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 [   ]
俄专家驳斥形形色色针对中国的“威胁论”
中国网 | 时间:2006 年3 月2 日 | 文章来源:新华网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国家政局的剧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把它们的战略主攻目标对准了经济正在高速发展、国际影响日益增强的中国。自此以后,继最初出现中国的“军事威胁论”之后,“经济威胁论”、“金融威胁论”、“能源威胁论”等形形色色的“威胁论”都强加到中国的头上。这种带有明显政治意图、站不除脚的恶意宣传,理所当然会受到严肃正直的专家们的驳斥。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副所长、经济学博士奥斯特洛夫斯基最近就这一问题在接受俄《劳动报》记者采访时说:“现在全世界都在谈论‘中国威胁’。美国人担心中国商品充斥市场,导致本国生产者流落街头;日本人认为,中国强大以后会向日本复仇;俄罗斯人的担心是:我们人口太少,中国人口众多,他们会到我们这里来,占领我们的土地。尽管如此,谁都不应害怕中国,尤其是俄罗斯。应当利用中国的发展为自己谋利,通过与中国合作来提升本国经济。”

关于“中国人实际上占领了远东和西伯利亚”的流言,奥斯特洛夫斯基认为这种说法太夸张了。他说:“最近一次人口普查表明,在俄罗斯境内居住的中国人有3.5万。加上临时居留人员,总共不超过20万。而1917年前,俄境内中国人所占比例要高得多。当 时仅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一地,中国人所占的比例就达20%。”

这位专家认为,出现上述情况,主要是因为这个地区发展迅速。当时也有人提出质疑:远东的中国人是不是太多了?但沙皇当局很清楚,如果没有中国的劳动力,这一地区很难振兴,像西伯利亚大铁路这样的重要基础设施将难以建成。

上世纪70年代,中国经济规模相当于苏联的60%。而如今一切都颠倒了过来,俄罗斯与中国的差距越来越大。原因何在?奥斯特洛夫斯基分析道:“俄罗斯的私有化和自由化都是在一年之内完成的。而在中国,这一进程始于1978年,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是循序渐进的,而且改革最早是从农村开始,到80年代中期才逐步转向城市。”

谈到俄中两国发展的差距,奥斯特洛夫斯基举例说:“你可以到中国去看看上海—杭州高速公路两旁的景象,与那里相比,我们这条著名的卢布大街简直就是穷乡僻壤。”

针对所谓的“中国能源威胁论”,俄罗斯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研究所主任亚历山大·萨利茨基不久前在媒体撰文指出:新世纪以来,在东亚经济模式中,其单位产品的能耗要比西方少25%,居民个人的能源消费也不高。以中国为例,如将GDP(国内生产总值)按实际购买力折算,它的单位能耗比北美低23%,比日本则要低40%。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整个西方世界来说,都是闻所未闻的。

萨利茨基认为,中国的经济前景十分明朗,在它的长期发展战略中,单位能耗将继续降低,会逐步接近日本的水平。随着中国工业过高增长速度将在近年内逐步回落,能耗较低的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将增加,中国的节能前景非常看好。

俄罗斯《分析论丛》月刊不久前刊登萨利茨基的这篇文章说,2003—2004年,中国的单位能耗有所增加。因此,节能再度成为全国的工作重点。中国发改委于2004年11月通过了2020年以前的节能纲要。2010年以前,创造万元GDP的单位能耗将从2.68吨降至2.25吨标准燃料。这意味着节约将近4亿吨标准燃料。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消费20亿—29亿吨煤、4.5亿—6.1亿吨石油、16000亿—20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2010年,天然气在中国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重将达到7%,2020年达到10%,而美国为24%、西欧为19%。

文章认为,称中国是全球资源的“吞噬者”,显然是言过其实。其依据无非是中国石油进口量增加的数据。但事实上,中国在全球石油贸易中所占份额并不高,每年进口1.3亿多吨,仅为美国进口量的20%。中国的石油进口增长量也不惊人:2002—2004年增长了5500万吨,与美国差不多。这个人口占全球21%的国家,所消费的石油仅为全球开采量的7%,而且其中的65%是由本国公司在国内和国外开采的。中国能源战略的出发点是自力更生。实践证明,这一战略是正确的。

因此,萨利茨基说:“我们应当承认,中国在国际能源市场上所占的比重并不大。”在20世纪90年代末便已成为世界工业大国的中国,其能源进口量仅相当于日本、印度、朝鲜半岛两国及台湾总进口量的12%。上述国家和地区都属于能源纯进口方。而如果减去能源出口(中国年出口焦炭近1000万吨),中国2004年净进口能源只有6000万吨(折算成石油),不到全球石油产量的2%。2000年,中国进口了8830万吨石油及石油产品。2001—2004年,中国的石油进口增长了5670万吨,而同期的煤开采量则增长了9亿吨。这些数字很能说明问题。

萨利茨基赞赏中国立足于自身,同时寻求全球化运作和最大限度地实现能源来源多元化的做法。他举例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海外的活动非常活跃。它开发的项目遍及亚洲9国、非洲4国、南非和加拿大。2004年,该公司国外企业共开采石油3000万吨、天然气35亿立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了20%和85%。上述数字表明,中国同样为全球能源供应市场作出了贡献。总之,中国是在努力平衡全球能源市场,而不是在打破平衡。

这位专家认为,俄罗斯作为一个能源大国,在新形势下,俄丰富的能源可以成为亚洲工业化及现代化的强大后盾,这将是双赢的合作。但在能源合作时,需要制定多样化的一揽子合作方案,明确双方的义务。比如俄方向中方提供能源,中方就必须与俄方联合改造俄罗斯的工业部门、在石油加工和石化方面开展合作等。

对俄罗斯把迅速扩大与中国的贸易往来作为对外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表示赞赏,萨利茨基认为,这无疑是个勇敢而正确的决定。他说:“与当今世界经济中最具竞争力的经济实体积极互动,是提高俄罗斯自身实力的重要条件。”

萨利茨基断言:“靠东方来改造俄罗斯的加工工业、发展农业,比靠西方更省钱。”(阿彭)

编辑信箱 ] [ 打印文章 ] [   ] [ 关闭窗口 ]
国内新闻24小时排行
国际新闻24小时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国
阿里巴巴公司库
商业资讯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