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 [   ]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中国网 | 时间:2005 年04 月01 日 | 文章来源:《求是》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发展,作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决策,并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工作要求。深刻领会中央决策的重大意义和精神实质,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贯彻落实的政策措施,是摆在我省面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湖北处于中部的腹心地带,区位优势和综合优势明显,无论经济实力、地理区位,还是历史地位和现有基础,都应该加快发展、走在中西部前列,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作出更大贡献。省八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三年有明显变化,五至七年有较大变化,努力使湖北的发展走在中西部前列”,逐步把湖北建成中部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区、先进制造业聚集区、高新技术发展区、现代物流中心区的奋斗目标,积极做好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长期困扰我们的农民负担重、国企改革任务重、防汛任务重、财政包袱重等问题得到初步解决或有所缓解。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轮廓清晰,县域经济增长势头强劲,支柱产业全面复苏,招商引资硕果累累,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机遇,全力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必须大力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

胡锦涛同志强调,要鼓励各地区着重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和比较优势的产业。温家宝同志指出,要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综合资源优势和工业基础、科技实力的比较优势,加快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有竞争力的产业是中部崛起的基石,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必须下大力气提升产业竞争力。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产业有没有竞争力,是经济能否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有了竞争力,发展才有后劲;否则,即使求得了一时的发展,最后还会掉下来。所谓有竞争力,就是产品有市场,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得住脚。所谓有竞争力的产业,或者是形成了优势产业群、产业链,生产经营的成本较低;或者是拥有领先于人的技术;或者是依托特色资源形成了特色产业。在发展工业、引进项目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竞争力的问题,认真分析本地的特点和条件,培育发展有竞争力的产业。

就湖北来说,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就要重点培育大型骨干企业,全力支持武钢、东汽、华新、宜化等企业的发展,并通过重组、联合、兼并等途径,引导一般的中小企业向其靠拢,帮助它们做强做大。提升产业竞争力,还要分析和发挥湖北蕴藏的巨大潜力。比如,“三线”建设期间,国家在这里建立了一批大型工厂,虽然这些企业目前大多比较困难,但拥有大批技术工人和成熟的生产经营管理经验,在技术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力;湖北还具有较好的农业基础,比较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和较高的灌溉水平,在农产品生产加工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力;湖北地处祖国腹地,在这里建厂办企业,运输半径短,成本相对较低,在开拓市场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因此,加快发展首先要认清本地的比较优势,包括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科技优势等,把这些优势发挥出来了,就能形成竞争力,就能保持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

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还要从湖北的产业特色和竞争优势出发,加快优势产业的资产重组和资源整合,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工业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湖北是老工业基地,最近几年,通过下大力气推进国企改革攻坚,盘活了经济存量,优化了经济增量。钢铁、汽车、烟草等优势产业经过大规模的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原有的优势得到了加强,效益与质量明显提高;通过引进、消化与吸收,一批世界知名的企业落户湖北,以IT业和制药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湖北已经做出规划,力争在2008年左右,使全省汽车、电子信息产品制造等行业销售收入过千亿元,在具有竞争力的前提下,形成汽车生产能力100万辆,钢生产能力2000万吨,炼油和石化产品生产能力1500万吨,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5%以上。

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产品和企业,产业有没有竞争力,关键在企业。湖北国有大企业、老企业比较多,国有经济存量很大。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仍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也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基础性工作。我们将积极探索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大力发展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经济,积极鼓励、引导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使一批大型国有企业改制为混合所有制企业,一批国有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一批民营企业成为湖北经济发展的排头兵;进一步加快推进国有大企业的战略性、开放性重组,全力支持东汽、武钢等大型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进一步加快国有中小企业转制步伐;进一步加大省属企业改革力度,努力尽快完成改制重组任务。只要有利于企业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什么改革形式都可以探索和采用。

发展环境的好坏,是决定一个地区经济竞争力高低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们一直坚持把改善环境作为党委领导经济工作的主要着力点,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作为吸引投资者的关键环节,从改革体制和机制上下功夫,努力营造公开公正的法制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和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形成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我们要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可以下放的权力一律下放,可以取消的收费一律取消,可以精简的审批一律精简;努力提高政府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在全省上下普遍推进行政服务中心、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综合招投标中心和国库集中收付中心建设;以财政和编制管理为重点,以电子政务为主要载体,以规范公开的内容、程序、方式为突破口,以明确进度要求和建立责任制为手段,大力推进政务公开;研究从源头上治理“三乱”的制度措施,彻底公开各种收费,并建立乱收费的申诉受理机制,依法依纪处理各种乱收费行为;大力推进“信用湖北”建设,继续开展“信用市县”评比活动,并不断完善评价指标体系,逐步建立健全政府、企业和个人三大信用体系;改革行政执法体制,积极推行相对集中处罚权和综合执法改革,克服多头、多层执法现象,切实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执法;强化监督,加强各级人大、政协对法制环境的监督,建立各级党委、政府对舆论监督的整改反馈制度,支持审计监督。

