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泰岩:振兴东北,要把东北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本刊记者 邓树林

嘉宾:黄泰岩

黄泰岩,男,1957年生于山东省招远市。1979年至1988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攻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已出版著作近20部,发表论文350多篇。

为何此刻提出振兴东北?

记者:中央政府为何在2003年提出振兴东北的重大决策,而不是更早或更晚?

汽车制造业是吉林省的优势产业,近年来得到了飞速发展。2003年中国一汽销售各类汽车突破了90万辆。

黄泰岩:经过25年的改革开放和踏踏实实搞建设、谋发展,在经济体制改革上中国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进入到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在经济发展上中国在总体上已达到了小康的水平,经济发展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这一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基本标志就是结构的优化,即经济体制的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的“五个统筹”。

中央政府提出振兴东北,就是适应中国体制结构优化和实现五个统筹发展的需要而作出的重大决策。这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就经济体制结构的优化来看,东北的经济体制改革相对于全国的发展而言落后了,如国有经济的比重,吉林、黑龙江两省都在80%以上,即使是辽宁省近几年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发展较快,比重也在60%以上,远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这也正是改革开放以来东北经济相对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振兴东北,不可能在旧体制上实现,加快改革开放就成为首要的前提或条件。同时,整个东北的经济体制没有转向市场经济,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也就不可能最终完善。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渐进式的改革,表现在区域上就是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在经过几年的西部开发后,东北振兴就自然提到日程上来。

2.就统筹区域发展来看,东北经济的振兴,对于中国区域经济的统筹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计划经济时代,东北经济对全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如国家对大庆的投资就得到了近百倍的回报。但改革开放以来,东北经济占全国经济的比重下降了,许多国有企业经营困难、下岗职工增多、再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等成为尖锐的社会经济问题。振兴东北,就可以使中国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之后,形成第四经济增长点,最终与西部开发一起实现中国区域经济的统筹发展,并通过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全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3.就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进程来看,振兴东北,恰恰是中国工业化进入重化工业阶段的要求。中国工业化的进程是循着这么一条轨迹进行的:日用→纺织工业→家电业→汽车业→重化工业。

现在,日用、纺织工业、家电业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汽车业正处在大发展阶段,并向重化工工业推进。产业发展正循着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逐步升级,现在到了进入重化工业的发展阶段。东北恰是中国的重化工工业基地,具有相当好的物质基础和人才基础,从而成为东北工业进一步发展的突出比较优势。举个例子来说,浙江搞汽车工业,他们没什么人才,是到东北“挖”的人才。如今,浙江的汽车工业特别是汽车零部件工业已有一定规模。

东北的重化工业、装备制造业正好填补了中国工业化进一步发展的空白。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把东北三省作为一个整体 东三省各走各的路,则没有希望

记者:中国几十年建设老是解决不了重复建设的问题,这是什么原因?

东北三省有丰富的林业资源,但都曾存在采伐过量的问题。现在已控制采伐,大力人工造林,一片片人工林茁壮生长。

黄泰岩: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从产业自身的发育程度来看是产业的不成熟,产业的技术门槛低、规模小、行政保护等都会吸引企业的进入;二是中国多年的投资建设都是按行政区划进行的,各自为政,缺乏经济区域内部和经济区域之间的分工协作。西部开发,也没有走出原来的套路。

记者:这次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有什么新思路?

黄泰岩:这次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应把东北三省作为一个整体区域经济来规划,在区域内整合资源,依据区域经济内的比较优势原则形成内部分工协作体系。各省之间形成一种合作,而不是恶性竞争的关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运用有限的资源迅速实现东北工业的振兴。否则,东北的重化工业基地的地位就有可能被长三角迅猛的发展所替代。

记者:请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阐述。

黄泰岩:这有两个外部因素要给予充分的关注:一是经济全球化中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如欧盟、东盟等,二是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如长三角、珠三角的快速崛起。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东北振兴,就必须用一体化对抗一体化。否则,别人一体化了,你还在单打独斗,你就不会有竞争优势。深圳近年来发展为什么放慢了脚步,而上海却在许多方面超过了它呢?就是深圳在珠三角区域经济中的定位不明确。上海则不同,它是长三角区域经济的龙头,而深圳成不了龙头。深圳要发展,应塑造香港的龙头地位,利用珠三角的资源,通过香港向世界发展。环渤海也是如此,在渤海湾,京津冀缺乏分工协作,各自搞了四个港口,结果谁都吃不饱,竞争力下降了。所以,东三省如果还是各走各的路,也就没希望。

记者:在振兴东北的过程中,把东北的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的总体框架是什么?

