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芬河:边贸淘金富甲一方
孙亚菲

■这里曾出过年方28岁的市长,这里仅有的30多名下岗职工已走上致富之路,这里正计划实现“无国界”通商……

■在这个人口仅十余万的“弹丸之地”,亿万富豪早已不是新鲜事,大街上名车举目可见,还有人拥有私家直升机……

与黑龙江其他地方相比,绥芬河无疑是一个异数。

这里曾出过年方28岁的市长,这里仅有的30多名下岗职工已走上致富之路,这里百万富翁云集,这里正计划实现“无国界”通商……一切的一切,都昭示着绥芬河的勃勃生机。

改革开放的最早受益人

“原来我们这里只有三千多居民,现在都有十来万人了,变化大呀。”绥芬河汽车客运中心附近开百货店的江余天老先生,是土生土长的绥芬河人,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67年,亲眼目睹了这里日新月异的变化。

“一条街道一盏灯,一只喇叭全城听。”1975年8月,绥芬河建市之初,全市总人口1.6万,只有啤酒、轻纺、建材等11家工业企业,生产十余种工业产品,职工年人均收入553元,城市居民人均储蓄25元,人均居住面积不足2平方米,用凄清、贫穷、落后来形容这个边陲小镇毫不为过。

近30年过去了,绥芬河由一个寂寂无名的小城成为黑龙江最重要的对外通商口岸,江老先生一家的日子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两个儿子长期驻在俄罗斯的拉姆安拉斯克从事鞋业贸易,如今都是百万身家;小女儿2000年也辞了教师公职,和丈夫经营一家餐馆和俄罗斯精品店,“效益很不错,小孙女都送到哈尔滨读贵族学校去了。”江老先生很满足地说。

不仅是老百姓,地方官员的工作也非常好做。由于绥芬河是黑龙江最大的通商口岸,全省80%的边贸来自于此,经济位置十分重要,所以尽管是县级市,省里面召开地区级会议,绥芬河的官员也会被邀请参加。据绥芬河地税局王局长介绍,绥芬河市今年预计财政收入2.5亿元,是建市之初90万元的270倍。

在江余天百货店不远处的十字路口,高高竖着一块大的广告牌,上面是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画像。广告牌虽历时多年,风吹日晒,但画像上那行褪淡的字仍让人心头一震:发展才是硬道理。

无疑,正是这句话支撑起了绥芬河整个经济大厦。1992年3月9日,当国家确定绥芬河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城市”后,改革开放发展的精神就贯穿了这片土地,绥芬河的命运由此转折。

一组数据最能证明绥芬河这些年来的发展成绩:根据国家统计局测算,2000年中国县(市)社会经济发展指数中,绥芬河居最具发展潜力城市排名第17位;2001年,在全国百强县市综合位次排名第61位;2002年中国县级市竞争力评价结果显示,绥芬河名列第36位,在东北三省中位居第一。

绥芬河边防检查站(公路)执勤业务三科副科长何立民向记者介绍说,绥芬河公路口岸1991年正式通行时,年过境人数也就三五万,而随着边贸往来的进一步扩大,近3年达到最高峰,2002年双方出境旅客突破了51万。

与绥芬河口岸遥遥相对,离绥仅26公里的波格拉尼内奇市,是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中等城市,加之附近的拉姆安拉斯克、海参崴、东方港等地,数万俄罗斯人以组团旅游的方式拥入绥芬河,大量采购中国的服装、鞋帽、日用百货、家用电器、建筑装饰材料、果蔬等产品,自1992年累计至今,对俄民间贸易已达400亿元人民币。

何立民介绍说,民间贸易往来以春秋两季人最多,最高峰可达每日3000多人。为了方便出入境旅客,海关简化了验证程序,要求每45秒钟放行一个。

何立民还告诉记者,俄罗斯游客采购的大量物品,都以发包的形式运回国内,每年经公路口岸发包回俄罗斯的商品以数亿元计。这催生了一个新兴的行业:发包业。目前,绥芬河从事发包业务的公司上百家,每年利税收入逾千万。

