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银行研究主任尤素福:建立世界级机电、冶金行业产业集群

“中国东北地区在未来产业选择上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世界银行研究主任尤素福说,这个地区应该在机电行业和冶金行业方面,建立起一个世界级的产业集群,它必须是由市场来决定和支持的。

尤素福认为,东北三省当前存在着不少令人忧虑的现实:工业增长缓慢;由于竞争力下降、改革和工业重组,城市失业率上升;自然资源基础衰退;向退休人员支付退休金的压力增加了财务压力;环境污染和气候恶劣影响了人们生活质量。

与此同时,东北地区也存在潜在增长的驱动力:有广泛的制造业基础;有技术熟练的技术工人;有很多高校和研究所,对产业升级提供支持;像沈阳市等这样的工业城市可以成为新阶段发展的中心;中国国内市场化的一体化程度的加深,为东北地区继续发展的潜力发挥提供了环境支持。

在这个基础上,尤素福提出,东北地区应该在机电行业和冶金行业上,建立起一个由市场来决定和支持的世界级的产业集群。他不赞同很多专家学者的观点,认为东北地区未必要发展加工工业,而机电和冶金行业可以很好地发展。而且东北地区任何一个产业方面的发展计划,如金融、法律、营销等方面要加强,必须要有制造业的支持,而东北地区恰恰就有这种支持。

为了实现这个计划,需要加强区域的研究和劳动力培训能力。尤素福说,东北已经有很多工程师、技术人员,要提高他们的能力和质量;这里也有很多大学、研究所,但合作并不够。

还应该鼓励更多新的公司来进行投资,对现有公司的所有制结构进行调整,实现所有制多元化。美国的经验表明,如果有新的产业加入到这里,能够加强这方面领域的活力。尤其对于一个工业化的地区来说,这些方面尤其重要。

在发展模式方面,他认为,有多种模式可以选择,比如德国中小型企业的典型案例。德国的中型产业和中国的中型产业比可能要小得多,这些中小型企业总能主导他们的市场,包括在某一个产品上可以占到很大份额。日本通过零配件和机械工业的发展,使汽车工业取得很大的成就。

在职业培训和技术培训方面,尤素福认为东北地区的职工可能已有部分技能,但不足以更好的完成工作,因此要不断进行培训。

还要重视地区营销中心所起到的地区合作作用。尤素福说,研发中心总是能够把当地跨领域学科联合起来。因此,需要跨领域、跨学科的大学和专业的科研院所进行合作,来创造新的产品。如想有个电动工具,就需要冶金、制造专家一起来工作。

东北地区应该建立起自己的网络系统。尤素福说,从东北地区发展战略的一些因素考虑,这些省份都有一些工业和农业基地,在东北也有些非常大的城市,应该更好地关注,使其成为地区枢纽。比如沈阳市,应该改造基础设施,从而吸引有技能的工人。国际上有一些城市比如波士顿、多比林等,通过改造环境吸收了大量的人才,从而带来更多的产业。

至于政府,尤素福认为,可以在很多方面进行工作,初期的优先事项包括:环境改善、基础设施改进、提供舒适的社会环境、私人领域带动的城市复兴计划。具体来讲,一是改造基础设施,二是建立电子政府,把纸面文件工作用电子文档取代。三是建立新的形象,爱尔兰在这方面取得非常好的效果,东北也应该建立自己的品牌或是形象。

“我认为推动经济发展对城市地区来说有个共同点,即需要很多大学,大学对当地经济发展会起到很大的作用。波士顿有8所大学,有12万大学生,这些人对当地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现在东北地区要做的事情就是把东北的大学建立网络系统,并使其为东北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据他介绍,与斯坦福大学有密切关系的企业现在已经达到了每年10000亿美元的合作。

另外,要吸收国内外老工业区的技术,一些技术发达的工业国家许多关闭的中型企业可以成为设备和技术技能的来源,但涉及到技术转移问题。尤素福说,他在中东欧地区看到这种转移的发生,因为一些大型企业逐步衰落,一些高技术工人正在消失,东北应该看到这种趋势,应该吸引、吸收他们的熟练工人和技术。

“当你看到产业集群之后,其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有产业风险基金,这就是半导体行业为什么能够迅速发展的原因。我们应该认识到生产者是非常重要的,但也需要大量的资金,应该引入外国风险资金为当地发展做出贡献。”尤素福说。

此外,他提醒,在世界通讯公司倒闭的时候,并没给老百姓带来很大的危害,要给企业退出市场做一些准备工作。

尤素福提到他最近刚刚做了一个调查,中国1700个企业中,合资合作企业在人力水平和经营管理上比国家控股公司和国有企业要好得多,因此他建议应该迅速转化企业所有权,从而使东北地区企业所有权改制速度加快。

尤素福说,社会总是会出现资源短缺,如果把这些资源平摊的话,在短期可能会实现目标,但是从长期来说,重点的地方就不能得到足够的资源支持。他认为,东北更为有效的战略是把有效的资源、投资集中在两三个最有工业进步潜力的大城市,利用技能集中的优势,发挥凝聚效应,最后产生向周边城市的溢出效应。(李慧莲 段树军)

中国经济时报 2003年12月8日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