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渝生
 
男,汉族,中共党员,1943年8月8日生于重庆。1966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数学系,1968-1978年在重庆六中任数学教师、数学教研组组长。198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科技史专业,相继获中国科学院理学硕士、博士,德国慕尼黑大学博士后。 1981-2000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工作,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93年起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所长、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主任,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中国数学会理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数学哲学委员会委员。 2000年调入中国科学技术馆任馆长、研究员,社会兼职为国际博物馆协会科技馆委员会执委、国际科学联合会中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普及委员会主任、中国反邪教协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中国联合国协会理事、中国无神论学会理事、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事科技史研究和科学普及工作多年,著有《自然科学史导论》、《科学寻踪》、《科技百年》、《中国文化通志·数学卷》等书籍,主编《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历史人物·科技卷》、《中国科学家的崛起》、《数学大师》、《天文泰斗》、《回顾与展望——20世纪重大科技成就和21世纪科技发展前景》、《诺贝尔科学奖百年启示录》、多卷本《中国数学史大系》、《西学东传人物丛书》等,主译李约瑟《聆听大洋彼岸的回声和反响——回顾跨越太平洋两岸的科学文化交流》等书。多次荣获国家图书奖、优秀科普著作暨科技进步奖等。

 

漫谈百年科技
内容简介:

2002年1月24日至25日,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和中国科学院科普办举办了“科技在我身边”系列讲座第一期,7位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交叉科学等领域着有建树的专家、学者参加了讲座,中国科学技术馆馆长王渝生研究员做了题为《漫谈百年科技》的专题讲座。

王渝生研究员首先介绍了20世纪前30年的物理学革命。20世纪前30年的物理学革命产生了两个重大的理论成果:一个是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一个是量子论与量子力学。相对论是由犹太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创立的。在1905年他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物质的质能关系相当式。1915年,他又提出了广义相对论,深刻地揭示了物质运动、时间、空间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统一性。量子论是1900年德国的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来的,他认为能量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有一个最小的能量量子的单位。后来到了1905年,爱因斯坦把这个量子的概念引用到光里边,提出了光量子的概念。到了1913年,玻尔又把这个量子理论应用到了原子结构里边去。后来又到了20年代,又出现了物质波的概念,又有了关于量子力学的数学表达,所谓波动力学和矩阵力学。直到20年代末,狄拉克把波动力学和矩阵力学统一起来,提出了量子力学的最终的数学表达式和初步的量子场论。这样,量子力学就诞生了。20世纪中叶以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很多方面的成就都跟量子论、量子力学有关,所以量子力学可以说是20世纪最多产的一门科学理论。

在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先导的科学理论的指导下,20世纪出现了众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科学发现方面有几个最为重大的学说:宇宙大爆炸学说、大地板块构造学说、物质结构的夸克模型、DNA双螺旋模型以及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这三论。

20世纪主要的的高新技术有以下几个:

第一,核能与核技术。核能的和平利用,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既安全,又轻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那种能源的宝库。40年代原子核内部能量的释放,是一件使人类最激动人心的事。1942年美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反应堆,首次实现了人工控制的链式的核裂变的反应,它使得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的质能相当关系式这样一个数学公式在三四十年以后变成了现实。1945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52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54年第一个原子能发电站建造,人类对原子能的利用就越来越多了。核技术还广泛地应用于农业、医疗、材料、考古和环保等领域。

第二,航空航天技术。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首次实现了利用内燃机为动力的,由人来操纵驾驶的飞行,这个飞行虽然只有59秒钟,它却是我们人类航空时代的开始。1903到1914年间,俄国的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了以火箭为动力的航行理论,这样就奠定了人类飞向宇宙太空的航天学的基础。1919年,戈达德提出了火箭飞行的数学原理,并且在1926年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体燃料的火箭。1942年德国的布劳恩设计、发射的液体军用飞箭,成为二战以后各国火箭发展的蓝本。人类真正的空间时代的开始是在1957年,苏联用洲际导弹的火箭装置,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4月12日苏联又发射了载人宇宙飞船,把人类的第一个宇航员尤里·加加林送上了太空。美国60年代搞了一个阿波罗登月工程,1969年把两个美国人送上了月球。1981年美国又发射了航天飞机。从此人类可以自由地进出太空。中国在航天事业上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发展了人造地球卫星,我们发展了宇宙飞船,神舟一号、二号载人宇宙飞船的试验正在进行当中。20世纪后半叶,人类开始对月球,对太阳系的各大行星以及对遥远的星际空间来进行探测。至今为止,已经发射了上百颗空间探测器,去揭示宇宙的形成演化,探索生命的起源以及空间环境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第三,激光技术。1917年爱因斯坦在研究光的辐射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种受激辐射的概念。这样就奠定了激光的理论基础。1958年激光被发现。激光方向性特别强,单色性特别强,相干性特别好,亮度极高。所以激光它有比普通光更为广泛的用途。用在特种加工、精密检测、医疗、制药、育种、通信等等领域。

第四,信息技术。1906年,三极电子管的发明,使得电信号能够放大,从而使远程的无线电通讯成为可能。到了1947年,第一只晶体管的诞生,为电子电路的集成化和数字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所以小小的电子管是20世纪最伟大的技术发明之一。1947年,晶体管的发明取代电子管后,才使得我们的集成电路,才使得我们今天的这种电路的集成化和数字化成为可能。电子计算机是在1945年问世的,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现在已经经历了许多代,并向着这种微型化、集成化、智能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

第五,生物技术。50年代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70年代有了基因重组技术。这种DNA的重组技术,能够创造性地利用生物资源,实现人类改造生物的遗传特征,产生人类所需要的生物类型的意愿。所以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获得了几百种转基因的动植物,对农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转基因的药物的研制和生产,又会为人类的健康,带来新的呼应。

第六,纳米技术。如果有一种材料,是在纳米的尺度上体现出来的,那么它就具有很多特殊的物理学、化学其他方面的一些性能。现在纳米技术还没有发展到实用阶段,因为纳米技术在全世界来讲,也只有十几年的历史。我们现在讲纳米技术一般都讲纳米材料,当然这是很重要的。但是最主要的还是纳米器件。另外纳米技术也要和生物技术,也要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和高新技术的各个领域都要结合。

王渝生研究员最后说,科学技术的发生和发展,本来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但是建立在观察、实验与数学的逻辑推理相结合的这种基础上的近代科学,它的诞生至今也不过400多年。它是从1543年哥白尼提出日心地动说,到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运动学的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为标志才完成的。所以近代科学的产生,到现在也不过三四百年,而我们人类的历史已经有了三四百万年的历史。所以如果说人类到今天已经万岁了的话,那科学只是一岁,所以科学未来的发展,对人类的影响还会无穷无尽。那么我们今天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同时还要认识到,科学精神是第一精神力量。我们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使得我们未来的社会在科学技术和其他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共同指导下,发展更加健康,更加美好。

全文>>

 

www.china.com.cn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