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业的工业化之路 

就国土面积而言,吉林算不上大大省,但它是一个农业大省。全国商品粮的三分之一来自吉林,差不多每三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人在吃吉林产的粮食。在中国政府进一步强调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过程中,吉林省要用发展工业的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建设生态型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将农产品加工业培育成与汽车、石化并列的第三大支柱产业,进一步强化吉林农业在全国的地位。

农业大省之累

1978年改革开放前,全国召开经济工作会议有两个省不能不来,一个是产粮大省浙江省,一个是工业大省辽宁省。如今浙江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粮食调入省份,2002年的粮食产量降到1949年以来的最低点,2003年粮食缺口达90亿公斤。

就总量来说,尽管目前中国粮食供大于求的格局并未改变,但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不容乐观,温家宝总理近期强调,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东北地区在保障中国粮食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东北现代农业的发展,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接续产业发展密切相关,东北将成为以食品工业为主的农产品加工大区。

吉林的黑土地“插根棍子就长粮食”。中部的松辽平原,是国家重要的优质商品粮、畜禽产品生产基地;西部科尔沁草原,沼泽星罗棋布,不仅具有发展优质畜牧业、水产自然生态优势,而且蕴涵开发杂粮杂豆绿色食品的巨大潜力;东部的长白山区是山珍重要采集地。过去很长时间吉林的农业比重过大,种植业占60%~80%,农民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农村工业薄弱。

中国一直非常重视粮食安全问题,为了解决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产量曾是抓粮食生产的最重要指标。当产量农业与市场经济和世界农产品市场相遇时,东北农业遭遇了危机。粮食长期供大于求,农民卖粮难,粮食系统收粮、储粮难,中央、地方补贴难,粮食价格偏低,农民收入缓步不前。东北商品粮中的外销份额从过去的40%降至不足20%,东北的农业问题与工业领域的“东北现象”相应,被称为“第二次东北现象”。

第二次东北现象中,全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吉林省,所受的冲击最大。玉米是吉林省的主导农作物,占吉林省粮食总产量的80%,商品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全国玉米出口的50%。加入世贸组织后,吉林玉米的价格和质量优势不复存在。吉林玉米的成本比国外的玉米高三成左右,长春地区玉米种植户的家庭经营规模,仅为美国“玉米带”玉米种植户的1%。吉林的玉米水分比正常水平高出十个百分点,烘干的玉米产生焦化,破坏淀粉,质量下降;吉林玉米的库存成本比发达国家高几百元。吉林省80%的农民种玉米,玉米占农民收入的50%以上,农民种植玉米的收入甚微,歉收年甚至连本都收不回。过去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如今越丰收越发愁。解决吉林的玉米问题已成为吉林省农业走出困境,乃至解决“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突破口。

增加黄金玉米带的含金量

20世纪80年代,一位美国农业专家发现,吉林的自然条件与同纬度的美国、乌克兰的玉米种植带非常相似。此论一出,吉林开始大面积种植玉米。吉林省的黄金玉米带横亘13个县市的3100万亩耕地,正常年景的玉米商品量在100亿公斤左右。玉米由于抗病能力强,亩产量高,一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物。在中国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以后,玉米的战略价值发生了动摇,据统计,目前作为口粮的玉米只占总产量的13%,每年中国玉米供大于求近1000万吨。玉米还是粮食吗?吉林还要种玉米吗?如何将玉米由巨大存在到变为现实的收入?

