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 [   ]
新华社与抗日战争十四年
中国网 | 时间:2005 年9 月12 日 | 文章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与抗战十四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005年8月26日)

田 聪 明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并向新华社参加过抗战的老同志颁发抗战纪念章。首先,我代表新华社党组和全社同志,向全社所有参加过抗战的老同志、老前辈,表示崇高的敬意,并祝愿大家身体健康、晚年幸福!

(一)

新华通讯社的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诞生于震惊全国的"九·一八"事变后的第50天。可以说,新华社从诞生之日起,就在党的领导下投入到土地革命和抗日救亡运动中,努力履行党和人民"耳目喉舌"的职责。当时的中国,亡国惨祸迫在眉睫,而国民党政府却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实行不抵抗政策。与此同时,帝国主义列强正加紧策划瓜分中国的阴谋。1931年11月7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开幕,红中社当天就以CSR的呼号,播发了代表大会开幕的新闻,随后又播发了代表大会的系列文件,其中就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出兵满洲通电》等报道。同时,红中社还根据抄收的国民党中央社电讯和外电(包括日军侵占东北战况等内容),编印成《无线电材料》,报送苏区中央局和中央红军总部及出席代表大会的代表参阅。从此,反对日本侵略斗争的报道成了新华社的重要任务。

在14年的抗日战争中,《红色中华》《新中华报》《解放日报》及新华广播电台等,先后与新华社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战斗集体,公开报道、参考报道,对内报道、对外报道,都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事实证明,抗战14年间,新华社不论公开报道还是参考报道,都是充分而富有成效的。

第一,我们及时准确地播发了我党政军抗日纲领和各项主张。如上海事变的两个宣言;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和工农革命军事委员会,为反对日本侵入华北,愿在一定条件下与任何武装部队共同抗日的两次宣言等。特别是"七·七"事变的第二天,新华社受权全文播发了《中共中央为日本进攻卢沟桥的通电》,是当时中国各政党、各社会团体和各界对卢沟桥事变最早的反应,也是揭开中华民族全面抗战序幕的第一个文告。通电号召"全中国人民,政府和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7月9日,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致蒋介石的电报,要求实行全国动员,保卫平津,保卫华北,收复失地。7月12日,新华社播发军事观察家述评《从军事观点上来观察卢沟桥事件》,指出日寇制造卢沟桥事件的目的是,"截断平汉路,以达其武力占据平津,并依此为进攻山西并吞华北的据点",进而"灭亡中国"。此后新华社受权播发的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重要文献,都对指导全国人民抗日战争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二,我们突出报道了我抗日将士英勇杀敌和全民抗战的事迹。如"九·一八"事变后迅速报道了东北义勇军和抗日联军奋起抗战的消。"七·七"事变后,及时、充分地报道了八路军平型关大捷、击毙日军中将阿部规秀的黄土岭战斗、夜袭阳明堡烧毁敌人飞机24架、百团大战等重大胜利和新四军在华中胜利出击,东江纵队等在华南开展游击战的进展和战绩。我们如实报道了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奋起抗日取得的战果和事迹。如"一二·八"十九路军淞沪抗战、廾九路军卢沟桥抗战、台儿庄战役、忻口战役、徐州会战和保卫武汉等。还报道了延安各界为在枣宜会战中英勇牺牲的张自忠将军举行追悼大会,及毛主席的挽词"尽忠报国"。这些报道,对促进全民族团结抗日,激励全国军民的抗日斗志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三,我们充分报道了陕甘宁边区及各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成就,用充分生动的事实,展现了根据地军民战胜敌人封锁、包围造成的各种困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各方面取得显著进步的情景。关于"三三制"、精兵简政、减租减息、大生产运动、英模事迹、妇女解放和政府采取的为人民谋福利等各项政策措施的报道,充分展示了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阐述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这些报道,使全国人民看到了共产党勤政为民及根据地的进步和光明前景,同国统区的腐败黑暗形成强烈对照,从而寄希望于共产党,把目光投向革命圣地延安。

8月26日,新华社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在北京举行。 新华社记者 李晓果 摄

第四,我们的报道充分揭露了日寇侵华战争本质、阴谋活动及其犯下的累累罪行。日本侵华蓄谋已久,侵华日军到处烧、杀、抢掠、强奸,犯下滔天大罪。如南京大屠杀、河北丰润潘家峪惨案、众多万人坑,还有大"扫荡"中的"三光政策"、施放毒气和细菌病毒等等惨绝人寰的累累罪行。正如毛主席所指出的,通过我们的报道"将敌人一切残暴兽行的具体事例,向全国公布,向全世界控诉,用以达到提高民族觉悟、发扬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之目的"。

第五,我们充分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期间打退国民党三次反共高潮,集中打击反共顽固派,坚决揭露汉奸、亲日派投降分裂的阴谋活动等斗争中的方针政策和策略。特别是受权发布的毛主席在延安民众讨汪大会上的演讲和通电,八路军、新四军的讨汪救国通电,严正谴责汪精卫卖国投降的罪行,深刻揭露了国民党内的反共顽固派对日妥协、投降、充当汉奸、反共行径和分裂活动。