边贸迈向正轨

1902年,中东铁路建成通车,绥芬河成为口岸站。1908年,中国与俄罗斯拉姆安拉铁路实行联运后,绥芬河正式辟为商埠,当时中东铁路80%的货物经由绥芬河出境,到1928年,铁路进出口年运量已达184万吨,成为全国第八大口岸。19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口岸货运量急剧下降,1969年,铁路年货运量仅22万吨。

直到1987年,中俄双方才恢复边境贸易。绥芬河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金波把绥芬河边贸发展分为1989年“通贸兴边试验区”、1992年“进一步扩大沿边开放城市”和1999年“中俄互市贸易区”三个发展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中俄两个世界性大国,压抑了20多年的贸易“冲动”能量骤然爆发。从几双胶鞋,几件服装甚至几块泡泡糖,交换望远镜、巧克力、香水等物品的易货贸易,到形成大的集贸市场,物质极度匮乏的俄罗斯人,对中国产品显示出极强的购买力,以至于现在不少人回忆起刚开放那时的场景,往往用一句话来形容:“你只要肯弯腰,遍地都能捡到钱。”

绥芬河民营企业家王学文就是一个成功“典范”。

曾在哈尔滨一政府机构工作的他,1988年就嗅到绥芬河的巨大商机,辞职下海,搞起对俄贸易,从塑料制品到方便面甚至泡泡糖,什么好卖卖什么。

“那时候真的是捡钱啊,1992年我到俄罗斯一趟,倒了一批食品,6天挣了100多万。”因此发家的王学文目前与人合资,投资5700万元,在绥芬河建起了全中国第一个产权、经营权完全私有的国际机场,试图以航空运输来推动绥芬河发展。

俄罗斯方面的极大需求,强力拉动边贸地迅猛发展。但也出现过一段非常不规范的时期。一位早期从事边贸的商人就告诉记者,那时候中国产品是有多少卖多少,以至于一些急功近利的人以次充好,蒙骗俄罗斯消费者,“譬如羽绒服里塞鸭毛,后来塞鸭毛的都卖光了,就在里面塞稻草。”

这种严重伤害中国产品信誉和俄罗斯消费者感情的行为很快得以制止。随着产品增多,供应加强,假冒伪劣彻底失去了市场。

吉利商厦做鞋业零售批发的张远群就很有感触地说:“现在生意不比以前,难做多了。”原来俄罗斯人买东西,比较随意爽快,很少挑剔,谈好价格,拿了就走,现在商家多了以后,他们也学会了挑选比较,“那种款式新、皮质好、价格低的才卖得掉。”张远群为此与温州的厂家在款式设计上常常大伤脑筋。

为招徕俄罗斯游客购物,不仅商品质量要好,而且商家还要懂俄语,能够与对方交流。据一当地人说,俄语老师和翻译在绥芬河成了香饽饽,一些人靠办“俄语速成班”或进行商务谈判,都赚得盆满钵满。

中国急需的大量物品也在绥芬河集散。木材是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最重要物品,在市中心的绥芬河火车站,记者看到,从俄罗斯远东地区发来的木材密密麻麻,已经囤积满好几个站台。

2001年,绥芬河被国家指定为进口原木加工锯材出口口岸,规定落地加工复出口的,数量不受配额限制。如此一来,在绥芬河进行深加工后的木制品比如家具、木地板等,又出口到俄罗斯,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链条。

统计显示,1998年至2001年几年间,绥芬河共向国家上交关税17.1亿元,是1949年至1987年38年上交总关税的9倍,是同期财政收入总和的2.3倍。

发展需要突破瓶颈

1990年代中期,绥芬河对市内数十家国有企业全部完成改制,轻装上阵,以边贸为依托,迅速成为富甲一方之地。

“百万不算富,千万刚起步。”在这个固定和流动人口加起来仅十余万的“弹丸之地”,亿万富豪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大街上名车如织,甚至不乏劳斯莱斯的身影,还有人拥有个人直升机。

绥芬河市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居民人均存款、城市人均住房面积、百人拥有小汽车和电话数量等,已连续多年居黑龙江省之首。连当年那30余名下岗职工,据说因为从事商贸活动,也或多或少发家致富。

