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东北振兴呼唤“新东北”

 

9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后,“振兴东北”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决策”。

近10年来,“东北现象”是困扰中国经济最大的难题之一,东北振兴战略使“东北问题”又一次成为中国经济界的主攻方向。学者指出,振兴东北战略的最终推出,意味着中央以空前的决心、力度将市场经济改革的剑锋指向计划经济的最后一座堡垒,同时也意味着中央对中国总体经济区域布局思路的最终形成,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是这一布局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棋。

留心的人会发现,温家宝总理在三次东北之行及对东北三省提出的要求中,用得最多的一个字就是“新”。在与东北三省主要负责人座谈时,温家宝曾专门解释过“新”字:东北振兴最后落脚到要走出一条新路子。那“新东北”的路该怎么走呢?

11月中旬,中央批准了振兴东北的第一批总投资额610亿元的100个项目。有专家提出,东北老工业基地设备老化,技术水平低,人员负担重。因此,国家应当增加技改投入。可沿着这一思路,过去国家陆续给了不少投入,但结果却是没有那么理想。根本的问题在于,在计划体制和短缺经济条件下,国家增加投入较为有效;当转入市场经济后,国有企业缺的不是钱,而是新的体制和机制。所以,专家认为,如果体制和机制不变,即使国家给了投入,非但不能解决原有的困难,而且会形成新的包袱,出现“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的不良循环。

专家们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从调整结构和体制转换两个方面着手。与沿海发达地区起步时相比,制约东北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缺乏新的机制。为振兴老工业基地,国家给以资金和项目投入,解决当前急需的问题,为改革创造基础环境是完全必要的,但根本地还是要通过市场化改革,激活生产要素,形成内在经济增长机制。

关于塑造“新东北”的战略措施,专家给出的建议归纳起来可以用三句话概括:盘活存量、培育新增长点、改善环境。

专家认为,在新形势下,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出的钱应花在解除东北国有企业的历史包袱,支付改革成本,使职工的身份能得到转变,社会保障体系能够初步有效运转,企业办社会的包袱能甩掉,为企业改制创造条件上。在劳动者和企业的依附关系打破后,使企业的资产能够流动起来。至于东北地区企业下一步发展所需的资金,应当主要通过引入新的投资者和其他市场融资渠道解决。中央和地方政府花钱买机制,企业发展所需资金靠市场,这是两件必须区分开的事情。国内外的经验表明,以分散而随机的方式支付改革成本问题甚多,容易浪费资源,久拖不决。较好的选择是在较高的政府层次,设立专项基金,按照规则统一、责任明确、时间有限的原则,统筹解决支付改革成本、转换体制和机制的问题。

促进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上一批新的大项目很有必要。没有一定规模的增量,存量的改制和改组往往难以推动。但专家提醒的是,新项目不仅要成为经济上的新增长点,同时要成为新体制和机制的生长点。最重要的不是政府确定项目,有潜力的项目最终要有市场来决定。问题的关键不是缺资金,而是由谁来投资,采取何种体制和机制来投资。不能再用老办法建新项目,否则很可能重蹈覆辙,搞出一些新的包袱。

政府职能转变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振兴中的关键,专家认为,这个问题不解决,再好的方案也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留住资源和流入资源的条件是市场环境,而能创造市场环境的是政府,建立内在经济增长机制的主导力量是政府。因此,政府能否创造和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更多地吸引各个方面的资源,成为振兴东北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因素。

专家们建议东北既要重视资金和项目投入,更要重视政策投入。中央有资金、项目投入,可以解决旧体制的欠帐问题。但政策投入能激发市场活力和形成区域经济的内在增长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讲,争取中央的政策投入更加重要。专家们提出,如果东北能以改革试点为突破口,利用包括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建立有效公司治理、投融资体制改革、对民营企业放宽市场准入、财政税收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等在内的新一轮改革的先发效应,形成“政策洼地”,激发经济活力、更有效地聚集资源。这与传统体制下给项目、给资金、指定银行贷款相比,它有更大的威力和回旋空间,而且具有可持久性。

专家分析,当前的新一轮经济增长是以住宅、汽车、通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产业为龙头,拉动钢铁、机械、建材、化工等中间行业,然后再拉动电力、煤炭、石油等基础性行业。这样一种增长格局中的多数产业,在东北地区有比较好的基础,这是振兴东北一个好的外部条件。此外,东北的资源禀赋、经济区位、劳动力素质、科技与教育水平在全国居于中上游,随着“振兴东北”的战略的推进,东北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之后,成为中国经济“第四个增长极”的前景可以预见。( 段树军)

 

《中国经济时报》 2003年12月29日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