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杰:振兴东北,东三省要重塑自己的形象 

在谈到东北振兴的突破口时,冯主任说:“在我看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突破口应该是借助于外部资本,包括国内外的资源和民营经济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和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造重组。”

嘉宾:冯 杰

采访:本刊记者 邓树林

冯杰,男,1966年12月生于甘肃省武威市。1988 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经济系,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9年-1995年就职于兰州交通大学运输系和经济系;1996年-2001年就读于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第一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和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等方面的政策咨询和研究工作。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作期间,撰写、参与撰写调查研究报告和发表论文数十篇,参与完成了“十五”(2001-2005)规划思路、西部大开发与地区协调发展、规划体制改革、南水北调工程的宏观影响等多项重要课题研究,正在开展 “十一五”(2006-2000)规划思路、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地方保护与国内统一市场建设以及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等方面的研究。

记者:东北作为国家的老工业基地,此次振兴应从哪里寻找突破口?也就是说,它从哪里开始振兴?如何个振兴法?

冯杰:东北的主要特征是国有经济比重过大,它约占到经济总量的80%。所以,东北能否振兴关键取决于能否解决好国有经济问题。国有经济比重过高是东北的主要问题,但也同时是振兴东北的基础。如何化解国有经济在机制、经营、财务和冗员等方面的劣势,发挥国有经济在资产存量、人才技术、产业聚集等方面的优势,是振兴东北的主要路径。

因此,在我看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突破口应该是借助于外部资本,包括国内外的资源和民营经济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和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造重组。这种调整和重组所以能够进行的前提是,现在和过去在大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方面有了很大的区别。在中国的加工制造业经过多年以来迅速发展的基础上,对装备制造业提出了强劲的市场需求,而东北具有发展装备制造业的基础和优势。

同时,在国家提出改造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后,正在和即将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将为东北的国有企业剥离不良贷款和资产、解决职工社会保障问题、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以及企业融资等方面提供良好的环境。这些变化都将促进东北国有企业与外部资本的结合。

记者:请你就上一个问题作进一步的阐述,也就是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有哪些新的思路?

冯杰:关于这个问题,我和我所在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部部长李善同曾到东三省进行过考察调研,有过一番思考,我们两人认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新思路可概括为六个方面。第一,从区域繁荣的角度出发,将东北老工业基地建成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第二,把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放入全国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和地区划协调发展的框架之中进行。第三,通过积极参与东北亚地区合作和扩大对北开放,建立东北地区开放型经济体系。第四,充分利用现有的机械制造业基础,将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成为中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第五,从促进社会发展,增加就业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出发,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振兴。第六,着眼于配套改革,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这里,我想就第二点多说几句。全国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和地区协调发展是中国产业与区域政策的重要目标。过去形成的生产力布局和产业分工,在新的时期应该根据比较优势和市场条件的变化,以及全球范围内产业发展和转移的总趋势,以更加开放的思路,进行调整。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在新的发展阶段,为实现地区协调发展,必须既要重视东西差距问题,又要重视南北差距问题。促进东北地区经济的增长,是减弱南北差距扩大趋势的需要,因而也是地区协调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内容。

记者:这次振兴东北,是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还是“各省为战”?如果作为一个整体,又如何形成合力?怎样才能形成合力?

冯杰:东北的振兴,应当从整体上加以谋划和考虑。

加强区域合作,建立区域分工合作体系,进而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是区域发展的趋势和要求。这是过去东北所欠缺的,也正是这次振兴当中所要加强的。2003年底,国务院成立了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东北办”),中央各部委也在进行三省行业间联合携手发展方面的推进工作。

三省间也在积极探索形成合力方面的有效形式,目前已经迈出实质性的步伐。比如东北三省共同推进地区创新体系建设的协议书正式签订,这标志在国家科技部的推动下,东北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项目开始启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吉林市、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和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镜泊湖风景名胜自然保护区也已宣布在上述区域内实现“无障碍旅游”,成立东北第一个旅游区域合作联合体。

另外,贯穿三省的哈(尔滨)大(连)线、东北地区内“北水南调”工程(引松花江、嫩江水入辽宁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松花江和辽河污染治理等三省联动的工程都在积极酝酿中。

除此之外,在产业上和市场上的协作现在也在进行。进一步打破行政界限,为以市场为主导的跨省企业重组和市场整合创造条件,加强跨省的产业融合和分工协作体系的调整与重构,对有效防止“各省为战”和形成东北合力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可否分述一下三省的优势,三省如何做到取长补短?拿黑龙江省来说,它的长处在哪里,如果要做大做强一两个项目(或产业),形成拳头,应从哪里入手?