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必须统筹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

中央提出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贯彻落实这一重大决策,必须统筹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从湖北省情出发,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加快武汉城市圈和县域经济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通过抓好龙头,带动基础,培育湖北发展的强劲增长极。

一是发挥武汉的龙头作用,加快武汉城市圈发展。武汉作为全国特大中心城市和中部最大的经济中心,是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在武汉100公里半径内,集中了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中小城市,形成了湖北乃至长江中游最大的城市圈,是湖北人口、产业、城市最为密集的地区,区位条件优越,产业基础较好,科教实力雄厚,综合实力较强,是中西部产业特色最为突出、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加快武汉城市圈发展,一方面,要从区域规划、财政体制、项目布局等方面,全力支持武汉发展,把武汉做大做强,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要整合城市圈内资源,实现基础设施一体化、市场体系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城乡发展一体化。特别是要加快推进城市圈交通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促进圈内城市间的经济技术协作与产业融合,在企业改组联合、产业链延伸、产品开发等方面加强合作。要充分发挥武汉城市圈的综合优势,联手对外招商引资,加快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力争武汉城市圈经济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辐射带动全省经济加快发展。

二是坚持“一主三化”的方针,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实力不强、活力不足、财政困难,是制约湖北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坚持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之路。发展县域经济重在放权、放活。要下放省级审批管理权限,扩大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扩大扩权县市试点范围,赋予县市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和决策权。要完善财政省直管县体制,从资金、技术、项目、人才、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扶持力度。要支持鼓励各县市放手发展,营造比学赶超的发展氛围。各县市要认真分析自身的比较优势,研究本地的竞争力,打造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并实施产业聚集和产业配套,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板块经济,形成产业集群,壮大特色产业和规模优势,提高县域工业化水平。力争每个县市培育1—2个竞争力强的支柱产业和几个税收过千万元的骨干企业,经过3—5年的努力,使全省县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税收增长60%以上,财政状况明显好转。

三是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努力解决“三农”问题。湖北作为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采取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帮助农民增收。当前,特别要重视利用沿海和省内一些企业招工紧张的机遇,大力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通过发展“打工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千方百计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要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科技兴农,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要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带动农民增收。要加大老区建设和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力度,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要维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依法完善农村土地二轮延包,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坚决纠正截留、挪用失地农民土地补偿费和人员安置费的行为。要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改革,通过改革使农村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目前湖北的税费改革基本到位,现在关键是要搞好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包括改革乡镇机构,精简人员,进一步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改革农村教育体制,有效配置教育资源,建立农村义务教育最低经费保障机制,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改革县乡财政体制,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增加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建立县级政法最低经费保障机制等,力争两三年内全省改革基本到位。同时,要通过改革体制、完善机制、加大投入,逐步建立农村文化、科技、卫生、防疫等社会事业方面的支撑体系。

三、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必须努力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社会进步,建设和谐社会,是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任务。我们必须更加关注社会发展问题,特别是要把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公益事业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努力解决社会事业发展“腿短”的问题。

一是要通过深化改革、增加投入、完善政策,增强社会事业发展的活力。要区别不同情况,推进社会事业领域的体制改革。对那些盈利型、能推向市场的事业单位,在解决好社会保障问题的基础上,坚决推向市场。属于公益性事业的,应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和工资制度,逐步改变财政资金补贴的办法,通过实行政府采购、项目招标资助等办法,将资助资金直接用于公益服务项目,达到花钱买服务、养事不养人的目的;对非盈利的公益事业,应纳入公共财政范畴,较大幅度地增加投入,特别要针对农村税费改革后出现的新情况,将社会事业领域的财政支出向农村倾斜,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对农村义务教育、农业技术推广、优抚等,要逐步建立最低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正常运转。