吉林省省长洪虎在接受《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就“玉米经济”发表过这样的评论:“玉米是吉林农业主要品种,具有优势,不种它就是放弃优势;同时,由于交通及对仓储的要求,在大田里种蔬菜或其他经济作物也不现实。另外,国家把吉林作为主要的商品粮基地,我们都种菜,就可能涉及国家粮食安全。从这一点来说,吉林不能不种玉米,但思路要变。农产品深加工就可以解决吉林人不吃玉米还要种玉米的难题,从而动态地保留了玉米的生产能力,一旦国家粮食供应紧张,工业加工可少用一些,这样粮食安全也解决了。”这就是吉林省提出的“玉米经济”概念,即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按照玉米的饲料、工业用的主要用途及其商品属性对待玉米生产、流通、加工及管理,以破解目前吉林省玉米包袱沉重的难题,并形成新的产业经济。

吉林省农委一名官员为记者提供了一幅玉米树图,这是一棵枝繁叶茂树的大树,树干是玉米,玉米的衍生产品则是枝叶。玉米具有生物和工业双重特性,既可用作人类食粮、畜禽饲料,又是工业用品的原料,其下游产品可多达3000多种。

为适应中国粮食供求对高品质粮食品种的需求日益增加的特点,玉米经济首先要大力推进玉米区域化、标准化、专用化、规模化种植。西部干旱地区,以饲料玉米,高油玉米为主;中部平原区以高淀粉玉米为主;东部半山区,以粘、甜、爆、鲜等实用性玉米为主。此外,还将开发一批适用于饲料和工业原料的高蛋白、高油等专用品种,严格控制越区种植,提高玉米质量。吉林吉美农业技术有限公司,在松辽平原腹地公主岭市发展了数千亩的甜玉米种植基地,基地设计能力为年产1000吨鲜食玉米,目前为3000吨,准备扩展到10000吨。甜玉米主要用于加工罐头,目前公司的产品30%以上出口,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40%以上。

国际市场对转基因玉米安全性的疑虑,也相对增加了吉林玉米的竞争力,目前市场上非转基因农产品价格普遍比转基因产品高20%以上。2000年,利用中国玉米为非转基因品种的优势,中国取代美国成为韩国的第一大玉米进口国。吉林将建立500万亩优质玉米出口种植基地,树立吉林玉米的品牌形象。

玉米加工业产值一般超过农业产值的1—2倍,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必须走玉米加工转化增值的路子。目前吉林省玉米加工转化量约为70亿斤,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尽管吉林玉米比国际市场的成本高,但比国内其他玉米产区的成本略低,而且吉林的肉类产品价格要比国际市场低40%左右,发展玉米的过腹转化,即将玉米转化为饲料,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可以将玉米高成本的劣势转化为畜产品相对的价格优势。

吉林省正在和陆续建设一批依靠高新技术加工的玉米深加工大型龙头企业,发展变性淀粉、淀粉糖、生物饲料、生物药、氨基酸、淀粉纤维、淀粉树脂、新能源加工,延长玉米产业链。目前在吉林已有20多家玉米深加工的企业,长春大成实业集团是玉米加工企业中龙头。2003年,大成实现年加工玉米180万吨的能力,共开发200多个产品,产值80亿元,排名世界同行企业第四名。大成公司利用生物技术生产多种氨基酸和生化饲料、生化肥料等产品;利用有机化工技术生产有机化工多元醇、食品多元醇等产品,实现玉米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高附加值。通过发展玉米深加工企业,还可带动“订单农业”的发展,让农民能在拉长的产业链条中有合理地位和利益分配,如吉林德大有限责任公司每年可转化玉米75万吨,参与到产业化经营中的劳动力达15万人。

在发展利用玉米加工新能源方面,玉米又派上新的用场。国家“十五”计划(2001年—2005年)重点建设项目,年产6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落户吉林,第一条生产线已竣工投产。吉林省正在全面推广汽车使用乙醇汽油的项目,长春市的汽车已率先喝上了“酒”。

成为农业资源的真正受益者

吉林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主任张志莺说:“虽然吉林农业资源丰富,有不少农产品出口国外,但吉林却不是真正的获益者。一些发达国家买走吉林的初级产品以后,经过包装、加工再销售世界各地,或者返销中国。”作为粮食主产区,粮食商品率高、外销量大,农民的收入受政策、市场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波动,无法得到保障。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过程中,如何切实增加吉林农民的收入,提高农业加工企业的效益是关键所在。这就要对吉林的农业有一个全新的发展思路,农业必须走工业化的道路,形成粮食产业链,提高粮食的附加值,拓宽农民增收的途径,把农产品加工业培育成为吉林省的第三大支柱产业。

