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学奖挑起矛盾

四年一届的茅盾文学奖评选总是伴随着争论和猜测而进行,这一届也不例外。经过审读小组为期两周的工作,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入围作品名单业已产生。然而,这个名单的不完全版11月12日得以公之于众,还是媒体旁敲侧击的结果。随后,新浪读书发布的完全名单,也是编辑从侧面获悉的。名单上共23部作品,其中莫言《檀香刑》全票入选。

■众评委“守纪律”三缄其口公众批评之声四起

本届茅盾文学奖的审读工作10月20日在北京启动,初选的两个星期当中,所有参与此次评奖的评委都对评奖情况三缄其口,甚至11月5日初评工作结束后,有的评委仍在电话中非常直接地拒绝了记者的采访:“我们有纪律,抱歉不能和你谈这个事情。”

23部入围作品甫一公布便受到媒体的批评:“茅盾文学奖信息不透明”、“茅盾奖变成名利场”。也有网友尖锐地批评和责问:“像《沧浪之水》、《梅次故事》、《桃李》等有社会意义和艺术水准,大众爱读的现实作品却榜上无名,所以这个评委会是令人质疑的。中国的文学之路该怎样走,作为中国文学最高水准奖项的评委们,难道就没有这种历史责任感吗?”

昨天,记者就这个初选结果采访了一些评委及非评委的文学界人士,在采访结束后,他们也都叮嘱,千万不要透露姓名。

■有评委提议扩大评选作品数量

有评委表示:“原来不参与评奖的时候,对这个奖项的评选有不满意的地方。今年参与了评奖,依然感觉到遗憾,因为有名额的限制。比如,从4年的155部作品中评选,本身的涵盖量就太小了。在座谈的时候,也有人就此提出异议,认为应该扩大评选的作品数量,有一个更广泛的评选视野。按一年1000部长篇小说来计算,4年至少是4000部,在这个大的基数上评选4部,或许大家的遗憾会少一些。”但是,这样的做法,有的评委认为不够现实、不好操作。15天读三十几部作品,并给出意见,这个阅读强度已经让评委们觉得够大了,即使大多数作品是此前读过的。

■文学评奖不应苛求完美初评名单大体不失水准

有的评委则认为,文学评奖与其他的评奖不一样,不可能用非常严格的科学方法去衡量。“大家的审美观念、阅读趣味和习惯认知上都是有差异的。在这些作品中,有的评委认为很有震撼力,有的评委可能就认为一般。在评选过程中,为一部作品争得面红耳赤的情况并不鲜见。这个名单大体上还是反映了这4年以来的创作水平的。”该评委认为,还是要看终评的结果,但他对个人化的、直面当下现实的作品一部都没有入围也表示遗憾。

谈到这个名单,某著名大学中文系的一位教授说,这个名单是各种社会力量、文化力量折中的结果,在这个出版物膨胀的时代,选择很困难,没有哪部作品可以独占鳌头,每个人都没有意见的评选结果再也不可能出现了。“从这个名单能看出来,不同的评委有不同的审美取向,不能期望它是完美的、理想的,至少它反映了这几年的文学发展面貌,社会多元化、作品风格多样化的形态。”该教授也对直面当下现实的作品没有一部入选表示遗憾。

对于有媒体指摘的该奖项评选不够透明,评委们都用“诺贝尔文学奖也不透明啊”代替了正面的回答。

入围作品(按照得票多少排列)

1.莫言《檀香刑》

2.宗璞《东藏记》

3.熊召政《张居正》

4.贾平凹《怀念狼》

5.张洁《无字》

6.孙惠芬《歇马山庄》

7.李锐《银城故事》

8.红柯《西去的骑手》

9.徐贵祥《历史的天空》

10.铁凝《大浴女》

11.朱秀海《音乐会》

12.成一《白银谷》

13.麦家《解密》

14.张一弓《远去的驿站》

15.雪漠《大漠祭》

16.懿翎《把绵羊和山羊分开》

17.叶广岑《采桑子》

18.黄国荣《乡谣》

19.尤凤伟《中国1957》

20.李洱《花腔》

21.王蒙《活动变人形》

22.周大新《第二十幕》

23.阎连科《日光流年》

《北京青年报》2003年11月17日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