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于轼:东北振兴当以西部为鉴

 

茅于轼,这位10年来始终如一地关注中国经济的学界泰斗,3月10日在他的书斋里就东北振兴等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华商晨报:东北振兴的可能性有多大?

茅于轼:我还是很看好东北的大振兴的,但前提是地缘政治得到改善,真正实现区域合作,因为东北的资源互补性很强,处理得当东北的前景非常大,会超过广东。

华商晨报:有哪些问题会阻碍这个进程?

茅于轼:管理。

东北的优势在于有很好的工人和技术人员,这比别的地方都有优势,现在问题是怎么组织这些人,也就是管理。而东北恰恰在管理方面大大落后。从政府管理到企业管理都有不同程度的问题,企业表现在企业的领导者不能把技术优势集合起来,政府表现在一些部门工作效率还有待提高。

过去东北的比较优势主要在两个方面:第一,有相当丰富的资源。第二,重工业优势。但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它的资源优势总体上越来越小。在资源优势丧失的情况下,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东北的重工业完全处在国际竞争的框架下,技术跟不上世界水平,管理又远远比不上南方各省。

华商晨报:国家正式启动了振兴东北100多个项目,主要在东北传统的优势产业上,这些项目其中有部分新建项目,国家投入占一部分,其余依靠民间资本和外商,您预计一下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的热情会不会高?

茅于轼:现在中央的方针还是用国家的投资来吸引民间投资,这个政策的效果还要继续观察。比如西部一些地区的商业太不发达,交易费用太高,政府干预市场太多,老百姓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往往是眼睛盯着政府,不是盯着市场,所以不但它的资本、储蓄往外流,人才也在往外流,这样一种状态,要吸引投资是不容易的事。

华商晨报:你说过西部落后不是因为资金和人才,而是因为没有市场,您认为东北振兴是否会遇到同样问题。

茅于轼:东北和西部如果有相同点的话,就是两地的市场都不够发达、完善。

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主要要靠商业、要靠交换,有了商业、有了交换,分工能够发展,交易费用可以不断降低,然后出现各行各业,出现了专业的技术和人才。所以,关键问题在于一个地方的商业和交易费用。

在西部地区,由于政府干预的比较多,所以西部老百姓瞄准着政府,希望争取一个政府的项目。但是这种观念上的落后,是不是造成一个商业不发达跟整个经济落后的原因呢,这也很难说,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就是东部和西部的政府态度是不同的。

最近我看到世界银行对于中国十几个城市的投资环境的研究,很明显地体现出了东西部的差距:投资环境最好的是上海和浙江,西部几个地方就大大地落后。这个投资环境的研究主要是对政府的行为方面,可以看到西部相对落后的原因跟当地政府有一定关系。所以,东北应该吸取西部的经验教训,要加强市场的资源配置。

茅于轼简历

1929年1月14日出生于南京,伯父为我国桥梁专家茅以升。

195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毕业。1975年开始从事微观经济学研究,1979年提出择优分配原理。

1985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1993年从中国社科院退休,与其他四位经济学家共同创办天则经济研究所,现为该所法人代表。(梁爽 段芳宇 )

华商晨报 2004年3月12日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