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 [   ]
实践科学发展观亟待新突破
中国网 | 时间:2005 年03 月16 日 | 文章来源:半月谈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我们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将长期遵循的指导思想。一年多来,各地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进程中遇到了哪些新问题?如何进一步深化?为此,本刊特邀国内多位专家学者,就推进科学发展观提出了真知灼见。

“多中心”论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误读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思想。据此有些同志便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之内还要不要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的把“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并列成为两个中心,甚至加上“人的全面发展”这个中心,成为“多个中心”。中央党校研究室辛鸣博士认为,这种认识是不科学的,它不仅容易导致思想上的混乱,误解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涵,也容易在实践中产生误导,影响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应该看到,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前提下的全面发展。我们要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同时也要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党的十六大把小康社会的特点概括为六个“更加”———“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从这六句话就可看出,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但必须与其他五个方面结合起来,小康社会才是“全面”的。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必须是重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妥善处理好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是科学发展观的本意所在。

中央党校哲学部主任庞元正指出,要进一步深入理解“以人为本”的丰富内涵,必须廓清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理解“以人为本”,不应离开中国国情与时代背景。“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区别于古代的“民本”思想和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潮,有崭新的时代意义。它反映了科学发展观反对“以物为本”和反对“GDP崇拜”的本质要求,强调重视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发展。深入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这是今后我们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依靠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要求,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我们要从这些方面入手深入研究。

解决落实不到位问题,制度建设是关键

科学发展观的实践,目前存在落实不到位的问题,认识与实际工作之间存在较大落差。归纳起来看,这与新体制建设还不到位很有关系。

中国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陆建华认为,大多数党政官员在政治上对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十分认同的,他们在做工作报告和讲话时,也反复强调科学发展观,提出要转变政绩观等等,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新的政绩考核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很多地方和部门仍然无法完全摆脱GDP政绩观的束缚,具体操作时,还是自觉不自觉地把GDP标准放在首位。又比如,许多干部也强调城乡协调发展,但相关的农村土地制度配套改革没有跟上,在推进城市化进程时,农民的切身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反而大大恶化了城乡关系,出现了新的不协调,类似的问题在经济社会等领域都有出现。因此,在破除体制性障碍的同时,我们应更加注重新体制的建设,尽快建立一套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制度。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丁元竹告诉记者,科学发展观是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正式提出的,但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些重要思想是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比如,关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第八个五年计划中就提出来了,当时叫实现两个“根本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为什么十几年了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实现根本转变?主要是措施没有跟上。他进一步指出,贯彻科学发展观,最关键的是抓具体措施的落实。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全球化趋势和解决我国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的,涉及我国发展模式和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与改革,具有重大现实性和紧迫性。第一,目标要明确,首先是总体目标要明确,另外每个具体部门要明确自己部门的目标;第二,要依法行政,责任要明确,要有一套严格的制度来实施,要有明确的时间表,完成不了任务要有人负责、追究领导责任,要在政府改革过程中,逐步形成问责制度。

建立新的考核指标(包括GDP指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过我们要看到,绿色核算系统的建立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并非一夕之事。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郑易生的观点是,“绿色GDP”是一个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概念,但是,“绿色GDP”核算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就全部资源耗减成本和全部环境损失代价计算出完整的“绿色GDP”。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损失代价很难估价。因此,我们一方面应分析和批判“GDP至上”的发展观和政绩观,通过设计新指标来防止那种传统政绩观的死灰复燃;另一方面也要克服急躁的、浪漫的“绿色GDP”预期。树立新政绩观,最好先从对那些最有害的“政绩工程”的重审入手,从识别和反思有损于可持续发展的“口号经济”入手,从坚决纠正违法或有悖依法行政原则的行政决定入手。千万不要舍近求远,甚至用旧政绩观下形成的华而不实的作风来“落实”新政绩观。实践证明,要真正实现新旧政绩观的转变,就要有新的思想方法。

推进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四大着力点

庞元正认为,推进落实科学发展观,下一步的工作应该着力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要在建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政绩考核体系方面取得实际进展。科学发展观的落实要与正确的政绩观结合起来,要突破片面追求GDP的发展模式、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为此必须制定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标准。目前,这一建设才刚刚开始,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二、要认真研究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一年多来,我们在这方面采取了很多重大措施,见到了一些实效,但城乡差距加大、区域差距加大的趋势仍然在继续。目前不仅城乡收入差距大,城乡居民享受到的共同服务也有差距。应该认识到,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发展差距和不同群体收入差距,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不可能立竿见影,但如何按照经济规律,采取有效措施逐步缩小差距,这是今后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三、要在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方面采取重大措施。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关系全局的战略性问题。目前我国人口增长快、资源消耗大、科技落后造成的发展与环境矛盾非常尖锐,要实现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限度的发展,最根本、也最切实可行的途径就是发展循环经济、走资源节约型发展的道路。这方面工作刚刚破题,任务重,我们务必要加大力度、开拓思路,出台新的措施。

四、要注意及时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出现的不协调问题。当前,尤其要注意解决教育、卫生、社保等方面“短腿”的问题,从涉及人民群众最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为构建公平公正的和谐社会创造良好条件。

在落实新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社会责任与精神境界问题也要放在战略高度来认识。丁元竹分析认为,许多问题的形成是由于缺乏责任感产生的。因此,加强培养全民社会责任感,推进公民学习和教育非常重要。从长期来看,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应有具体措施来加以落实。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制度运行要求越来越高,必须有与之匹配的价值体制和行为规则,否则,制度运行和制度效率将成为一个问题,或者制度根本不能实施,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半月谈》 2005年03月16日

编辑信箱 ] [ 打印文章 ] [   ] [ 关闭窗口 ]
国内新闻24小时排行

国际新闻24小时排行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