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虎:东北振兴关键是解决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的前一天,吉林省省长洪虎很忙:一天之内要接待几拨记者的采访,穿梭在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室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录音棚。当天中午,在吉林省驻京办洪虎接受了包括《中国经济时报》在内的6家媒体集体采访,话题自然集中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上。

振兴东北关键是要解决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

洪虎认为,东北振兴关键是要解决体制性和结构性的矛盾,而要解决这样的矛盾,单纯靠政府上几个项目是达不到目的的。中央的这次战略决策不是重点项目摆布的决策,不是要把什么项目放到东北去,东北就可以振兴起来。从十六大提出加快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到现在的振兴发展表述的涵义,洪虎提出了他自己的理解:

首先是调整。主要是两个方面的调整,一是生产关系的调整,着重解决振兴的动力问题,就是要解决机制和体制性的矛盾,说到底就是机制和体制的创新;二是生产力的调整,着重解决生产力各要素的合理配置问题,主要是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调整的本质就是机制体制的创新和产业、科技的创新。

其次是改造。一般人认为改造特指技术改造,但真正的技术改造是企业层面的事情,而这里说的改造针对于解决体制、机制和结构的问题,主要是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改造思想观念,二是改造政府职能,三是改造环境。

第三是振兴。东北振兴到底振兴什么?“振兴”主要是针对老工业基地的“老”字而言。曾经作为工业基地的东北现在已经老了,而现在东北要焕发青春就要用新兴的工业基地取代老工业基地,体现在企业的素质和整个经济的竞争能力的提高上。如果振兴了半天,结果是出现了一个规模更大的老工业基地,那就不叫振兴。东北的二次创业重在“创”字上,就是要创建新兴的工业基地。

最后是发展。发展就是要完全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的发展观,不能再用老的思路来指导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国家需要对东北提供的扶持

洪虎说,国家的政策扶持和支持还是必要的,最主要是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历史上积累下来的矛盾,国家给予支持,给企业的改革建立一个“安全阀”,当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合同时,不为生计发愁,这样有利于企业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的稳定。二是把历史的欠账尤其是企业办社会的包袱卸一卸。东北地区企业都比较老,建厂时间早,导致离退休人员多,负担重,完全靠企业解决很困难,需要国家帮着解决。洪虎特别提到,部分企业对国家欠税的,经过审核,予以豁免,这也是支持。三是重点支持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洪虎说,这种支持不再是国有资本的注入,再搞项目投入,而是在技术改造项目经过评估,符合国家产业发展的方向以后,需要贷款,国家在财政贴息上帮一把。四是支持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铁路提速,港口建设等,国家想办法帮助消除交通、能源、水利等对于经济发展和提高经济竞争能力的制约因素;五是支持生态建设,帮助东北创造环境和条件,营造有利于整个区域吸收社会资金、运用社会资金的能力。

洪虎特别强调说,现在国家的支持实际上和“一五”时期不一样,当时为了建立国家独立的工业基础,在东北投了很多项目,而现在是有巨大的存量资产没有盘活,没有运用好,情况完全不一样。所以,作为地方政府想求得国家财政资金的支持,首先要符合国家支持的范围,但主要还是要立足于自力更生,地方政府对下边地市州给予多少支持,也是要比照中央的做法,重点在营造环境,创造条件,为其减轻负担,使之轻装上阵,实现平等竞争。

东北三省内部须打破壁垒

按照中央有关文件的精神,东北地区作为老工业基地振兴需要打破区域内部的行政壁垒,加强内部协作。而东三省的产业结构趋同,产业链的衔接与互补性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不过,洪虎相信东北地区在振兴过程中认识会逐步得到深化。在他看来,东北地区内部协作有着共同的基础,互补性强。比如,辽宁有港口的优势,工业实力相对强一些,装备制造业的基础较好;黑龙江的优势主要在石油、煤炭、农产品等资源方面,重大装备业发展得也比较好;吉林则在农业和加工制造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可以说,各有特点,但又优势互补,具有较大的合作潜力。他认为,东北三省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密切合作,共同努力:

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是建设东北东边道铁路。东北东边道铁路是纵贯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东部沿中俄、中朝边境线走向的南北铁路大通道。建设这条铁路具有十分重大的政治、经济和国防意义,目前急需解决的是贯通问题。二是建设哈尔滨—大连高速铁路、拓宽沈阳—长春—哈尔滨高速公路。这对于提高运输能力、发展旅游产业、加强三省合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方面,一是建设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这是解决“(东北)北水南调”、为辽宁供水的重大举措。二是启动松花江及辽河流域的水污染治理工程。这对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应尽快实施。

在扩大对外开放方面,东北三省位于祖国东北部,均与俄罗斯、朝鲜、韩国、日本有着友好的经贸交流合作关系。目前,发展东北亚区域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杨良敏)

中国经济时报 2003年12月4日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