第六,我们尽可能充分地报道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事件和重要进展,对中国抗日战争作为"二战"东方主战场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前,新华社于5月29日编发了同盟社27日的一则电讯,报道美国总统罗斯福发表"炉边闲话",并发表了《美国走向公开参战》和《炉边闲话具有两面性》的评论。苏德战争爆发后,新华社迅即编发"德国法西斯于今晨4时向社会主义苏联开始军事进攻"的消息,并及时播发了《解放日报》题为《德国法西斯进攻苏联》的社论。此后,又受权播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的决定》,还播发了《解放日报》的多篇社论,充分阐述苏德战争改变了欧洲战争的性质。例如,《红军的伟大胜利》指出,"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不但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甚至也不但是这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而且是整个人类历史的转折点"。

第七,我们的参考报道发挥了党和人民"耳目"的职能,为中央的重大决策提供了依据。如1935年在北京爆发了著名的"一二·九"运动后,我们及时、连续地向中央领导报送了各方面关于运动情况和背景的参考报道。中央决定派刘少奇同志到北方局去恢复华北地下党的工作并领导国统区的抗日救亡运动,我们的参考报道为中央作出这一重大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卢沟桥事变爆发的当晚11时左右,新华社抄收到关于日本军队进攻卢沟桥、中国驻军奋起抵抗的消息。根据廖承志同志的吩咐,向仲华和左漠野同志立即提着马灯,向延安城里中央领导同志驻地跑去,把这一重要新闻送给了毛主席和张闻天等同志。毛主席看后,当即要秘书拿来一张地图,用放大镜仔细观看后感慨道:卢沟晓月。还指示:你们今晚要继续抄收这方面的消息,不要遗漏,随时送来给我看。

特别是对美英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诺曼底登陆、北非战场战绩、美军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开展对日作战等重要情况,新华社都通过抄收中外电讯,及时向中央报送了参考报道,为中央作出重大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1945年8月10日傍晚,新华社新闻台收到外电报道日本乞降的急电后,吴文焘副社长急忙打电话报告毛主席。毛主席立即在枣园开会。半夜时分,新华社播发了朱德总司令签署的延安总部第一号令,勒令日、伪军向八路军、新四军投降,命令我军迅即进占城市、交通要道,实行军事管制。随后的两天中,新华社又相继播发了第二号令至第七号令。我军各战略区部队抄收到命令后,立即行动,夺取了一批城市,包括收复华北重镇张家口。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新华社收到外电报道后,立即编发了一条约160个字的消息,向国际、国内播发。

对于新华社在抗战期间履行"耳目喉舌"职能的情况,毛主席曾给予高度评价。毛主席在1944年10月4日到清凉山看望新华社和解放日报社的全体工作人员时说:党中央一切大政方针,都是通过新华社和《解放日报》来传达到各地和各阶层人民群众中去的。中央了解国内外情况有许多来源,但是,主要靠你们。你们的工作很重要。

同志们!我们新华社的同志每每忆及这段不平凡的历史,都深深地引以为自豪,深深地对参加过这段工作的所有老同志产生崇高的敬意。这永远是新华社历史上极为光辉的一页。

(二)

在14年的抗日战争中,新华社为取得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也做出了重大牺牲。据不完全统计,新华社70多年牺牲的150位烈士中,抗战时期就有110多位。这还只是根据已查到的有名有姓的名单统计出来的。他们当中,有总分社和分社的负责人,有在第一线采访报道的编辑、记者,有从事通信联络的技术人员,也有后勤管理、出版发行人员等。可以说,在抗日战争期间新华社各个工种、各个岗位,都有同志壮烈牺牲。

这些抗日英烈的英雄事迹,可歌可泣,感人至深。他们这种忘我的革命情操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弘扬。他们用血肉为新华社事业所创建的伟大功绩将永载史册。我提议,请大家起立,为新华社的抗日英烈致敬默哀。

包括在座老同志在内的新华社在反抗日本侵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同志,都是在非常艰难的环境下进行着极其繁重的工作。由于长期生活艰苦,营养不足,医药卫生条件又很差,致使很多同志患有疾病,但他们总是带病坚持工作,常常夜以继日地干;由于身体严重透支,致使不少同志积劳成疾,有的英年早逝。如我们的老社长陈克寒同志,中央为了加强新华社的工作,于1944年底从分社调到总社任社委会委员兼广播科(后改为编辑科)科长。可陈克寒同志实际上是个重病号,患有肺结核和神经衰弱症,医生发出"警告"要他停止工作,专门疗养。但他不顾医生的多次"警告"和同志们的关心劝说,照旧超负荷地工作。还有时任《解放日报》总编辑和新华社编委会领导成员的杨松同志,就是因积劳成疾而英年早逝的。对所有这些同志,包括健在的和过世的同志,我们都怀有深深的敬意。

