打印文章 ] [   ]
2004年农业农村经济形势主要特点
中国网 | 时间:2005 年05 月26 日 | 文章来源:中国网

2004年是农业和农村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1号文件《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旨在调动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增加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围绕增加粮食产量和促进农民增收两个重点,深化农村改革,从中央到地方都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支农的政策、措施,其中直接带有资金支持的政策占到相当大的比例。这些惠农政策,在市场粮价回升和气候较好等有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效果。突出表现在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农业产业化不断推进,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农业在宏观调控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有效地避免了20世纪90年代中前期出现的农产品与非农产品价格轮番上涨的恶性循环,农业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强化。

1.多重积极因素促进农业农村经济上升

受全年全国性的气候较为有利、经济环境对农业生产刺激明显、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更明确、更直接、更有力的农业政策措施等影响,粮食生产出现了重要转机,农产品供求关系实现了紧平衡到基本平衡、个别农产品还出现了剩余的变化;农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

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大幅度增产,与气候因素关系十分密切。2004年尽管也出现了小区域内的旱涝等自然灾害,但总的受灾程度明显减轻。2004年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3710.6万公顷,比上年下降31.8%,其中,绝收面积436万公顷,下降49.0%。全年因干旱和洪涝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975亿元,比上年减少50.0%。在比较好的气候条件下,科技对农业增产的作用充分显现。2004年粮食单产达到4620.5公斤/公顷,比上年提高288公斤,增长6.6%,单产创历史最高水平,粮食单产的提高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75%。棉花单产为每公顷1111公斤,比上年增加160公斤,增长16.9%,单产提高对棉花增产的贡献率达62.2%。

2004年上半年农产品价格持续保持较高水平运行对调动农民扩大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激励作用。第二季度农业产品价格与上年同期相比上涨了17.4%,其中,小麦上涨了28.1%,稻谷上涨了41.4%,玉米上涨了19.0%,豆类上涨了27.1%,油料上涨了21.6%,棉花上涨了22.6%;家禽上涨10.6%,蛋类上涨了11.8%;渔业产品上涨了11.9%。

2004年中央把加强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效的政策措施,尤其是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之大是多年来不曾有过的。2004年中央财政共安排粮食直接补贴资金116亿元,并将良种补贴作物范围由往年的大豆一个品种扩大到大豆、小麦、玉米、水稻四大粮食作物,每亩补贴数额为10~15元;还安排7000万元的专项资金对部分地区农民购置大型农机具给予补贴,由此带动了地方各级财政安排补贴资金达4亿多元,补贴购置各类农机具10万多台套,38.5万农户受益。

国家为了在宏观调控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还取消了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和不同程度地减免农业税。

为了加强农业地位,除了发放农业补贴,减免农业税,国家还加大了对农业的支持力度。2004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比上年增长22.5%,是历年来支持力度最大的。用于“三农”的国债投入占国债项目资金比重达34.2%。

为了确保农民收入增长,保护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积极性,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对化肥生产和进出口的税收、价格等优惠政策,调控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遏制农资价格上涨势头,明确化肥的进销差率、批零差率和零售的最高限价。大力整顿农资市场,严厉打击随意抬高农资价格和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的行为,加大农资市场监管力度。通过有效的调控,2004年农业生产资料平均价格涨幅被控制在11%以内的水平,普遍小于主要农业产品生产价格上涨幅度。

国家为了增加粮食种植面积,实行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通过全面清理开发区,整顿和规范土地市场秩序,暂停(半年)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审批等严格土地管理措施,以及在粮食市场价格高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使2004年粮食播种面积较上年增加了220万公顷,对粮食产量增产的贡献率达到了25%。

在前几年粮食主销区放开的基础上,2004年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全面放开了粮食主产区的购销和价格,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粮食购销市场化和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同时,对稻谷在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制度,也是粮食增产的重要积极因素。2004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将以“农民种粮直接补贴和放开粮食购销市场”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流通体制改革推向全国。根据国家可以对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在粮食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格的相关规定,从2004年3月起,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粮食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部门先后发出通知,宣布2004年早籼稻、中籼稻、粳稻和晚籼稻的最低收购价分别为每公斤1.40元、1.44元、1.5元和1.44元。全国各地的稻谷实际收购价格普遍高于国家规定的最低收购价水准。

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相当程度的恢复性。我国农业增长具有明显的周期性。2000~2003年期间一些重要农业指标在谷底徘徊,并开始新一轮的增长周期,但是始终缺乏力量促成明显回升。以2003年粮食大幅度减产为标志,农业最终走出谷底。2004年粮食和棉花总产量同比增长速度和农民来自农业收入的同比增长速度可能到达一个新的波峰,今后一段时间内可能无法再实现这样高速度的增长。