黄泰岩:要使东三省成为迅速崛起的经济区,在发展框架上就必须完成两方面的构建:一是把东北经济的振兴放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来设计,从而构造一个大的区域经济分工协作体系。可以说,东北经济区离开了东北亚区域经济的合作,东北振兴就可能落空。因为东北工业主要是重化工业,需要有相近的产业背景和大资本的进入,日本、韩国的产业资本和技术就变得至关重要。同时,俄罗斯的石油等资源对发展东北的重化工业又是不可或缺的。二是把东北经济的振兴放在东北区域经济合作中来设计,依据重化工业的产业链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在东三省合理分工,形成相应的产业龙头。一个个龙头抬起来,相应的产业链舞起来,东北经济的振兴也就指日可待。当然,从东北区域经济的角度来看,还要解决好区域经济的龙头问题。一个没有龙头的区域经济是不可能振兴起来的。

振兴东北应有一个“头”。东三省能否以辽宁为龙头?城市能否以沈阳、大连为龙头?

记者:东三省应该以谁为龙头呢?

黄泰岩:东三省能否以辽宁为龙头?城市能否以沈阳、大连为龙头?我这样说,并不是对辽宁有特殊的偏爱。从东三省目前的格局来看,无论从经济实力、产业分布,还是从区位优势角度来看,辽宁都应担当起此重任。重化工业集中在辽宁,辽宁的工业水平明显高于吉黑两省,现在整体实力也高于这两省。因为沈阳重工业、装备制造业相当发达,大连在城市建设方面搞得好,有较高的知名度,吸引外资力强。还有,大连靠海,沈阳有沈大高速公路相连,出海都十分便捷,便于与海外交往。

记者:问题是怎能做到这一点,因为现在已没有东北局了?

黄泰岩:这就要东三省的省长、市长坐下来,召开联席会议,共同谋划东北的发展。在这一点,学者、新闻媒体可以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不断呼吁,让大家明白这个道理:联合就能振兴,分散就没有出路。

另外,东三省的领导应有这个胸怀,不要老考虑本位,理念要从根本上转变,形成共赢的理念。我们是讲振兴东北工业区,经济一体化,产业做到分工又协作。

记者:请你再详细地讲讲龙头这个问题。

黄泰岩:事实上,把辽宁作为龙头,从中央610亿元的第一批项目安排也可以看出来,首批项目重工业基地最强的辽宁获52项,黑龙江次之,37项,吉林11项。可见,中央重视对龙头的扶持。实际上,对龙头的扶持,就是寄希望通过龙头的昂起带动东北巨龙的腾飞。龙头动了,龙身,龙尾都会动起来。最后,整个东北都动起来。

把辽宁作为龙头,在理念上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龙头要担当起龙头的责任。当龙头很光荣,但责任也重大。如果以龙头自居,或借龙头地位搞本位主义,龙头的地位也就不会巩固,即使是自己先发展了,这种“富裕的孤岛”也不会长久下去。二是辽宁作为区域经济的龙头,并不意味着所有产业的龙头都在辽宁,如长春中国一汽,是中国最具实力的汽车生产基地,它可以成为东北经济区的汽车产业龙头,整合其他两家汽车,在东三省构筑它的汽车产业,完成相应的产业分布,形成产业链。又如黑龙江的石油化工业等也应成为东北经济区的该产业龙头。

中央的资金很重要,起到撬动的作用。但关键的是如何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

记者:振兴东北要大量的资金,不知钱从何而来?

黄泰岩:我想资本有的是,关键是怎么筹。振兴东北的资金来源无非有三个:中央投入、自我投入、引入外部的民间资本和外资。中央政府肯定会投入一笔启动资金,第一批的款额已经公布。中央政府财力有限,不可能大量投入。但中央政府的资金很重要,它起到一撬动的作用。记得有一句名言吗,给一个支点,就可把地球撬动。中央资金就起这个支点的作用。中央除了资金的支持外,还可考虑给予政策的支持,如发地方债券、减税等等。中央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不要停留在项目的建设上,还要考虑支持体制的转换。没有体制的转化做保证,项目建设就可能流于失败。

中央政府财力有限,东三省自身的财力也不足,资金的主要来源就取决于外部民间资本和外资。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正在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国内的民间资本特别是江浙等较发达地区的民间资本也开始大规模投资于重化工业。如何吸收大量的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到东北投资,将决定着东北振兴的成败,而且也决定着东北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吸引资本,就需要打造好一个资本进入的平台。它既包括政府转变职能创造出良好的投资环境,更需要产业、市场、文化等的巨大吸引力。例如,长春一汽是否可以借助其总装的巨大吸引力,利用国外资本和技术彻底改造和扶持起东北的汽车零部件产业。

记者:东北这些年落后于南方的一些省市,是否与他们的技术水平落后有关?

