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老”“四难”国有老企获新生--鞍钢重生记

9月的鞍钢,一派生机与活力。

站在巨大的厂房中,望着飞溅的钢花,感受着钢水的热度,倾听着钢板奏出的轰响,让人由衷地赞叹,这才是现代大工业。

鞍钢,曾被认为“两老”(设备工艺老,产品质量老)、“四难”(机制转换难,债务解除难,冗员解决难,社会负担难),几乎所有国有老企业面临的共性问题,在鞍钢身上都得到了更为突出的体现。

然而,短短10年间,鞍钢不但完全摆脱困境,而且有了迅速攀升:与1995年相比,2003年鞍钢的销售额由197亿提高到314亿,利润由3.32亿元迅速提高到15.4亿元。2003年实现钢铁产量双超1000万吨,销售收入315亿元,实现利税38.5亿元,2004年销售收入将突破400亿元。这还是在消化50多亿沉重历史包袱之后的数字!据世界最具影响力的钢铁信息服务商———世界钢铁动态(WSD)在2003年对全球钢铁企业综合实力的排名中,鞍钢已位列第九!无疑已成为同业最具竞争力的钢都之一。

三条经验

有人总结,鞍钢的成功,最主要的经验有三,第一条就是科学决策。1995年以来鞍钢做出两个重要决策:一个是“主辅分离”,改革管理体制和机制转换;一个是走“高起点、少投入、快产出、高效益”的技改路子。改革和改造同时进行是很重要的。第二条,开拓创新,超常规思维。落后就要改造,但改造钱从哪儿来?鞍钢负债那么重,欠贷款、欠税、欠工资,后来甚至借钱买煤,哪有钱改造?鞍钢技术改造的几个关键战役都明显体现了超常规的思路。第三条,充分发挥鞍钢原有的优势。老国企、老工业基地,人们往往过多看到它的落后,对它的优势却视而不见。老工业基地第一个优势,就是物质力量雄厚,鞍钢生产能力很大,产品上万种。第二个优势是人才资源雄厚,鞍钢可谓群英荟萃,这些年仅输出到其它钢铁企业的就12万!第三个优势是社会基础好,鞍钢不仅在全国有名,而且世界也有名,备受国家的重视。鞍钢恰恰发挥了这一优势。

技术改造

鞍钢老总刘玠认为,要解决落后,就必须进行全面技术改造;而进行技改,没钱等于痴人说梦。面对鞍钢老得令人伤心的设备,不改造将难以为继,但如果按照通常的思维,技改的周期通常都比较长,鞍钢等得起吗?也许等不到出效益,鞍钢就已经死了。在这样的困境之下,鞍钢是如何起死回生的?这要从鞍钢的平炉改造说起。

“平炉炼钢质量差,成本高,还要烧重油,当时重油从900(元/吨)涨到1200(元/吨),还买不到,实在没办法我们就到辽河油田买原油来烧……真是走投无路!”刘玠知道:当时鞍钢两个钢厂一年亏四五个亿,能否迅速淘汰平炉是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历尽艰辛,鞍钢最终设计出了一个可行的技改方案,可以把原有设备全用上,成本由此大大降低:转炉钢每吨成本比平炉钢能节约100元,原来一个厂亏两个亿,现在能赚一个亿!到1996年10月第一个转炉改造完成,这个洗心革面般的大动作,鞍钢只花了7000万!

就这样,鞍钢做到了改一座转炉、停一座平炉而不停产。其后,连同连铸工艺,鞍钢相继建起了6座100吨的转炉,实现了全转炉全连铸。只这一项每年就降低成本11亿!更不可思议的是,鞍钢此番花钱之少,令很多同行为之咋舌赞叹。一位兄弟钢厂的资深总工看后,连声叹道:“简直是奇迹!建一个钢厂,就得50亿,而你们花5亿建了两个钢厂!我是想不出这样的点子的!”

平炉的迅速淘汰不仅成了鞍钢改造的转折点,对鞍钢摆脱困境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给国内的同类企业树立了样板,使全国同业比原计划提前5年淘汰了平炉炼钢。

当时,国家给了鞍钢上市政策,包含着鞍钢仅有一点家底的鞍钢新轧钢公司在香港和深圳上市了。新轧钢公司上市筹集到了26亿元的资金,解了鞍钢的燃眉之急。鞍钢就是这样,解决了技改资金的难题。

减员增效

要解决人多,关键是冗员往哪儿安排?如何减员增效?

为了解决这种20万人同吃大锅饭、人多、效率低、效益差的状况,鞍钢制定了“主辅分离”的总体改革实施方案,把一个传统的、大而全的钢铁联合企业通过资产重组、结构调整,组建为模拟以资产为纽带、母子公司形式的钢铁企业集团。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企业人多的问题,转换吃一锅饭的机制来调动企业内部的积极性,因为除此之外再没有办法减人。

主辅分离的结果,20万全民职工中,钢铁主业占7.4万人,矿山、辅助生产部门、非生产部门、后勤服务部门分别组建成为二十几个子公司和经济实体共12.5万人。这些分离的单位由独立核算、承包经营开始,逐步完善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全资子公司和法人实体。这些单位1995年亏损14.5亿元,大多数经过二至三年就扭亏为盈。这既是机制转换,也是减员增效。从亏损到盈利,这对鞍钢走出困境发挥了很大作用。

转换机制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1995年时鞍钢铁矿的成本是每吨400元左右,而现在成本已经下降了将近一半,这样下来,单是矿山这一块,鞍钢的成本就要比宝钢等吃进口矿要低得多。

现在,原来号称50万人的大鞍钢,经过减人增效、改制并轨、分流办社会职能,钢铁主业用工已由10.57万人减到3.2万人,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从1995年到2003年鞍钢从主体中分离出来的辅业部分累计减亏增效150亿元。

在主辅分离改革机制的同时,鞍钢同时抓了基层管理,通过三项制度:分配制度、劳动制度、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来实际调动基层员工的积极性。在鞍钢的改革实践中,改革机制和加强基层管理,抓住管理的两头。据介绍,这是鞍钢两点非常重要的经验。(记者 王彦)

黑龙江日报  2004年11月25日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