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 [   ]
“茅奖”平衡了多重文学价值
中国网 | 时间:2005 年04 月15 日 | 文章来源:新京报

今天新一届“茅盾文学奖”尘埃落定,有了一个结果。这个结果似乎是让大家都有一种没有什么可议之处的感觉。这里选择是持重和稳妥的,作品也都是经得起阅读的扎实和厚重之作。

像任何事物一样,这个结果当然不可能让所有人完全满意,但人们也会感觉到评委良苦的用心和认真的选择。挑剔的人和强烈执着于自己的价值

观的人或有所不满,但我们只要比较平和就会看到选择的艰难和平衡的不易。我们生活在一个出版极度兴旺,每年一千多部的产量和各种不同的评判标准和见解各说各话的时代,遗珠之憾是人生的常态,任何评奖都无法避免,何况对于所遗是否是“珠”也历来是见仁见智,但获奖的这些作品却的确没有滥竽充数之作,五部作品显示了不同风格也代表了不同的题材。这里没有大跌眼镜的突兀和不可思议,也没有引人争议和激发歧见的焦点。对于一个国家的最为引人注目的大奖,这个选择当然是得当的。对于媒体来说可能结果太没有什么新闻“抓手”而显得平淡无奇,但对于这样一个众所瞩目的大奖反而有一种没有毛病可挑的从容。

这个“得当”的选择,其实也是对于今天纷纭复杂、异常多样的文学价值的平衡的选择。这里有老作家的对于成长岁月的追忆积淀的结晶,有大胆的心理分析和尖锐的人性解剖,有古代历史中一代英豪的叙述,也有中国现代史的传奇,又有当下中国的新的投影。这些作品的选择都显示出面面俱到的周全和细致,也体现了对于文学状况和价值观的多样性的仔仔细细的体认和了解。

这个奖的有趣之处就在于它作出了一个“中道”的选择。它并不追求前卫先锋,也不显得陈旧保守;没有什么过度时髦的“怪”作品,但也没有选什么过度流俗的作品;不会让一些人耳目一新,也就不会让另一些人义愤填膺;未必有人大声喝彩,也就不会有我们经常看到的言辞激烈的抨击。这样的结果对于今天我们的文学而言已经是相当平衡的。它是在对于文学趣味和文学价值充满分歧的时代的一种必然的反应。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剧烈的文学上的变化和发展,我们在文学上的共识已经越来越少了,我们大家对于“好”

作品的判断和选择越来越多有分歧。这个奖其实是试图为我们找到我们自己的文学价值上的“最大公约数”。哪怕是汪洋恣肆的天才之作,如果太违背一般公众的认知也就难以在这里过关。同时,这个奖也不仅仅是圈内人的事情,公众和各种媒体的看法也是一个重要的参照系。

这里公众和社会的承受能力和文学价值的平衡又是一重制约,这个奖也不能不寻求文学界内部和公众之间的“最大公约数”。茅盾文学奖其实就是文学界内部各种观念的“最大公约数”和文学界与公众和社会的“最大公约数”的平衡的结果。这和这个奖的角色和位置有关,民间的评奖当然可以随心所欲,弄得越出奇越能吸引媒体和公众的关注。但这样的奖就难以作出过于“奇”或过于“新”的选择。“中道”可能是最好的方案。

其实从茅盾文学奖的历史看,它都是寻求自己时代的“最大公约数”的选择的结果,这可能使得它未必反映文学的新的潮流和走向,但就作品论作品,选出的那些也都是值得一读的扎实的作品。当然在评奖的影响力已经在减弱,评奖的风潮一度风起云涌的今天,“茅盾文学奖”的持重也自有优势。

我们其实可以给自己提个问题:你还期望茅盾文学奖做什么呢?(张颐武,著名文学评论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编辑信箱 ] [ 打印文章 ] [   ] [ 关闭窗口 ]
国内新闻24小时排行

国际新闻24小时排行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