黄泰岩:应该承认,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记者:哪如何解决东北三省技术上存在的差距?

黄泰岩:现在是应该用现代技术改造东北传统产业,提升东北整体的技术水平的时候了。这里的关键是如何改造。我认为,中国既然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技术落差,东北又与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存在技术差距,所以东北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技术路线,重点就不是放在自主研发上,而是应主要通过购买、股权合作、合作开发等方式迅速引进技术,在合作中发展自己的技术,壮大自己的技术力量。

理念要更新。形成一个好的用人氛围,一个好的用人机制,一个好的用人理念

记者:东北人的观念是否也有需要更新的地方?

黄泰岩;你提到的这个问题十分重要。没有人的观念的更新,什么事情都办不成。用计划经济的观念是办不成市场经济的事。关于更新东北人的观念,不是靠说说就能解决的,必须靠实践的冲撞。因此,借助外力冲一冲东北人的理念,可能是一条比较可行的途径。大量民间资本的进入,以及外资的进入,就变得更加重要。因为这不仅是一个资金的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理念更新的问题。只有在与发达地区民间资本和外资的融合中,才会真正感受到观念的差距和在外力的挤压下完成观念的痛苦更新。 记者:在振兴东北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人才的问题。不知,东北的人才从何而来?

黄泰岩:东北本身有很强的科技力量,大专学校和科研院所不少。更为重要的是,在与人家的合作过程中,原来认为不是人才的人才会产生出来,不是资源的资源会产生出来。关键是要形成一个好的用人氛围,一个好的用人机制,一个好的用人理念。有了这些条件后,我想,不愁没有人才。 记者:东北地区接二连三的腐败案件,给人留下了阴影,有人认为,是不是先反掉腐败再搞振兴,再搞引资?

黄泰岩:腐败在现阶段是不可避免的,反腐败也要有一个过程。你不可能反完腐败再引资。反腐败,不仅仅是政治和法律的问题,而且还是经济问题。大量的民间资本和外企进来,就有助于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政府转变职能,因为人家进来是追求利润,要按法律办事,要冲破原来的利益格局,冲破原来的行为方式,这对反腐败是有利的。

资源型城市转型,有赖整个东北重化工工业的振兴

记者:人们不但看好东北的工业基础,而且还特别看好东北的农业。前些年,国内猪肉供应一度吃紧,据说是东北的玉米救了急,送到养猪大省后,很快扭转了市场猪肉供应的局面。你认为东北农业在振兴东北的棋盘上有着什么样的份量?

黄泰岩:东北的农业在全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东北的粮食影响全国的粮食市场。东北有大片的黑土地,农业生产有着巨大的潜力。现在,我们对农业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要以为农业仅仅为了填饱肚子。我们应对农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要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绿色农业,提升农业的品牌,打出东北的品牌。

以吉林的玉米为例。吉林是全国玉米的生产大省,在全国的地位有着不可忽视的份量。玉米在医药、工业有着广泛的用途。如黏玉米,市场就很广阔。吉林应做好玉米的深加工,打自己的品牌。又如黑龙江的完达山奶粉,一个老牌子,但在全国不够响亮。这一点,应学学“蒙牛”,几年工夫,就做大做强了。

现在,食品工业增长很快。东北有充足的粮食,可以生产更多的营养食品、绿色食品、方便食品。我对东北的食品工业前景十分看好。

记者:在振兴东北的过程中,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是不可回避的。你对资源型城市转型有何良策?

黄泰岩:东北作为老工业基地,确实有许多属于资源型的城市,不少现在都面临着资源枯竭,面临转型。这个问题的解决,要寻找新的产业,有赖于整个东北重化工工业的振兴。如重化工工业振兴起来,它可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以及产业链的延伸,还可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吸引大量的劳动力向这些产业转移。又如,在吉林的汽车工业,一旦建立起完整的汽车工业体系,其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将会是很强的。

广东、上海、浙江等地为什么就业没有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记者:请对这个问题做进一步的说明。

黄泰岩:对于资源枯竭的城市,出路无非有三条:一是发展接续产业;二是发展现代农业;三是移民。发展一些新的接替产业,理论上很合理,但在没有相应产业基础以及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又是非常困难的,这个问题要做好调研工作,行动要慎重。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做恢复植被的工作,然后才能发展农业,建农场。但发展现代农业不需要那么多的人。所以,我认为,核心是要让东北的重化工工业振兴起来,因为一个新产业不是凭空想出来的。与其一个一个城市找接替产业,不如建立重化工产业链,让它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然后吸引资源枯竭城市的人口向新的工业基地转移,就如同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一样。

记者:谢谢你接受采访。

《今日中国》 2004年第2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