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 [   ]
茅盾文学奖青睐“酷刑”
中国网 | 时间:2005 年04 月11 日 | 文章来源:华商报

在各方千呼万唤之下,由中国作协主办、备受文坛关注的第6届茅盾文学奖,将于近日揭晓,评出1999年至2002年度的全国最优秀的长篇小说。茅盾文学奖是根据茅盾先生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创作而设立的,是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可谓“国之大奖”,我省著名作家陈忠实和已故作家路遥曾经斩获此奖,本届更因3名陕西作家入围终评而加倍引人关注。

陕西三部入围作品能否胜出

三秦厚土,文风颇盛。陕西有着悠久的文学积淀与浓厚的文学氛围,许多读者不无欣喜地发现,26部入围终评作品所构成的华堂之内,摆放有陕西的3把交椅,贾平凹的《怀念狼》、叶广芩的《采桑子》和红柯的《西去的骑手》。终评评委李星对记者表示,评委们对此3位陕西作家颇为青睐,贾平凹的《怀念狼》立意高、主题大,笔锋直指人类关怀,抒写了人类所面临的精神与生命困境,审美观念也非常本土化。红柯长期关注并描写西部情感、西部风情与西部人文,其《西去的骑手》抒发了对崇高的呼唤,给当今文坛塑造了一大批“畸零人”,其形象与魅力非常独特。作为家族小说,叶广芩的《采桑子》则反映了一个时代历史的进步,语言非常好,洋溢着“京味”,文化内涵丰富、品位很高。与我省3位作家对擂的,是当今23位文坛骁将,实力不足小觑。其中,人气最旺、评委最看好的入围作家当数莫言,他的《檀香刑》借用一种名为“猫腔”的民间小调,鲜活淋漓地描写了骇人听闻的酷刑,沉重平静,雅俗共赏。宗璞的《东藏记》则以浓郁的书卷气优雅地记叙了西南联大时期的一段往事。曾以《沉重的翅膀》获得第2届茅盾文学奖的张洁,直面惨淡人生,以《无字》追述几代人的爱恨恩怨。另外,熊召政的历史小说《张居正》也颇具特色。在这场角逐中,我省3部入围作品备受关注,究竟谁会一骑杀出,或花开两朵,甚或连中三元?令人期待。

竞争激烈评奖延期两年

本届茅盾文学奖的评选,有四大热点使其一路升温。第一,评选延时两年之痛;因各方非常关注和看重,茅盾文学奖向来有延时的“习惯”,但本次却创下了历届之最,2003年,初评结果已经评出,但名单一直秘而不宣,在各方追问下,几个月前才姗姗来迟,较之每年一届的诺贝尔文学奖,从未延时或间断,其权威性也包含在这种对评选时限等程序的严格遵守之中。人们有理由怀疑,评选的一再拖延,也在客观上“创造”了“变通”的机会,当然评委会组成较晚也影响了评选进展。第二,两份终评入围名单之谜;先后出现的两份名单也引起坊间大哗,最早的23部入围名单,是由24名初审专家从出版社和各省级作协推荐出的156部作品中推选出来的,后来公布的26部名单则是按照规定,把有3名或3名以上的终评委联名推荐的作品增补进去之后的名单。第三,京内外评委力量增多,一举跃上了长期由北京评论界所旋动的舞台,人们关注其能否带来一些新气象。第四,能否评出“最优秀的长篇小说”?茅盾先生当初设此奖要用于“奖励每年最优秀的长篇小说”,此次入围作品虽然题材广泛,涉及到历史、战争、改革、情感等各方面,且作品在艺术形式上也比较丰富,著名评论家南帆表示,入围作品基本代表了年度内长篇小说的创作水准,但这个水准并不令人满意。因为长篇小说的创作水平应该代表一个国家文学的发展水平,我国目前现状是长篇创作水平不如中篇小说,而在这些入围作品中,能否评出最佳之作,也令人关注。

莫言看淡评奖

作为一个权威性毫无疑问的全国文学大奖,茅盾文学奖在文学圈中的影响几乎没有其他奖项能够企及,被称为长篇小说的“试金石”,对于它的发展,人们自然有着很多期待。第一,茅盾文学奖的奖项能否增加?因其奖项少而留下太多遗憾,每4年只能评出3到5部,期间洋洋数千部作品中,要打捞出最终获奖者,“遗珠之憾”当然必不可免。第二,对于此奖,入围作家大多比较低调,讳莫如深,不愿(或不敢)对获奖进行任何预期,惟独莫言口无遮拦,记得他来西安时,曾面对媒体侃侃而谈,对自己的作品是否获奖毫不在乎,放言“得不得奖,我都是莫言”,说是让那些更需要的人去得吧,一旦得奖,“有人就可以从县里调到省里,从省里调到北京,而且可以转老婆孩子的户口”,语多调侃。另外,茅盾文学奖的奖金能否提高,也不能不提及,虽然奖项的重要性并不完全依托于它的奖金数额,但1万元的奖金,确实已经无法体现出该奖的“含金量”。第三,会否渐渐失去轰动效应?有人表示,回顾历届茅盾文学奖,虽名单挺长,但印象是每届只有一部作品令人难忘,《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等作品令人过目难忘,但大多数作品都是过眼云烟。从上届开始,媒体的反应渐渐变得冷静,于是有评论家表示:“反应不热烈,是中国文学的一种成熟。”记者调查得知,多数年轻读者并不太关注茅盾文学奖,但由于这个奖给出版社所带来的巨大效益,不断再版,经济效益可想而知。

“旧巢共是衔泥燕,飞上枝头变凤凰”,对于多数作家来讲,能斩获“茅盾文学奖”,无疑会“谈笑凯歌还”,会收获各种巨大的荣誉,生存空间得以扩大,一朝成名而天下知闻。当年获悉陈忠实的《白鹿原》获得茅盾文学奖后,贾平凹曾写过一封贺信:“作品的意义并不在于获奖,就《白鹿原》而言,它的获奖重在给作家有限的生命中一次关于人格和文格的证名……上帝终于向忠实发出了微笑,我们全都有了如莲的喜悦。”

让我们也期待这种“如莲的喜悦”。本报记者王锋

编辑信箱 ] [ 打印文章 ] [   ] [ 关闭窗口 ]
国内新闻24小时排行

国际新闻24小时排行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