冯杰:从总体上来看,东北三省具有自然条件较好,生态容量较大,工业基础雄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科技文化和教育力量突出等优势。这些优势可以概括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基础设施资源、优秀的人力资源和雄厚的产业资源。

三个省分开来看,三省又各有侧重。比如辽宁有钢铁冶金、船舶制造、石油化工、建筑材料、金融服务等优势,同时还有密集的城市群和港口优势等。

吉林在汽车、石化、医药、农产品加工业方面具有突出优势。

黑龙江在机电、石油、生态、医药、森林资源、化工以及比邻俄罗斯的地缘优势明显。这些优势是三省建立合理互补的产业分工体系的重要基础。各省应该在客观评估和充分尊重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对产业发展目标和重点进行科学定位,并通过加强跨省合作,形成整体合力,实现东北的协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记者:国人,也有外国人,对东北三省某种程度的腐败,已经相当反感。由于对腐败恨之入骨,已经影响到东北三省的形象,在某种程度也影响到内资、外资的引入。你以一个学者的眼光来看,东三省怎样才能重塑自己良好的形象?

冯杰:应当承认,政风是投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经济比重或者说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与政风好坏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必然联系。国有经济更容易成为政府部门寻租的对象,而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的政府往往也是政府职能转变比较快的地区。

一项关于东北投资环境的问卷调查显示,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区位、资源禀赋、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等“硬件”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而差距主要体现在“软件”方面。从利用外资的总量上看,在东三省利用外资处于领先水平的辽宁省,2002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也仅约40亿美元(主要集中在大连和沈阳),在东部沿海地区处于落后位置,甚至低于同年苏州一市的利用外资水平(48亿美元)。不可否认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投资环境的建设方面存在差距。

辽宁省企业调查队曾就外商投资环境问题在省范围内进行过抽样调查,样本企业普遍认为,辽宁省在投资“软环境”建设上还有待改进,如投资手续、涉外投资管理、市场秩序、法律环境、社会保障体系、融资服务体系等方面还需要尽快改善。与此同时,政风的好坏和腐败也有某种程度的联系。

东三省近年来出了一些腐败大案,对地方形象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人们看到的更多的是这些地区反腐败的决心和力度在加大,这有利于树立民众和外来投资者的信心。重塑东北的形象从根本上还是要通过进一步加快市场化进程,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来实现;同时,也要进一步加大反腐败力度,将包括反腐败在内的政风建设作为振兴老工业基地和改善投资环境的重要内容。

记者:东北是资源丰富的地区,比南方一些省份,如广东的资源要丰富得多,地理环境也不错,历史上也有过非常辉煌的记录,然而改革开放25年后,东北落后了,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什么地方,是否与文化有某种关联?东北人缺少些什么呢?

冯杰:影响地区发展的因素很多,包括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发展战略、政策环境、体制特征、文化等很多方面。同时,也和经济发展的路径有关。“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中央将156个重点项目中的58个放在东北。通过集中投资,在东北三省创建了以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业为主的"新中国工业摇篮"东北工业基地,以此形成了能源重化工为主的东北产业体系。

但是,这种产业体系的特征集中表现为更强的计划性、更大的企业规模、更多的沉没成本。这些特征都使得这种经济结构的路径依赖程度比较强、转型成本比较高、转型难度比较大。所以改革开放以来,在东南沿海地区靠区位和政策优势快速市场化的同时,东北地区的改革、转型和发展相对滞后了。

所以,据我多年的研究分析,东北落后的原因是系统的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路径依赖和被锁定的过程。如你所说,这些问题和文化应该说也有密切的关系,但文化与环境和体制之间也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关系。比如东北人相对而言重感情,更豪爽等,这些性格特征在社会生活中应该是一种很好的品质,但如果影响到工作,则可能产生不好的结果,因为市场更强调规则,更需要理性。所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从观念、体制、政策乃至文化上寻求变化和革新。

记者:制造业,装备业是一个国家的工业基础,也关系到一个国家整体的工业水平。你认为,如何才能把东北的装备业再现昔日的雄风?是否可以说,东北装备业振奋之时,就是东北整体经济高歌猛进之日?

冯杰:东北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条件,主要表现为:第一,国外制造业向中国的转移和中国加工业的发展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第二,发展装备制造业对于提高中国制造业的水平和形成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国家层面上具有战略意义。第三,东北在国内外具有发展装备制造业的良好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

但能否再现昔日辉煌,能否形成竞争优势,将取决于振兴思路和路径选择、政策设计和政策力度、思想观念转变和发展环境建设,以及区域协作和大的国内外环境条件等很多方面。从整体上来看,东北振兴目前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和良好的势头,但由于历史沉淀问题较多,许多困难还需要克服,振兴和高歌猛进还需要一个过程。不过,再现昔日装备制造业的雄风应该是一个必然结果,问题只是这个过程的长短和所用时间的快慢。

《今日中国》 2004年第3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