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 [   ]
新京报:2006年金融调控应把握的四个方面
中国网 | 时间:2006 年2 月16 日 | 文章来源:新京报

2006年的宏观经济、宏观金融形势及其可能的变化情况,决定了央行金融调控的方向和力度。从宏观经济层面看,产能过剩凸显,通缩压力加大,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出口而导致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制约因素。从宏观金融层面看,2006年是加世贸组织“后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在新的一年里,金融改革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将提速,金融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宽货币、紧信贷”的局面将得以维持,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减,低利率的金融市场环境不会发生根本改变,股权分置改革推进将使阻碍资本市场发展的制度性矛盾得以解决,资本市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货币政策调控的主攻方向应是拉动内需

这样的宏观经济和宏观金融状况,使得央行在2006年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过程中,需要把拉动内需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的主攻方向。同时,通过更加灵活的公开市场操作来影响市场利率和流动性,以降低金融风险,避免人民币汇率的大幅波动。鉴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发展不平衡等结构性矛盾已成为经济和金融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央行应更多地采用结构型调控手段,加大结构调控的力度。

基于这样的金融调控思路,央行在2006年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是至关重要的。

适度放松信贷控制与优化信贷投放结构并举

第一,在信贷政策方面,适度放松信贷控制,进一步优化信贷投放的地区结构和行业结构。应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支持,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发展。针对农村资金存入银行后大量倒流城市,农村资金“非农化”倾向严重的现状,应制定相应法规并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构建农村资金基本用于“三农”的机制,遏止农村资金的“马太效应”。应进一步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充分发挥金融对扩大消费需求、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应拓宽银行消费信用范围,创新消费信用品种,开办高档耐用消费品贷款、住房装修贷款等新业务,并鼓励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办理消费信用业务,同时使消费信用业务逐步向小城镇延伸,让更多消费者通过消费信用扩大现实支付能力,实现超前消费。

金融机构须加强与消费信用相关的金融产品的开发,如可设计出具有存贷结合功能的住房储蓄、汽车储蓄等专项储蓄产品,提高居民的购买能力,扩大居民对这些商品的消费。鉴于很多城市的房价仍居高不下且涨幅较大,应坚持实施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政策,但在贷款发放时应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对大户型、高档次的商品房的开发应严格限制贷款,对普通商品住宅和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则应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要有效地实施金融的结构调控,必须使资本监管政策与信贷政策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建议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类型的银行采用不同的资本监管标准,不搞“一刀切”。比如,对西部经济落后地区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对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与国有商业银行,在资本监管标准上就应有所差别。实行有差别的资本监管政策,既体现和尊重不同地区之间、不同类型金融机构之间的差异,也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

需要把充分就业纳入货币政策目标

第二,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应培育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使其更好地发挥对短期利率变化的指引和导向作用。在条件成熟时进一步下调超储利率,并引导商业银行对存款利率实行一定幅度的浮动。虽然央行规定存款利率可以下浮,但商业银行却只上浮贷款利率而对存款利率不采取浮动措施,这样做固然可使商业银行避免存款利率变动的风险,但无助于提高其资金定价能力和资金价格竞争能力。由于缺乏资金价格变动的洗礼,不具备与之相应的实际应对能力,等到外资金融机构全面进入时,商业银行可能会变得很被动。此外,应择机推出防范利率风险的利率衍生产品。

第三,继续深化汇率机制改革。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已经引入询价交易,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发生重要变化的情况下,应采取措施进一步增强汇率弹性,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制度安排。同时,逐步推出防范和管理汇率风险的新产品和新交易方式,完善外汇市场结构。

第四,把充分就业纳入货币政策目标,切实采取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降低失业率的政策措施。鉴于就业难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央行应该把扩大就业作为货币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和其他宏观经济政策形成合力,以实现中央政府计划年度的就业目标。央行在制定和调整货币政策以及出台某项重大政策措施时,需要考虑对就业可能产生的影响。在评估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时,也应评估货币政策对促进就业所发挥的实际作用。建议央行在2006年每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相应增加评估货币政策对就业贡献的内容。

(苑德军 中国银河证券公司高级经济学家、教授、经济学博士)

编辑信箱 ] [ 打印文章 ] [   ] [ 关闭窗口 ]
国内新闻24小时排行
国际新闻24小时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国
阿里巴巴公司库
商业资讯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