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调整破解发展难题 沈阳工业走向新的崛起

走出十余年衰退的低谷,正在展示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这便是沈阳工业的现实写照。

有这样的数字让人振奋:

今年1至9月,沈阳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84亿元,同比增长14%;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70亿元,增长速度达到30%,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前列;工业增加值占 G D P的比重达到49%,工业经济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新水平。

犹如凤凰涅磐,沈阳工业正在走向新的崛起。

“工业立市”———夯实城市的根本

曾几何时,伴随老工业基地的逐年衰退,沈阳工业也面临着衰竭,在短短不到10年的时间里,沈阳工业总量就由全国第四位降至第二十几位。

面对沈阳工业从未有过的严峻局面,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领导集体着眼未来,重新审视城市发展定位,并达成了这样的共识:振兴沈阳的关键是振兴工业。工业兴则沈阳兴,必须把发展工业放在整个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于是,“工业立市”的战略思想成为沈阳城市发展的主旋律,工业也成为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基础和实现沈阳经济腾飞的引擎。

在这一战略的正确引导下,沈阳抓住国际产业加快向沈阳转移和国内南资北移聚焦沈阳这两大机遇,把工业经济锁定在东北地区速度上领跑、总量上领先这个目标,实施赶超战略,谋求跨越式发展。具体实践中,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抢占科技和产业的制高点为目标,按照紧跟科学技术发展进程,与世界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相融并进的思路,通过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巩固老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争创新优势,积极引导国有资本从一般性行业向优势产业转移,实现以进求强等措施,逐步形成了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汽车产业、化工医药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五大支柱产业。五大支柱产业的竞相发展,支撑着沈阳这个老工业基地跃上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2003年,以五大支柱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3.9%。

同样是这一年,沈阳工业实现了“两个第一”:经济运行速度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和全省14个城市第一;技改投资总量和增速在全省第一。不仅如此,沈阳工业还在总量上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252亿元,同比增长33.3%。由于工业的高速增长,沈阳第二产业自1995年以来首次超过第三产业,占 G D P的比重达到47.4%,工业成为沈阳经济的主导力量。

沈阳工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战略调整———破解发展难题

由于历史原因,沈阳工业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一直十分突出,主要表现为国有企业比例过高,公有制形式过于单一等等。面对这一现实,沈阳市这样理性分析:作为国有企业相对集中的老工业基地,国企活,则全盘活。真正让国有企业活起来,就必须冲破旧体制,建立新体制,提供新动力,注入新活力。为此,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搞活国有企业这个中心环节,对制约沈阳工业发展的体制顽症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改革,着力破解老工业基地“体制机制障碍”的难题。

沈阳市率先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入手,着力转换经营机制。一方面,大力推进主辅分离、职工并轨和离退休职工社会化管理,市财政先后支付了2.7亿元,对市属国有企业的辅线资产进行了全部分离,筹措25.4亿元经济补偿金,通过并轨使31.2万国企职工转变了身份;另一方面,大力推进股份制改造,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合资嫁接注入外来资本等多种形式,积极引进新的投资主体,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使企业尽快形成市场反应迅速敏捷、技术和产品不断创新的运行机制。目前,全市93户国有大中型企业已有79户按公司法改制为公司制企业,其中市属的67户全部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东药、机床等18户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为上市公司。

沈阳市还依托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综合运用合资合作、资产重组、企业转制等措施,打破原有的企业界限,进行资源的重新优化配置,培育和形成一批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如以沈阳重型机器厂为主体,将原水泥机械、锻压机床、电工机械、低压开关等企业的优良资产并入沈重,组建沈重集团;以沈鼓为主体,利用沈阳气压机厂、沈阳水泵厂的产品和技术优势,实施全面整合,成立沈鼓集团等等。经过这样的改组改造,实现了优势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张。

这一系列综合配套改革措施,使国有企业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机床集团、东药集团、鼓风机集团等一大批骨干企业的竞争实力明显增强,数控机床、超高压变压器等一大批工业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又重新占据了重要位置,而磁悬浮轨道梁连续加工生产线、双进双出磨煤机等一个个填补国内空白的重大技术装备也纷纷在国字号企业诞生。

