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官员谈振兴思路

 

杨庆才(主管农业的副省长):吉林将通过五大措施,将农业继续做大做强。

一是建设一批省级绿色食品龙头企业,扩大精深加工产品比重,实现产品的多样化和系列化。“十五”期间,全省要建成50个大规模、高水平、牵动力强的绿色食品龙头企业;二是集中建设一批高标准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到2005年,全省要基本实现商品菜无公害生产及销售;三是精心培育绿色食品市场体系,为此专门制定了针对省内、北京、上海等城市和国外不同的销售战略;四是部分有条件的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企业,要积极推进跨国认证和双绿色认证,让吉林的农产品在国外市场上更具竞争力;五是千方百计加大绿色食品科技普及力度。

到“十五”末期,吉林省要建设12大类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开发并认证绿色食品品牌900个,绿色食品基地面积达到2000万亩,绿色食品总产量达到1000万吨,总产值达到300亿元。

李斌(分管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的副省长):吉林省每年新增劳动力30万,再加上现存国有企业、集体下岗职工56万人和24万登记失业人员,加在一起,今年约有110万人需要解决就业问题。而吉林省每年新增就业30万—35万人,所以还剩余70万人左右等待就业。因此估计还要5年或更长的时间才能大体解决再就业问题。

为了促进就业,吉林搞了“万名国企下岗职工进民企”、“巾帼创业小额借款”等一系列有利于就业的活动。同时,还针对吉林的特点,在劳务输出人员培训方面,注重塑造吉林省劳务输出的品牌,分别为:汽车维修员、家政服务员、康复护理员、交通协勤员、社区劳动保障的协理员、卫生保洁员、单位保安员和餐饮服务员等“吉林的八大员”。

要找到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结合点,通过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增长。这需要具有全局的眼光:一是,用世界的眼光来分析和解决就业的问题,如劳务的输出。近两年,我们花大力组织劳务输出,从开始的每年几十万人,发展到今年计划的150万人。至7月底,吉林省已经输出了135.8万人,而且发展势头越来越好。吉林省的延边州,去年劳务输出的收入就有4.76亿美元。二是,从国民经济的整体上来考虑,上新项目时就要考虑对就业的带动作用。经济结构的调整中,不仅要考虑高科技项目,还要考虑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在发展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同时,还要考虑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曹大卫(吉林省计委副主任):振兴吉林还是要围绕我们的比较优势展开。吉林省的比较优势有三个方面:加工制造业、人才科教和生态自然方面。根据这三个优势,吉林提出了要建“工业省”、“科教省”和“生态省”。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吉林省农业所占的比重要比全国高出5%,而工业比重则要低8个百分点。因此,要达到工业省的建设,今后几年里,工业比重要达到50%。从长远来看,吉林最终还是要走工业化路子的。况且,在吉林,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医药和电子信息等5大产业产值已占到了整个工业的70%以上,支柱和优势产业的主导作用突出。

吉林省的生态环境较好,是继海南之后国家批准的第二个生态试点省。同时,吉林省也是科技活动中科学家工程师所占比重最多的省份,因此,具备建设“科教省”和“生态省”的比较优势。

另外,根据吉林省的比较优势,我们还初步确定了总体发展规划,即所谓的“136”。

“136”中的“1”是指一个目标,即“把老工业基地建成我国重要的新型工业基地”;在2010年前分三个阶段进行,主要建设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现代中药及生物制药、光电子信息和资源型城市地区接续产业示范等六大基地。

其中,2003-2005年,将力争农产品加工业成为我省第三个支柱产业,与汽车、石化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按照计划,到2010年,全省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的任务将基本完成,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000亿元。

从政府角度,要想重振吉林经济,首先要在政府的规划中切实地围绕企业走。比如汽车产业,吉林的主要工作就是要依托一汽、服务一汽。其次,要做好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协调工作;再有,加大宣传,扭转人们的观念。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吉林外贸的依存度是比较低的,外向型企业也比较少。我们利用外资最高的年份也才5亿多美元,而且还是几年之前。

为此,首先,我们要更新招商引资的观念,采取多元化,更加开放、灵活的方式,把资源转化成资本。比如在基础设施方面,过去是小打小闹的项目招商,现在要整体招商。如长白山,我们就计划要机场建设和公路建设整体招商。

其次要引进战略投资商。过去吉林引资少,主要是没有具有战略高度的项目。 (记者张耀东王旭)

北京青年报 2003年10月8日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