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马祖光教授——哈工大(威海)霍彬茹

1962年我从吉林大学来到哈工大基础学部教物理,直到1987年来到威海创建分校,期间有25年的时间与马老师共事。虽然我和他在工作上没什么密切接触,但由于我学的专业同马老师一样,也是核物理,同时我与马老师的爱人孙悦贞老师在一个教研室,经常有机会去他家里,所以同马老师的接触还是很多的。马老师的敬业精神和平实谦和的态度让我感触最深。

马老师1958年创建核物理专业,1971年创建激光专业,一直是所在学科的带头人。他忠心于自己的事业,做学问从不夸夸其谈,做事一丝不苟,非常敬业,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劳动模范。我当时比较年轻,积极参加教研室的各种活动,有机会去他们家与孙老师联系,每次去或是晚上或是节假日,只要马老师在家就见他在埋头工作。我给59级核物理专业的学生上课时感觉他们班的学风特别好,无疑这与学科带头人的优良作风是分不开的,后来他们班出了很多优秀的人才。1971年马老师创建激光专业,当时条件特别艰苦,没有资金、没有设备、没有资料。71年底我爱人从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调入哈工大,马老师原先希望他也来参与新专业的建设,但考虑到建新专业实在没有把握,就先让他去了张乃通院士所在的院系,搞雷达、微波。那时马老师已经40多岁了,中途改专业、建新学科没有难倒他,他带领着一批中青年教师,踏踏实实,艰苦创业,终于把激光专业建起来,并建起了一个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走在了国际前列。这种创业精神在马老师1980年去德国做访问学者期间同样延续着,52岁的他在国外一心工作学习,取得了优异成绩。

马老师有学者的风度,却无学者的架子。他从不把自己看得很高,特别平易近人。马老师讲话声音响亮、浑厚,讨论问题时特别谦和、平易。正是这种平和的心态使他获得了多项荣誉,人格的魅力使他成为大家的楷模。我来威海后,有一次正用自行车推着煤气罐上坡,迎面碰到马老师,当时他作为黑龙江省人大代表来威海互访交流,见了面感觉特别亲切。马老师帮我把煤气罐推回家,又在家里吃了西瓜。那是我来威海后第一次见到马老师。

马老师妻子身体不好,孩子是老岳母带大的,他对岳母非常孝顺,老人90多岁去世,是他亲自送的终。近些年,孩子出国,妻子患病,马老师家庭负担很重,我听说,有人见到他四、五岁的小孙女踩着凳子给爷爷、奶奶倒水吃药。马老师非常俭朴,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个人的生活要求降到最低。

正是受了马老师等老一辈教育工作者的影响,无论在教学中还是实验室建设上我都坚持认认真真教书、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在哈尔滨时,八十年代初为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在洪晶先生的带领下,我与几位热心实验物理的同事组建了实验物理教研室,培养起一支团结合作的队伍,当时这在我国工科院校颇具影响。来威海后,我们许多中老年教师一起将基础课教研室发展成各个系,培养了一大批骨干教师。2002年学校批复230万元资金用于物理实验室的建设,我当时已退休,受系与教研室负责人的邀请参与了此项工作。有一次去南方采购仪器设备,我们晚上坐火车、白天看设备、夜里再讨论,6天时间跑了三座城市,他们都说“跟着老太太真累”。在保证质量的同时我们勤俭办事,前后经历近一年的时间,建起了较为有规模的实验室,在学生的培养中正在发挥作用。

马老师也好,洪晶先生也好,他们留在我脑海中最为深刻的是孜孜不倦的教书育人的好教师的形象,这是我终生学不够的。作为一名教师,我唯有用自己的热心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今年中秋节的第二天,上课前我在黑板上写了一首小诗:“中秋月圆倍思亲,时刻不忘父母恩。学海扬帆吃得苦,笑面人生勇奋进。”我觉得大一、大二的学生还是成长着的孩子,老师的亲切话语、点滴启迪,都会温暖着他们的心灵,唤起他们的激情。

马老师虽然辞世了,但他作为我国老一辈知识分子的代表,为了党和人民的教育科学事业,倾尽一生心血、无私奉献、问心无愧的高贵品格永远是活着的人的楷模,学习马祖光院士的精神就是树世纪新风。(霍彬茹口述,刘鹏整理)

哈工大(威海)报 2004年11月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