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 [   ]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加大力度 持之以恒
中国网 | 时间:2006 年3 月10 日 |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加大力度持之以恒 ———代表委员畅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力度,抓好资源节约工作,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首次把节能降耗、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目标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求到2010年全国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代表委员们在讨论和审议时普遍认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全面体现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兼顾现实和长远利益的需要,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也明确了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方向。

亟待突破的瓶颈制约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央提出加快两个根本性转变以来,我国在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上取得了积极进展,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但从总体上看,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还基本上属于粗放型的,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

谈及我国的资源现状,蒋承菘代表说,“我们现在人均耕地4亩左右,仅为加拿大的1/18,印度的1/2,全国已经有664个市县的人均耕地不到联合国确定的0.8亩的警戒线,而且我国耕地的候补资源紧缺,可开发的耕地资源还不到1亿亩。这使得今后经济建设中土地资源的约束矛盾将日益突出。”

胡友林委员在发言中提出要尤其重视能源问题,他说,“目前,我国已经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并表现出了日益显著的重化工业特征。能源瓶颈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制约因素。”

现状不容乐观,未来压力更大。许多代表委员指出,在今后15到20年,我国仍将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资源消耗强度将进一步增大,面对人口不断增长、环境压力加大的挑战,必须认真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否则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受,新型工业化也难以实现。

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不能支撑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代表委员们认为,要突破资源与环境的瓶颈制约,必须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作为着力点,立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发展,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转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如何推进增长方式的转变?胡友林委员建议:“转变增长方式,加快结构调整,需要我们学会用经济的手段调节生产和消费行为,研究能够赋予环境以资源价格的政策,促进环境成本内部化。通过优化税收体系,引导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于天忱委员认为,“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必须加快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注重资源的有序开发和综合利用,积极推进清洁生产。”一些代表还建议,可以通过严格环境法律法规和环境标准,坚决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工艺、设备,关闭污染严重的企业,促进企业技术进步。

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王守东代表说:“传统的资源利用是‘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模式,经济发展速度越快,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越大,最终丧失发展的基础和后劲。循环经济的模式是‘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力求以尽可能少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陈瑞清委员认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生产环节要严格排放强度准入,鼓励节能降耗,实行清洁生产并依法强制审核;在废物产生环节,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合理延长产业链,强化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在消耗环节,大力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实行环境标识、环境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节约和环保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必须在全社会广泛开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的宣传教育,形成一个有利于节能和环保的思想观念体系,进而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中国农林水利工会全国委员会主席王萍委员说。

一些代表委员指出,当前许多浪费现象、浪费行为究其根本,大都是因为缺乏节约意识,“地大物博”的概念使不少人从小就缺乏资源的危机感。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个宏大的系统工程中,树立公民的节约和环保意识,养成节约和环保的生活习惯尤为重要。正如徐一鸣委员在发言中提到的,“厉行节约不是因为贫穷,因贫穷而节约不过是权宜之计,我们要让节约成为一种品质、精神、教养,甚至时尚的象征。”

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国栋委员强调,应该在全社会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比如,随手关灯是个好习惯,但对节能灯来说就不能开关太勤,否则费电还影响寿命;家用电器待机时的耗电量占家电耗电量10%,因此不使用时应拔下插头,等等。国家有关部门、研究单位和社会团体应该对国民日常生活中如何节省资源、保护环境进行指导。徐一鸣委员建议,应特别重视学生节约意识、节能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内容纳入各级学校教育体系中,组织专家为学校提供指导,对教师进行培训,依托相关的工厂企业建立资源节约的教学基地。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正处在重化工业发展阶段与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很多国家的经验表明,这一时期正是人与自然矛盾最为突出的时期。但代表委员们相信,只要我们实行最严格的管理办法、采取最经济的管理手段、建立最高效的管理体系、动员最广泛的社会参与,就一定能够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记者 周巍 王玲)

编辑信箱 ] [ 打印文章 ] [   ] [ 关闭窗口 ]
国内新闻24小时排行
国际新闻24小时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国
阿里巴巴公司库
商业资讯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