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 [   ]
中国公务用车改革 厅局级及以下干部专车或取消
中国网 | 时间:2004 年12 月17 日 | 文章来源:中国网综合消息

中国公务用车改革 厅局级及以下干部专车或取消

全国机关事务工作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元慎日前表示,目前已开始了公务用车改革的试点,中国公务用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自下而上,改革到厅局级领导干部,厅局级及以下的干部将可能取消专用公务车。

王元慎说,由于国情不同,中国公务用车改革只能是自下而上逐步推进。目前的改革只能到处、厅(局)级。现职省部级领导干部还暂时不宜取消专车。

目前各地政府采购汽车的数量每年都以超过20%的速度递增,2004年,中国政府采购规模达2200亿元,其中汽车采购额就高达500亿元。公务用车的高额支出已成为各级财政的沉重负担。在有些地方,老百姓把官员的“坐骑”比喻为“屁股底下一座楼”。

王元慎介绍称,目前已有20多个中央国家机关对班车进行了改革。班车改革分两步走,第一步是租用社会车辆,逐步取消机关班车。但在北京租车价格也不低,一辆不带空调的客车一个月租金就是5000多元。于是这些机关走出了班车改革的第二步,按照离家远近分别给予200元到500元的交通补助,从而取消租用班车。

王元慎同时也指出,但公务用车改革的难度要大一些,现在中央国家机关的普遍做法还是压缩编制和加强管理!公务用车改革的目的是解决超编制和超标准配车、运营成本高、行政成本开支过大以及公车私用等问题。(新华网李鹏 朱薇)

北京、成都、珠海、威海率先试点公车改革并制定相应方案

  超标配车、维护费昂贵、公车私用,“车轮腐败”已成为蚕食公款的“无底洞”和滋生腐败的温床。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现行公车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每年国家在公务用车上的支出费用高达3000多亿元,大大超过国防开支,国家财政不堪“车轮”重负。公车改革势在必行!目前上海、广东等14个省(区、市)及国家审计署等4个中央国家机关相继进行了公车改革试点。其中,北京、成都、深圳、珠海、佛山、威海等市已制定了改革方案,准备在全市范围内推行……
珠海车改启动 正处级每月公务交通补贴3000元
威海市级机关公车改革:正处级每月发车补2400元成都公开拍卖460辆官车 公车改革破全国纪录

北京试点公车改革方案 处级干部车补最高1800元

昨天(7日),记者从有关单位证实,北京市公务车改革的试点工作已经在海淀、房山、平谷等区县悄然兴起。房山区琉璃河镇公务车改革工作已于近日顺利完成,分6个档次对干部发放车补。海淀区温泉镇也即将正式开始对公务员按级别发放交通补贴,处级干部每月补贴1300-1500元。

各区县将根据试点情况,向本区县推广改革措施。同时,司局级领导干部和公、检、法等执法单位暂不纳入此次公车改革的范围之列。

在记者采访的参与车改的干部中,大部分人都对车补的形式表示赞同,并计划购买私家车。他们认为每月的交通补助基本上可以满足自己外出办公事、上下班的费用开支,不必再像以前那样因没有提前约车或填写出车单而无法用车。但也有一些科员因此感到心理不平衡。在计生委工作的韩小姐说:“同样都在一个部门,科员只能得到几百元的补助,连天天坐地铁、公交车都不一定够,更别说打车出门办公事了。”

试点1:房山区琉璃河镇

改革后干部购车再补贴

房山区琉璃河镇今年10月起实行公车改革以来,分6个档次对干部进行车补,包括实职副处级干部每人每月1800元,非实职处级干部每人每月1300元,科长每人每月500元,科员、办事员每人每月200元等。

同时,对现有公车进行合理处置。除保留4辆公务用车保障书记、镇长、人大主任和紧急公务使用外,对其余20 辆公务车,经机动车评估公司统一评估作价后,公开面向机关领导、科级以下干部、司机和社会四个等级依次进行认购。

鼓励参与车改的干部购买机关现有的旧车或购买新车,对购买新车的给予购车价格20%的一次性补贴,最高可补3万元。

试点2:海淀区温泉镇

用公车须按里程车型交费

海淀区温泉镇的车改中,对处级干部每人每月补贴1300元—1500元,原则上不超过1500元。一般科员每人每月可获300—500元车补。所有的交通补贴都由个人支配,政府不干预。但交通补贴发放到个人手中后,再用公车时,需按里程和车型交纳费用,超出的部分由个人承担。

马上就访

处级以上干部也应参与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林跃勤博士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政府机构公车改革本身值得肯定,应该加以推广。推广的关键在于领导层的以身作则。

林跃勤博士说,处级以上政府领导层用车同样应纳入公车改革之中,这样才能体现改革本身的公平公正原则。只有政府领导层以身作则放弃“专车”,和处级以下干部一样按级别领取交通补贴,改革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和推广。(京华时报)