2.农业农村经济促进了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后,2004年农业的薄弱环节进一步显现,尤其是上半年粮食等农牧产品价格曾出现明显上涨,成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不稳定因素之一。国家紧紧抓住农业这一薄弱环节,出台了一系列有效政策措施,支持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不但实现了农业增产增效,而且为保持经济社会稳定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有力地促进了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

在农产品市场价格整体高位运行刺激和政策带动下,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高涨,又恰逢气候对农业生产比较有利,第一产业以1985年以来最快的速度增长。2004年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20744亿元(未包括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后同),较上年实际增长6.3%,第一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回升到15.2%。据测算,2004年农业增产对第一产业增加值的贡献率约30%,农产品价格上涨和农业增效的贡献率约70%。

在第一产业以相对较快速度增长的同时,全国乡镇企业保持了快速、平稳、健康、协调的发展势头。据农业部预计,2004年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41500亿元,比上年增长13.3%。

综合第一产业与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较为有利的贡献。2004年第一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率为0.87%,是上一年的2倍多。2004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和乡镇企业增加值二项合计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贡献率和拉动率分别为52.6%和5.0%,它们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45.6%,与上年基本持平。

农林牧渔业快速增长,农产品市场供求较为紧张的关系不断缓和,农产品价格进一步上涨势头及其可能引发的通货膨胀得到有效遏制。2004年前9个月食品消费价格不断上涨,较上年同期上涨10.9%。受食品消费价格影响,同期城乡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了4.1%,为全年最高点。自10月份后,食品消费价格开始回落。全年食品消费价格较上年上涨了9.9%,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了3.9%,实现了宏观调控目标。

粮食供求关系趋紧是2004年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之一。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成为扭转农业形势的重要决定因素。2004年粮食价格上涨率(上年同期为基数)逐月与居民消费价格和食品消费价格上涨率的互相关分析表明,粮食消费价格先行一月的上涨率与居民消费价格和食品消费价格下月的上涨率相关性最大,互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45和0.925,表明2004年粮食消费价格的走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全国整个物价的变化。2004年粮食产量大幅增长,有效地避免了因粮食供求矛盾可能引发的物价大幅度上涨,对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4年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达到18377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增速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餐饮业零售额达到7486亿元,增长21.6%,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由于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仍然慢于全社会,2004年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在全社会中所占比重为34.1%,比上年又下降了1个百分点。但是,农村消费品市场趋于旺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2004年农产品进出口继续保持双增长势头,总额达到514.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4%。受我国多数农产品供求平衡相对较紧影响,进口增幅大大超过出口增幅,进口额为280.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8.1%;出口额233.9亿美元,增长9.2%;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自加入WTO以来首次出现高达46.4亿美元的逆差。农产品国际贸易额在全国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下降到4.5%,其中,农产品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3.9%,农产品进口额占全国进口总额的5.0%。

3.农产品普遍增产促进农产品供求关系缓和

2004年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全年总产量46947万吨,比上年增产3877万吨,增长9.0%。2004年粮食生产不但大幅度增产,而且夏粮、早稻和秋粮全部增产,主要粮食品种全面增产。其中,秋粮增产最多,产量达33635万吨,比上年增长10.3%。从粮食增产区域看,13个粮食主产区增产幅度较大,共增产3536万吨,增长11.6%,增产量占全国粮食增产量的91%。

2004年油料、棉花、蔬菜、水果、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全年油料总产量3057万吨,比上年增长8.8%;棉花总产量632万吨,比上年增长30.1%;蔬菜总产量54927万吨,比上年增长1.7%;水果总产量15243万吨,比上年增长5.0%;茶叶84万吨,比上年增长8.7%。在主要农产品中,只有糖料出现了小幅度下降,总产量为9528万吨,较上年下降1.2%。

2004年我国畜产品和水产品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增长,肉类总产量7260万吨,比上年增长4.7%,其中牛、羊肉分别增长7.9%和10.6%,增长相对较快;全年禽蛋产量2700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奶业增长仍然最快,增长估计超过20%,牛奶总产量超过2000万吨;水产品总产量4855万吨,增长3.2%。

为了促进国内农产品供求平衡,2004年我国一些农产品的净进口数量比较多,其中粮食(不含大豆)净进口495.8万吨,在粮食中小麦净进口最多,达644.9万吨;食用油籽净进口1959.2万吨,大豆净进口1989.6万吨;食用植物油净进口669.8万吨;棉花净进口197.2万吨;食糖净进口108.8万吨。