作为中国生态省试点的吉林将建设生态型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着力发展玉米、大豆深加工、畜禽乳深加工,长白山生态食品三大产业版块。根据吉林省的农业布局:中部以玉米经济计划,大豆振兴工程为依托,建立玉米、大豆、畜禽产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东部以人参振兴工程和长白山野生资源开发为重点,建立一批参、茸、蛙、山珍等特产业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西部围绕环境保护与开发,建立杂粮杂色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在大豆加工方面,吉林正在推广大豆玉米轮作工程,但大豆喜水,喜肥,而东北已进入40年一循环的枯水期,近年年年旱,就是东北人说的“掐脖旱”,吉林省产的大豆很难满足当地企业的需要。大豆加工企业整体上规模不大,这些企业加工能力的总和还没有年加工1000万吨的黑龙江省九三集团多。在加工方向上,油、粕加工的附加值较低,准备向核酸、核糖和核黄素方向发展。

在畜禽乳深加工方面,吉林德大公司目前的生鸡屠宰加工能力在亚洲是最大的,企业规模比河南省的双汇规模小,但出口量居全国第一,属于外销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要是对日本出口。皓月集团则是亚洲最大的牛羊肉加工企业,产品全部出口。

长白山生态食品方面,吉林正在实施围绕长白山山葡萄、山野菜、人参、林蛙、冷水鱼、矿泉水等可食资源的“百万吨长白山生态食品开发工程”。

吉林农产品业发展已初见成效,2002年,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带动230多个万户,占农村总户数的60%以上,27万农民实现直接或间接就业,为农民带来30亿元。2003年,农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360亿元,相当于农业总产值的45%。

目前,吉林有180个绿色食品品种,占全国十分之一。符合国际双A级标准的绿色食品也占全国十分之一,有113家绿色食品企业,占吉林省农产品企业三分之一。吉林绿色食品的出口占全国第二位。

在吉林省的农业走产业化加工业化的道路,也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为保证粮食安全,政府早期并不鼓励粮食加工业,在税收方面有许多限制,制约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后来由于品种改良和化肥的使用,粮食增收,国家才开始鼓励加工业的发展。吉林省的粮食加工企业的总体发展势头很好,但总体规模不够,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水平低,许多是小作坊型方式,绿色食品的品牌太杂,没有国际知名品牌。

资金不足也是制约吉林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因素。农产品加工业需要大量的货币和实物资本的投入,而且周期长,见效慢。有统计显示,农村地区70%的存款流入了城市,而落后地区70%的存款,又流向的发达地区。吉林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资金从何而来呢?这就需要政府提供政策性的支持。

吉林省农委的一个干部说:企业的发展需要原始积累。国家是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东部沿海地区高度发展之后,推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决策。受计划经济影响深重的东北地区对国家政策的理解本来就比较机械,而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已相当完备,吉林如何创造产业发展初期需要的自由空间?目前中国粮食生产的形势有两个下降:一是粮食播种面积在下降,一是粮食库存食粮在下降,国家将重点支持提高粮食主产区的生产能力。国家近期出台了《土地法》加大了对耕地资源的保护力度,这一法律出台的背景是东部沿海地区土地挪用现象泛滥,而在东北地区这一现象还未开始,企业的发展需要用地,国家却已出台禁止措施。吉林如何平衡粮食主产区与向工业省转换的关系,如何在日益规范化的环境下,解放思想,运用新思维,创造新思路,谋划农业工业化的发展,现在是摆在吉林高层决策者面前,需认真稳妥思考的时候了。(乔天碧)

 《今日中国》2004年第2期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