北京公车改革不能忽视纳税人意见

12月8日《京华时报》报道,北京市公务车改革试点工作已经在海淀、房山、平谷等区县悄然兴起,干部分6个档次领车补,处级干部车补最高可以拿1800元。

公车改革要达到什么目的呢?回答这个问题,先要看现行公车制度存在哪些弊端。

以笔者之见,弊端有二:一是太多公车成为了私家车,让一些地方财政不堪重负;二是公车不是从方便工作的角度配置,而是成了一种待遇。所以,公车改革,绝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能否少花纳税人的钱,更好地为百姓服务,是衡量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

用上面的标准检讨北京市公务车改革试点,一些问题值得商榷:一是车补发多少合适。

处级干部车补可达到1800元,对购买新车的给予购车价格20%的一次性补贴。如此“优惠”,网上一片惊呼声。

这个标准是不是高,我不好下结论。但有关部门是否应该向纳税人说明:目前公车制度下,公车一年要花费多少钱?按照目前试点的标准,改革以后财政支出是多了还是少了,多了或少了多少?

二是要不要开听证会。

公务员是受雇为公众提供服务的群体,纳税人是他们的“主人”,给公务员的车补,每一分钱都来自纳税人。那么要不要给公务人员发车补、发多少,作为“主人”的纳税人应不应该有发言权?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是不是应该通过听证会的形式,给他们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

三是车补该按照职务发放还是按工作需要发放。目前的做法是级别越高补贴越多,一般科员每月300-500元;处级干部每月1300-1500元,最高1800元。补贴发放到个人手中后,再用公车需按里程和车型交纳费用,超出部分由个人承担。但不同的职位有不同的工作职责,需要外出乘车的机会有很大差别。

按照职务发放的结果可能是,一个很少外出的处级干部,给的车补用不完可装进个人腰包;一个需要经常外出的一般干部,车补可能不够用。当留下的钱可以装进个人腰包,而“超出的部分由个人承担”时,会不会有人干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呢?

四是人大该在车改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处级干部每月1800元,全北京市一年发放的车补该是怎样巨大的数字,应该不难想见。即使这些钱发放是正当的,按照宪法规定,财政资金流向的重大事项也必须通过人大的审议。前一段北京实行公务员工资“阳光工程”,自始至终没有听到人大的声音,令人遗憾。在公车改革尤其是车补发放环节,人大不应该再失音。

公车改革是一件好事,百姓举双手欢迎。但要把好事办实,需要有关部门对每一个细节都格外审慎。(新京报 作者李曙明北京公务员)

公车制度存在四大问题 中央将出台改革指导意见

有关方面透露,近年来各地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收到一定成效,中央将在此基础上出台改革指导意见,但总体上会尊重地方的实际情况,将不会搞“一刀切”。

据凤凰卫视报道,目前上海、广东、江苏、湖北、江西、黑龙江、辽宁等14个省(区、市)以及国家审计署、国家宗教局等4个中央国家机关进行了公车改革试点。科技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出版总署等15个中央和国家机关实施了班车改革。从各地情况看,改革多数是从乡镇一级搞起,个别地方在市、县直属部门进行了改革。深圳、佛山、威海等市已制定了改革方案,准备在全市范围内推行。湖北和吉林两省还对离退休干部的公务用车进行了改革试点。

此间媒体引述权威人士指出,目前我国公车制度中主要存在以下四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是公务用车费用高,财政负担沉重。调查显示,每年一辆公务车的运行成本(含司机工资、福利)至少在6万元以上,有的甚至超过10万元。地方公车消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在6%~12%之间,有些地方甚至更高。

二是公车私用现象严重。群众反映,在公车使用中,办公事占1/3,领导干部及其亲属私用占1/3,司机私用占1/3。

三是公车使用效率低下,浪费惊人。资料表明,社会其他运营车辆每万公里运行成本为8215元,党政机关则高达数万元,每辆出租车的使用效率为公车的5倍,而运营成本仅为公车的13%左右。

四是超编制超标准配备使用轿车问题屡禁不止。

该人士指出,经过几年实践,各地公车改革试点工作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改革中采取的主要做法有:

一是取消公务用车,发放交通费用补贴。补贴发放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以现金形式发给公务人员,自行支配,超支不补,节余归己;二是费用由单位集中管理,个人在限额内凭票报销费用,超支不补,节余转入下年度使用或按一定比例奖励个人;三是发放部分现金,其余部分由单位集中调剂使用。

二是取消各部门公务用车,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由政府组建公车出租公司,按企业模式运营管理,向公务人员按职务、级别和工作需要发放公车券,超额自负。

三是保留各单位现有公务车,但车辆报废后不再换购新车,逐步取消公务用车。由政府引导,成立专门的出租汽车公司,保障政府部门的公务用车需要。

专家认为,继去年中央和国家机关将通讯费用补贴“暗转明”之后,公车制度改革已被提上议事日程,这标志着我国公务消费制度的改革正在逐步深化,以往不为纳税人能够直接监督的公务消费活动,正逐渐走到“阳光下”。(中国青年报)

编辑信箱 ] [ 打印文章 ] [   ] [ 关闭窗口 ]
国内新闻24小时排行
国际新闻24小时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国
阿里巴巴公司库
商业资讯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