随着农产品收获季节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农产品成为新供给来源,加上进口的农产品补充到国内市场,国内市场农产品供给明显增加,使农产品供求关系不断改善,多数农产品价格实现了由升到降的转变,尤其是到第四季度,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普遍出现了回落的势头。2004年第四季度农业产品生产价格与上年同期相比上涨9.0%,比第三季度回落13.3个百分点;谷物上涨24.0%,比第三季度回落13.3个百分点;油料上涨9.2%,比第三季度回落6个百分点;棉花生产价格则大幅度下降,第四季度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3.9%;蔬菜生产价格相对稳定,总体上没有明显变化;第四季度水果生产价格较上年同期下降了8.6%。2004年受上半年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影响,下半年部分畜产品价格也有一定幅度上涨。但是,进入10月份后受粮食增产,尤其是饲料粮市场价格稳中有降影响,畜产品和水产品等其他农产品价格也趋于稳定。

4.农业结构调整继续推进

随着近年来我国农产品供求格局的改变,农业结构以市场为导向又重新进行了调整。与前几年不同,2004年在主要农作物中,除粮食、棉花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外,其他作物种植面积均呈小幅度减少态势。其中,粮食种植面积比上年增加220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比上年增加58万公顷,油料、糖料和蔬菜种植面积分别比上年减少47万公顷、9万公顷和29万公顷。

2004年,主要农产品优质化率稳步提高,粮棉油主要农作物的良种覆盖率达到85%,其中优质小麦播种面积占小麦播种面积的43.9%,较上年提升5.9个百分点;优质早稻面积占70.5%,较上年提高8个百分点;优质专用玉米达到31%,较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优势农产品在空间上进一步合理集中。2004年优势区域水稻播种面积占全国水稻播种面积的86.1%,长江、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三大棉区植棉面积和总产占全国的99%以上,东南沿海、黄渤海、长江中下游水产品产量占全国的98%。

在西部大开发推动下,西部地区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进一步形成。2004年,新疆棉花总产量达到170万吨,棉花总产和棉花单产均位居全国第一,其中皮棉总产量占全国35%左右;新疆的甜菜年产量近400万吨,占全国的比重近2/3;广西的甘蔗年产量约500万吨,占全国比重超过一半;内蒙古牛奶年总产量超过300万吨,位居全国之首,占全国总产量约1/5;新疆和内蒙古的绵羊毛年总产量约15万吨,占全国1/2。

5.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

2004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36元,较上年增加314元,名义增长率1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8%,为1997年以来增幅最大,增长最快的一年。

农牧业增产增效,是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最大贡献因素。2004年农民家庭经营中农牧业人均纯收入达到1327元,比上年增加约201元,对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为64%,其中,人均农业纯收入对农民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2004年农牧业生产人均纯收入较上年增长近18%,一方面得益于农牧业明显增产,另一方面得益于农产品价格普遍上升。

尽管2004年全国有600多个城市降低了农民工进城的门槛,国家加大了全面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力度,至年底已经为3000多万进城务工农民清理了建设领域拖欠的330多亿元工资,但是受农业收入形势明显好转影响,农民返乡较多,农业劳动力外出务工减少,农民收入中来源于工资性收入的增长出现了小幅回落,贡献明显下降。2004年农民得到的工资性收入人均998元,较上年增长8.6%,回落了约0.7个百分点,但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下降到25.4%,比上年减少约28个百分点。

2004年农民得到的转移性收入人均116元,比上年增加19元,增长19.3%。其中,来自国家给予农民的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购置更新大型农机具补贴的收入人均16元,其中粮食直接补贴收入人均14元。

2004年农民的税费负担人均38元,减少30元,负担下降44.3%,税费负担占当年农民纯收入的比重下降为1.3%,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

从贡献因素来看,政策性转移收入和减免税费而增加的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比不上农业增产增效收入和外出打工收入,但是它所发挥的积极影响不容低估,尤其是对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的作用明显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2004年由于粮食价格上涨使农民售粮收入增加600多亿元,加上粮食主产区农民得到的国家补贴相对较多,农业税减免力度较大,使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04年粮食主产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025元,比上年增加356元,增长13.3%,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8.1%,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3个百分点。

2004年农村低收入农户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好形势中受益相对较多。2004年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1007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6.3%,增速比上年提高15.3个百分点,比当年高收入农户的增速高7.1个百分点。尽管如此,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分配的差距仍然略有扩大。2004年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为0.3692,比上年(0.3680)有所扩大。

2004年农村居民收入实际增长速度仍然低于城镇居民,因此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继续扩大,但扩大的速度有所减缓。

(本文选自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04—2005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编辑信箱 ] [ 打印文章 ] [   ] [ 关闭窗口 ]
国内新闻24小时排行
国际新闻24小时排行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