(三)

同志们,在反抗日本侵略的14年间,新华社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和关怀下,经过前辈们前赴后继,克服困难,艰苦创业,使新华社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诞生之初,红中社主要抄收中央社电讯及少量英文外电,每天只用中文广播发稿1000多字。到1945年,新华社可抄收14家通讯社的电讯,除英文外又增加了日文和俄文。广播发稿中文每天12000字,新增英文每天2000字。新华社还开办了中、英、日语口语广播,其中中文每天播8000字。特别在通讯技术方面,同各根据地的分社建立起了电讯联络,还在陕甘宁边区等建立了若干通讯员网。

到抗战胜利时,新华社的声音已扩大到包括敌占区的全国广大地区,在国外已扩大到北美、苏欧和东南亚,受到了广泛关注。特别是美英等国政府,很重视新华社的消息。用当时一位美国官员的话说:要了解中国,必须了解国共双方;要了解中国共产党,必须读新华社的电讯。可以说,这时的新华社已成为初具规模的全国性通讯社,地位和影响已大大上升。

伴随事业的迅速发展,新华社机构逐渐健全,队伍逐步壮大。红中社诞生初期,与红色中华报社在一起,只有主编、编辑两三个人(电台和报务人员是红军总部的),就是在被称为红中社鼎盛时期的1933年至1934年,也只有十多人。1935年红中社在陕北恢复工作时,又是主编、编辑两三个人。但到抗战胜利时,光总社广播科、翻译科、中外文广播部和中文译电组的工作人员就约100人,还在各解放区建立了8个分社和若干支社。

当时新华社的同志有来自根据地农村和国统区城乡的革命青年,有来自海外的爱国华侨学子,还有国际主义战士。为了打败日本侵略者,消灭一切法西斯,大家汇集一起,不惧困难,不怕牺牲,团结奋战,开创事业。这里想特别讲一下归国华侨和外国朋友。他们约占当时总社人员的1/10。其中有:廖承志、余光生、沈建图、陈龙、王唯真、丁拓、陈庶、黄龙等同志。国际友人有马海德、林迈可等。他们为新华社的对外报道和新闻广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将永远不会忘记。

我还要特别强调两点:第一,正是在抗日战争中新华社确立了在全国新闻宣传战线的权威地位。抗战中期,党中央决定大力改进宣传工作,加强党的领导和统一集中。1941年5月中旬起,发出毛主席先后为中央起草的十个电报,其中在1941年5月15日的通知和5月25日的指示中,要求各地党组织要经常接收延安新华社的广播;要求各地报纸应经常刊登新华社的报道;各地报纸、通讯社应同延安新华社直接发生关系,并一律改为新华社某地分社;电台广播内容与广播办法,应受延安新华社直接领导。以后,中央又提出统一宣传思想、宣传口径,在重大问题上要以新华社的电讯为准,还授权新华社播发中央文献、重要文章和重要新闻。就是在14年反对日本侵略的革命斗争实践中,新华社通过履行党和人民"耳目喉舌"的职能逐渐受到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重视。

第二,正是经过14年抗日战争的洗礼,新华社逐步形成了自己优良的传统和作风。尤其是经过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和《解放日报》改版,新华社的同志结合实际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总结新闻报道中的经验教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主要是明确了毛泽东思想是新华社宣传报道和事业建设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针;明确了在新华社报道中要始终坚持无产阶级党性原则和真实性原则;形成了联系群众、联系实际和重视调研、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树立了战斗的新闻风格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文风,以及顽强的拼搏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勇于开拓的革命精神等等。这些优良传统和作风至今都是新华社的宝贵精神财富。

(四)

同志们,作为后人,我们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年后的今天开展纪念活动,就是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新闻战士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对新闻事业的无比忠诚。要始终不渝地坚持政治家办社和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武装头脑,始终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忠实履行职责。

就是要像老一辈新闻战士那样,时刻牢记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不断提高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水平,严格政治纪律和宣传纪律,坚持党的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就是要大力弘扬老一辈新闻战士无私奉献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要坚定不移地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努力克服新华社新闻信息报道和改革发展中的各种困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不断做出新贡献。

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一代又一代新华人用汗水和鲜血铸就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刻苦钻研业务,忘我投入工作,坚持多学习、多调查、多思考,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破解新时期新闻信息报道和改革发展中的各种难题。

同志们,当今的世界并不太平,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西化""分化"图谋从来没有停止过,"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传播秩序仍在严重地遏制着正义呼声。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一定要坚持和弘扬"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原则和精神。当前,我们和全国人民一样,对日本极右翼势力顽固否认历史、美化侵略的行径,怀有极大愤慨。我们要把这种义愤化为做好本职工作的动力,不断开创新华社新闻信息报道和改革发展等各项工作的新局面,以告慰我们的前人。

编辑信箱 ] [ 打印文章 ] [   ] [ 关闭窗口 ]
国内新闻24小时排行
国际新闻24小时排行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