让人惊喜的消息不绝于耳。今年以来,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生产经营形势明显好于往年,尤其是沈重、沈鼓、沈矿、水泵、电机、农机总公司等一大批国有骨干企业,其主要经营指标增幅大幅度向上攀升,产值平均增长67%,税收增长高达90%。国企老总们欣喜地说:企业的订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多。

伴随着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造重组,沈阳中小国有企业也全部放开并实行转制,严重资不抵债的问题企业逐步破产退出,民营经济开始发展壮大。目前,全市已有753户国有中小企业转属到县区,767户国有中小企业完成转制,转制面达84%,实现了国有资本从这些企业全面退出。此外,40户问题企业也实施了破产。

与此同时,沈阳市还通过培育本地的、引进外地的以及国有企业转制三路大军发展民营经济。截至目前,全市个私经济单位已达24万户,从业人员130万人,实现增加值1000亿元,占全市 G D P的份额达到57%,涌现出久大化工、协和制药、大陆激光和远大集团等一大批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民营企业集团。

据统计,今年1至9月,沈阳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国有21.3%,民营61.5%,外资27.2%。这组数字充分印证了这样一个事实:非国有资本已经成为沈阳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支柱产业———支撑沈阳工业

2004年9月28日,新款别克 G L8商务车在沈阳顺利下线,预计到年底,还将有1万台商务车步下生产线,这无疑成为今年沈阳汽车工业的一个新亮点。

今年年初,上海通用重组沈阳通用,并将上海通用产品单车利润率最高的车型拿到沈阳来生产,建立年产15万辆的汽车生产基地。这是上海汽车产业大规模进入沈阳的又一个大动作。此举并不单单是一种商业行动,它还表明上海通用对沈阳通用以至整个沈阳汽车工业的一种信任和信心。

上海汽车产业进军沈阳,这不过是大发展的沈阳汽车工业的一个缩影。作为五大支柱产业之首的汽车支柱产业正在不断发展壮大,目前,沈阳已经形成了由华晨金杯、华晨宝马、上海通用、中顺“四大整车生产企业”和海狮客车、中华轿车、宝马轿车、 G L8通用商务车、中顺客车“五大整车”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汽车产业的发展对全市工业的牵动作用日益明显。现在,海狮轻型客车国内市场占有率20%,连续6年在全国同类车型市场中位居第一。还有当前轿车市场的高端产品和驰名品牌华晨宝马公司的宝马3系、5系产品,与宝马共线生产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华”轿车,通过品质不断完善,车型逐年创新,沈阳汽车整车的框架体系已经基本确立。在做大整车规模的同时,沈阳还加速汽车零部件项目的引进和投产,做大汽车零部件规模。2003年,沈阳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创造产值超过300亿元,今年依旧不减发展之势,汽车已经不折不扣地成为发展沈阳区域经济的第一支柱产业。

与汽车相伴的是作为沈阳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中流砥柱的装备制造业的重新崛起。作为沈阳工业的品牌和象征,振兴装备制造业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形象工程。为了打造国内一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沈阳市出台了8项带有突破性的扶持政策:市财政拿出3亿元资金设立装备制造业发展基金;对一批重点国有装备制造业企业重新进行整合,企业土地等资产的变现收益,全部用于企业搬迁改造;为装备制造业企业的重大技改项目提供贷款贴息等。

同时,通过对重点装备制造业企业进行大规模的整合与重组,沈阳装备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也迈出了坚定的步伐。以特变电工的重组和机床一、三厂的搬迁改造拉开帷幕为标志,机床、沈鼓等7户大企业的搬迁改造、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都开始启动实施。

随着这些重要举措的不断推进,沈阳装备制造业实现了跳跃发展。今年上半年,已完成产值34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56%,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已达50户以上。

还有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不断加快;化工产业大项目引进上实现重大突破,沈阳即将一跃成为全国重要的化工生产基地等等,五大支柱产业的竞相发展,使沈阳工业找到了迅速崛起的新的起跳点,也成为沈阳工业未来发展的绝对力量。( 张艾阳)

辽宁日报  2004年11月29日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