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首次核试验的李建华追忆老师马祖光

—— 马祖光老师的学生 李建华

1958年,根据国家的需要,哈尔滨工业大学组建了工程物理系。

当时因冬季组建,无法正常招收一年级学生。为了解决一年级学生,哈尔滨工业大学决定从黑龙江省省重点高中的三年级(高中仅读两年半)学生中保送部分同学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物理系学习。

我有幸由齐齐哈尔实验中学保送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物理系学习。并被分配到由马祖光老师创建的实验核物理专业学习。

这个专业白手起家,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差。特别是专业老师极度缺乏。只好从别的专业抽调高年级学生到清华等院校临时培养。回来教我们专业课。这些老师就是当年所谓的“小教师”。

因为白手起家,实验室实验核物理设备很少。很多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只能空对空地讲。那么,在这样条件下,能够培养出高材生吗?!

马祖光老师创造了奇迹!他所创建的核物理专业既教书,又育人;他培养又红又专的国家急需的尖端专业人才。

马祖光老师为人师表:为人正派、业务精通、治学严谨、讲课效果突出。他始终并发着为祖国干一番事业的激情。他总是用爱国主义思想去激发我们学习。

马祖光老师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巧,这‘三基’一定要过关”。

正因为马祖光老师用这样的教学思想育人,使学生树立了为祖国.为人民学习的思想;具有艰苦奋斗.刻苦学习的精神并打牢了攀登技术高峰的基础。

记得在三年困难时期,我们这些学生不但没有被当年的苦和困难所吓倒,反而精神抖擞,艰苦奋斗、克服困难,团结互助、努力学习。61年秋季,汽油短缺,学校无法用车去拉秋菜。可当时的哈尔滨冬季冬菜主要是土豆.白菜和萝卜。怎么办?学校号召学生到松花江畔去背菜。我们专业的学生一马当先,尽管肚子不饱,每天上午和下午仍自觉地坚持步行背大白菜2~3趟,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当年,我们班(59211班)部分同学成立了“红南泥湾小组”。大家在一起经常交流思想,克服生活上、学习上的各种困难。女同学帮助男同学缝缝补补,男同学帮女同学干力气活。在学习上互相鼓励、相互帮助,这样不但使“红南泥湾小组”的同学精神面貌好,而且学习成绩都很好。这一先进事迹被当年的《中国青年报》报道。

1963年12月,我们完成了五年的学业。正赶上我国要进行首次核试验,急需实验核物理专业的人才。当年的国防科委专门派人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物理系挑选学生。从实验核物理专业挑选了7名(包括我在内)学生,去国防科委某研究所工作。

我们这7名同学于1964年2月到国防科委某研究所报了到,并同时入了伍,成为了我国从事核试验工作的军官。

我们报到后很快投入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的准备工作。在首次核试验中,我与其他同志(包括我们专业另外三名同学:杨吉纯、田树元、王耀才)一起参加“无线遥测”工作。我们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测到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烟云尘埃中的γ射线,测出了烟云径迹分布图。证明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确实是核爆,不是化爆。在首次核试验中,我荣立了个人三等功。

到1985年5月止,我共执行了17次核试验任务。在核试验中,我多次做重点项目的负责人。负责制定测试方案,组织现场实施。每次都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1985年5月我调到了沈阳军区某部从事指挥自动化工作。虽然45岁了,还要改行,困难很多。但由于马祖光老师的培养,使我们基础扎实,改行也快,很快适应了新的工作。我为军队指挥自动化工作,也做出了突出贡献。1999年,沈阳军区前进报将我的事迹做了专题报道。

在38年的军旅生涯中,我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国家发明四等奖一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8项;荣立个人三等功3次;嘉奖10余次。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科技工作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核物理专业其他同学,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做出了突出成绩。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我的一生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与马祖光老师的榜样分不开;与他的教育和培养分不开。马祖光老师的伟大精神激励着我们前进!(转载自《光之骄子—马祖光》)

哈工大网站 2004年9月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