绥芬河人思想解放也是黑龙江首屈一指的,从干部队伍年轻化上就可见一斑。绥芬河出过28岁的市长、30岁的市委副书记和32岁的市委书记。新上任的市委书记徐广周“算是年龄大的”,其实也刚39岁。

尽管如此,李金波对绥芬河的发展还是忧心忡忡:“最大的问题,在于城市发展的总体思路,目前还停留在上一个世纪,发展瓶颈没有真正甩开。”

他举例说,绥芬河长达15年的边贸发展,一直局限在这“弹丸之地”上,以小城市的模式来考虑思路,边贸经济虽然在持续增长,但城市本身规模档次、特色水平,都停留在原来的状态上。

就支柱型产业———边贸经济这块,也没有发展成为城市经济,且本身还有很多不平衡和空档。

“比如说边贸,大概念下应该含着外经、外贸、外资三方面内容,但我们的外贸占到99%,外经的额度不到1%,外资这块更可怜,以前还有一点,今年为零。”李金波说,一个城市要想有长远发展,要把国内外的资本、市场、商业网络、信息渠道都建立起来,才可能把这个城市放大,把某一个产业领域放大,“没有外资的进入,仅仅靠自身和国内的这点资金运营,肯定提高不了档次和规模。”

紧邻俄罗斯,对望韩日,外资却难以引进,以1998年为例,全市仅签成4项利用外资协议,协议金额692.5万美元,实际到位220.5万美元,1998年末登记注册的外商企业34户,比之动辄数亿的边贸额,实在微不足道。

李金波将外资不肯光顾的原因,归结为绥芬河投资环境不够优化,政策不够优惠。曾做过招商局局长的他,归纳了几方面影响招商的因素:一是沿边开放城市的政策优惠度比沿海特区、开发区的低;二是开放度底,沿海实行全方位开放,而绥芬河只对俄东地区开放;三是国家对沿边开发建设扶持力度小,每年给予绥芬河市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仅1000万元,且利率高,造成市政建设落后;四是优惠政策时间短,沿海地区优惠时间一般在10年以上,而绥芬河仅有4年。

“另外,这些年我们绥芬河在招商引资上做了很多工作,但感觉有点偏,应该把力量放在狠练内功上,把自身该做好的做好,而不是一个两个的出去谈,很零散。”

除此之外,对外经济合作上也存在问题。李金波告诉记者,绥芬河对外经济合作,比周邻的小口岸如东宁、饶河、抚远等都要小。

“这与贸易额形成巨大反差。说好听点,叫小钱不愿意挣;说难听点,叫心态浮躁,缺少长远眼光。”他分析说,外经的不平衡,要失掉很大的长远利益,“对外经济就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这样的合作是长期的。而外贸这块,尤其是边贸,是一把就能做的,做完以后可以不再做,只有对外经济才可以长远化。”

据悉,为促进这方面合作,中俄双方于1999年6月外交换文,同意在中俄边境,由绥芬河市拿出1.9平方公里的面积,俄罗斯波格拉尼内奇市划出3平方公里地盘,连通在一起,组成一个集商贸、展销、仓储、旅游、娱乐、金融服务、进出口加工等多功能一体的“互市贸易区”。在黑龙江对俄3045公里的漫长边界线上,25个通商口岸,中俄同步启动贸易区的,只有绥芬河这一家。

承担此贸易区投资开发的北京志诚公司招商部经理陈航告诉记者,目前贸易区基础设施部分已经启动,“圈地”围栏部分就绪,俄罗斯方面开始伐林平地,整个项目预计投资30亿元,5年内全部建设完成。届时,目前通关需要一天时间的状况,在互市贸易区内可以全部解决,真正实现“无国界”贸易通商。

9月21日,记者离开绥芬河的时候,绥芬河还是清晨时分,但四周人头攒动,商贩们已开始在晨光中酝酿浓郁商机。当汽车路过邓小平画像那块广告牌时,座位旁一位前往哈尔滨办事的绥芬河市民告诉记者,一座邓小平的新铜像不日将在市中心落成。

“那天我一定去献一束鲜花———我感谢他,给了绥芬河人这样的机会。”他笑着说。

南方周末 2003年10月8日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