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马祖光(之八)入党介绍人回忆马祖光二三事

今年已年近80高龄的李家宝1952年介绍马祖光加入中国共产党,谈起和马祖光几十年的交往,李家宝记忆犹新。

“有些报道为了拔高马祖光的形象,说他老早就入了共青团,做过领导工作,出生在北京,大学毕业原本可以回京,但他自己主动要求到边疆省份,而且来哈工大之前就参加了中国共产党……这些都是不真实的。”李家宝开门见山地亮明自己的观点。

“马祖光是1950年由山东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按照工大规定,进入研究生班学习3年。当时我是以干部身份调入工大的,当选为学生会主席,任党支部书记,研究生、教职员工都在该支部,因此,我同马祖光接触较多。”

不久,由于工大急需教员,马祖光被抽调为物理教师,进而担任物理教研室副主任。

“马祖光给我的印象是忠厚老实、可靠实在,一入校就非常刻苦,善于钻研,在工作中忘我付出。他经常找我谈对党的认识,对党组织很诚实,从不隐瞒任何真实思想,对同志也很真诚,没有任何虚伪的客套。在抗美援朝期间带头捐款捐物,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1951年初,工大决定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中对青年教师中的骨干分子进行重点培养,大家一致认为马祖光够格。经过一段考察,1952年10月,由我介绍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他是解放后哈工大党组织在研究生里发展的第一名党员。”

李家宝说,马祖光一直把他这个入党介绍人当作知己,几十年中遇到大小事件都愿找他商量。

1980年,马祖光到德国汉诺威大学进修,发现了各国科学家梦寐以求的钠2的新的近红外连续谱区,这是具有国际意义的重大成果。这项实验,从最初立意、课题设想到理论推导、实际操作,完全是马祖光一人废寝忘食呕心沥血一步步干出来的。然而,在发表论文时,德方却将马祖光的名字排到第三,将研究所一个对实验没有丝毫贡献的德国人放在马祖光前面。在国内从不争名夺利的马祖光这回不干了,这不是他个人的事,关系到祖国的荣誉。

马祖光在德国发现了钠2的新的近红外连续谱区。

于是,马祖光义正词严要求德方将署名顺序改正,甚至拍了桌子。德方负责人的回答令人哭笑不得:你来德国是暂时的,过一段就回国,这个人却要在这里一直呆下去,要评职称,我必须对他扶持、负责。

马祖光打电话请示当时已经出任工大副校长的李家宝,“我对马祖光的合理要求非常支持,但也提醒他不要过于固执,应该灵活变通些。他随后又找到负责人,说自己也即将参评职称,名字在最后说话不硬气,没想到对方依然一意孤行,甚至威胁他,不同意就休想发表!”

当天晚上,马祖光再次与李家宝通话。李家宝认为“发表论文是最重要的,实在说不通,是否能请德国人出个证明”?

这次德国人终于让步了,郑重地以一纸公文证明:“发现新光谱,完全是中国的马祖光一个人独立做出来的。”

说到评审院士,李家宝也有一肚子话。“院士既代表了个人、集体无上的荣誉,同时也表示国家对你个人学术造诣、单位科研水平的认可,马祖光不可能不在乎。有些报道讲马祖光对申报院士一直采取抵触、反感的态度,那是在演绎。学校从‘文革’后次次为他申报,马祖光并不排斥,然而屡次没能通过,同时他又看到在评审过程中许多人搞小动作,到处游说,同事学生也劝他找找关系,一个到北京开会的学生耳闻目睹诸多怪现象,打电话报告,准备帮他去找人,遭到他严厉斥责。马祖光本人对此类背地的事情一向不感冒,非常厌恶,认为与其花时间、精力去‘攻关’钻营,不如干点儿实实在在的工作。因此,马祖光后来干脆对此一概回避。”

但是,作为学校,推荐院士是一件非常重要而严肃的大事。有一年,学校直接将推荐马祖光为院士的材料寄了出去。李家宝以学校领导和老朋友的双重身份找到马祖光,开导他现实些,请几位学界名人到学校来,“我对他讲,这不是走后门,是必要的汇报,请他们鉴定你的科研成果,是必须的程序。”马祖光勉强同意了,但很快他又听到一些内幕,感觉这一切没有意思,似乎自己也与那些搞学术腐败的人同流合污了,竟写信向中科院讨回了申报材料。

“我讲的这些可能在个别人看来是有损马祖光形象的,但我坚持认为这样做很有必要。” 李家宝说,“马祖光确实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但这并不表明他是一个十全十美没有缺点的完人,那样大家怎么学习他?相反,他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他是一个平凡的人,他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我们一定要实事求是地介绍他,还历史的本来面目,给大家一个原汁原味的马祖光,而不是只能仰视却看不真切、也无从学起的空中英雄人物。”

李家宝认为马祖光身上有很多闪光之处,比如他爱党爱国、敬业爱业、刻苦钻研、无私奉献、服从组织、真诚待人等,值得各行各业学习。

李家宝讲了“文革”刚刚结束的一件事:当时科研人员流动非常频繁,哈工大一部分青年教师也有些心浮。马祖光的一个邻居找到李家宝说,放谁也千万不能放马祖光走,他是个顶尖的人才,是真正干事业的人。如果放了马祖光,哈工大的损失就太大了。——“文革”中到处都在大批白专道路,教授们也不敢看专业书,学校许多人纷纷以打家具、裁剪衣服打发时光,惟独马祖光一如既往天天看书学习。

“要想攀登科学高峰没有这样的精神是达不到目的的,”李家宝说,“我们在建设祖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最需要这种刻苦拼搏的劲头啊!”(陈山)

中国网 2004年9月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