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东北要变封闭思想为开放意识

 

日前,参加由国资委、经济日报、吉林大学、东北三省政府研究室共同主办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长春论坛”的专家、学者认为,深化国企改革,振兴国企,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中之重。没有国有企业的振兴,就没有东北地区的全面振兴。应从国企创新、调整所有权、主辅分离、产业组织理论四个角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创建现代企业制度。

国企不可或缺

与会专家指出,东北地区国有企业习惯了“等、靠、要”的思想,在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结合手段上,没有充分认识到股份制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当务之急就是尽快转变这些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观念,变封闭的思想为开放的意识,变守旧的意识为创新的观念,探索国企改革的新途径,走出多种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新模式。

国务院研究室工交贸易司副司长唐元说,创新并不是让国有企业“消亡”。在我国经济追赶世界经济阶段,国有企业不可或缺。国企经过几十年来经济建设的重要积累,目前仍掌握着国民经济的命脉,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调整国企产权结构

国企两权分离后,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不匹配。对此,国资委规划发展局局长王晓齐建议说,要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规范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的权责,并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制衡机制。

要按照《公司法》建立母子公司体制,母公司对子公司依法行使出资人权利并承担相应责任。子公司应依法改制,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

加快股份制改造步伐,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东北地区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吉林大学宋冬林教授认为,国企治理模式应由“单边”向“多边”转变。因为单边治理模式,在企业契约中,有一个“谈判力”较强的中心签约人,他可以分享绝大部分甚至独享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多边治理是企业各个要素所有者,甚至包括消费者、供应商等一切与企业利益相关的人,都应不同程度地参与企业治理并分享企业的剩余索取权。这样,可以增强国有企业内部激励和协调质量。

吉林省政府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徐勇的看法是,国有企业所有权调整应采取公司制和产权置换制等形式,吸收多方面资金组成混合式的民营股份企业,才能有效地解决国有企业低效率和无效率现象。

主辅分离势在必行

“企业办社会”的主辅结合模式,束缚着国企的手脚,实施主辅分离已势在必行。

哈尔滨东安发动机集团董事长须桐兴认为,大中型国有企业要逐步实施主辅分离,分离出去的一定要搞活,不能搞活的不能分离,如果没有存在意义的,应坚决退出。

与会专家提醒说,在主辅分离过程中,一定要与加快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集中有限资源做强主业,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优化企业组织结构紧密结合,改变国有企业长期存在的“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促进企业按经济规模组织生产。与主体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紧密结合起来,为辅业改制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方面,要根据战略性调整的需要,切实解决企业摊子过大、经营范围过宽、主业不突出、缺乏核心竞争力的问题,不断做强做大主业。

另一方面,要抓住辅业实现产权多元化、职工转变身份、转换经营机制等重要环节,有针对性地重点解决分离改制企业的产权关系、劳动关系和隶属关系,使辅业改制后真正成为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用改制企业的发展带动再就业。

国企进退要有“自由”

专家称,国有企业自由进入和退出是优化国有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但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思想的影响,东北国企的退出壁垒巨大。

《经济日报》总编辑冯并认为,从社会总需求角度看,笼统地提出让国有经济退出竞争性领域,会严重地降低有效需求水平,很容易导致经济衰退,进一步加剧失业。现阶段,国有经济比重过高、战线过长,必须进行调整,有进有退,退多进少,但这是一个过程,不是说企业整体卖掉或转让就行,而是要分流改制,更多的是考虑改制多样化形式。

吉林大学纪玉山教授认为,对于市场机制不发挥作用或者市场机制存在缺陷的领域,国有企业要适度地进入,承担起维护社会公平公正的职能,为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贡献。但在一般性竞争领域,国有企业没有必要继续存留,应该坚决退出,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张迎新)

中国经济时报 2004年1月5日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