二是要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优势,为促进中部崛起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撑。科技进步是促进中部崛起的决定性因素。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抓好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工作,促进科技与产业结合,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加快实施科教兴鄂战略,完善科技扶持政策,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启动一批重大科技计划和科技专项,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建设一批产业带动作用大的科技示范工程和技术研发基地,实施一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各类企业要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关系长远发展的头等大事,加大投入,加强技术开发中心建设,自主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新产品。促进中部崛起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取决于人才培养。要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重点加强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完善“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切实将保障义务教育经费作为财政支出的第一要务,改善办学条件,减轻农民子女的就学负担,确保农村适龄儿童100%享受义务教育。继续发挥高等教育优势,发展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将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主要标准。加强劳动就业和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劳动者的就业、创业能力,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落实人才强省战略的各项政策措施,紧紧抓住人才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改革评价使用制度,健全激励机制,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努力实现人才强省的目标。

三是要认真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尽快建立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高度重视血吸虫病、艾滋病的预防和救治工作。加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力度,落实扶持就业再就业的各项政策,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稳定低生育水平,建立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和利益导向机制,切实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合理开发利用磷矿等资源,制定优惠政策,对节能降耗、节约资源的项目和产品给予支持和鼓励。强化生态环境工程建设,严格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抓紧解决好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问题,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

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必须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一项充满艰辛、需要长期为之奋斗的事业。我们要始终保持革命战争年代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求真务实,顽强拼搏,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

一是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要科学地发展、更好地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是要用科学的态度加快发展。在坚持“五个统筹”、保护环境资源、维护群众利益的前提下,发展得越快越好。不加快发展,保障群众利益、维护社会稳定、扩大就业再就业等问题就难以解决,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也无从谈起。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加快湖北发展。加快发展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面对困难,各级领导干部都应保持一种奋发有为、迎难而上的精神状态。要有目标,但不能压指标;要比较,但不能盲目攀比;要有紧迫感,但不能浮躁。要用可能达到的最高标准要求自己,制定任期的工作目标和年度的工作任务;要向发展好、发展快的地方或部门学习,查找不足、加快发展;要把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分解到部门,责任明确到人,加强督察,年底结账,使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要将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放在关键的领导岗位上,对工作不力、长期不能改变被动落后局面、群众意见较大的干部,要予以调整或降职使用。

二是要把基础性的工作放在首位。胡锦涛同志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多干群众急需的事,多干群众受益的事,多干打基础的事,多干长远起作用的事。是否重视基础性、长远性的工作,是考核一个干部是否树立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尺度。基础性的工作,就是着力培育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着力推进制度创新,着力培养干部清廉务实的作风,着力提高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着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看一个地方的发展,既要看经济指标,更要看基础性、长远性的工作。当前要特别重视加强制度建设,以制度创新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因为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是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具体体现。坚持科学发展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靠制度;规范行政行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也要靠制度。省直各部门应把制度建设放在部门工作的首位,针对本部门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制度上寻找解决的根本办法。各级党委、政府应把重大的制度建设抓在手上,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把制度创新的情况作为衡量干部改革创新意识的重要尺度和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方面。要从湖北实际出发,把影响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问题,尤其是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作为制度建设的重点来抓,如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机构设置、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土地流转的规范化问题,党政机关部门预算的规范化、禁止设立“小金库”和滥发补贴问题,禁止政法机关创收问题,高校收费和招生的规范问题,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等,都要抓紧研究、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尽快取得实质性进展。要加大制度执行的力度,建立制度执行、反馈、督察机制,加强检查和督办,实行严格的奖惩,使各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成为推动工作的有力手段。

三是要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加快湖北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关键在各级领导班子,而班子的关键是要有良好的作风。要结合正在开展的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教育和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努力在全省上下倡导和形成讲真话、办实事的良好风气,既反对虚报浮夸、欺上瞒下,也反对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要大力提拔一心一意抓改革、求发展、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让作风漂浮、热衷于搞“花架子”和做表面文章的人没有市场。要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对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大事项,特别是重要的发展项目、重要的改革举措、重要的信访案件,都要逐一进行分解,任务落实到人,责任明确到人,加强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奖惩,一抓到底,抓出实效。要教育和督促各级领导干部严格廉洁自律,加强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严肃查办重大案件,坚决纠正行业和部门不正之风,认真研究制定贯彻落实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具体办法,通过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端正党风政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湖北是一块红色的土地,勤劳勇敢的荆楚儿女无论是在革命、建设年代还是改革开放时期,都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中央的方针政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为早日实现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

(作者:俞正声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

《求是》 2005年4月1日

编辑信箱 ] [ 打印文章 ] [   ] [ 关闭窗口 ]
国内新闻24小时排行

国际新闻24小时排行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