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

    俄罗斯地跨亚欧两大洲,领土包括欧洲的东部和亚洲的北部,国土面积1708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8强,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其领土呈长方形,东西跨经度170多度,最长距离达1万多公里,南北跨纬度约40度,最宽距离达4000多公里。疆界长约5万公里,其中海岸线长约4万公里,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大西洋三大洋和多个边缘海;在1万多里的陆上疆界中与我国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省区有几千公里边界线。

    俄罗斯是前苏联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也是当前世界经济大国。从工农业总 产值来看,它占原苏联工农业总产值的70%。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占原苏联国民生产总值的58.7%。在苏联解体之前,俄罗斯联邦的国民经济发展与苏联一样,经历了一个由60年代以前的高速增长、70—80年代滑坡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倒退的不断衰退到危机的演化过程。1991年由于政治动乱,联盟解体等原因,俄罗斯联邦实行了所谓“激进”的“休克式”的经济改革,基本方向是实行完全的市场经济,推行非国有化和私有化,1992年初,实行了自由市场价格,同时开始了私有化的过程。随着这些改革措施而来的是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物价飞腾、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经济大幅度滑坡,失业人数剧增,整个国民经济进入了全面危机时期,1992年国民生产总值又下降了19%。俄罗斯国家经济开始逐步从1998年金融危机的阴影下走出来,国内生产出现复苏性增长。

    目前世界上有10个国家的人口超过1亿,俄罗斯是其中之一,2000年人口1.456亿人。人口的预期寿命1999年为65.8岁,低于发达国家和某些发展中国家。

    农业。俄罗斯农业人口483.69万人。99年农业用地约占国土面积的12.9%,可耕地面积约2.21亿公顷。农牧业并重, 畜牧业产值高于种植业。俄罗斯农业生产近几年来连续下降,但在国民经济中仍占据重要地位, 农业劳动力约占全国人口的13%。俄已经开始对农业部门进行私有化改革。种植业以生产谷物、亚麻、甜菜、土豆蔬菜等为主, 经济作物以亚麻, 向日葵和甜菜为主。畜牧业主要为养牛、养羊、养猪业。

    工业。俄罗斯联邦自然资源极其丰富,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气、铁矿、锰矿、有色金属、金属、钾盐、食盐、磷石、磷钙石、金刚石等。煤储量占原苏联的70%,西伯利亚有世界第三大石油储积区(仅次于波斯湾)。原苏联森林资源和水力资源绝大部分分布境内。俄罗斯已经形成了以9大工业部门(能源、黑色冶金、化学和石油化工、机器制 造和金属加工、木材加工和造纸、建筑和材料、轻工、食品和微生物)为中心的完整的工业体系。无论从经济实力的基础情况来看,还是从工业、科技区域布局来考察,俄罗斯占有了原苏联工业的绝对优势。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中央区集中了原苏联纺织工业1/2以上,机械工业1/5。以圣彼得堡为中心的西北区是原苏联重要的加工工业区,精密机械制造、机电、化学和有色冶金等部门均较发达。乌拉尔区的采煤业居原苏联第二位。俄罗斯各类运输俱全,铁路、公路、水运、航空都起着重要作用。俄罗斯联邦工业部门齐全,以机械、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天然气、煤炭、森林及化工等重工业为主。军事工业是俄罗斯机械工业的支柱产业。由于拥有丰富的原料,再加上多年的产业政策倾斜,俄罗斯的重工业非常发达。相反,轻工业的发展却远远不能满足俄罗斯人民的需要。

    近年来,俄罗斯的财政金融状况有所改善,主要表现是,通货膨胀回落,卢布与美元汇率稳定,预算赤字大大降低。1998年金融危机的严重后果之一是银行体系的瘫痪,危机使居民对银行体系的信任彻底动摇,从1999年开始,政府已组建改组委员会,对银行进行强行改组。1999年3月和7月,俄罗斯政府和中央银行分别颁布了《银行破产法》和《银行重组法》。截至2000年初,俄罗斯共有已注册的各类信贷机构2378家,其中具有实际信贷业务的1349家,比1999年初减少了127家。各类信贷机构的分支机构3923家,比1999年初减少了530家。截止2000年,外债总额1490亿美元,1999年偿还到期外债100多亿美元。

    俄罗斯现与世界上近100个国家有贸易关系。1992年以来,俄放弃对外贸易国家垄断,实行对外贸易自由化政策,经过8年的不断调整与改革,现已基本形成了一套符合一般国际贸易惯例要求的管理体制和外贸政策。俄罗斯的主要贸易伙伴国为德国、乌克兰、美国、白俄罗斯、意大利、中国、荷兰、英国、芬兰和波兰。俄罗斯的出口商品结构表现出低度化特点,各类矿物产品、金属类产品占主要地位。在俄罗斯的进口商品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是食品和农业原料。俄罗斯的国际储备总额1995年约为180亿美元,2000年大约为276亿美元,在13国中分别居第10位和第11位。

     俄罗斯和前苏联一样,曾经是一个拥有雄厚的科学和创新能力的国家。前苏联解体后,虽然俄罗斯继承了其大部分的科技资源,但连续数年的经济危机,使科技投入锐减,科技资料和现代化设备严重不足,研究人员薪金过低,大量流失,科技实力下降。俄罗斯在科技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认识到已无法全面保持前苏联的科研领域,必须缩短战线,将力量集中到科技发展的优先方向上来。为此,俄罗斯制定和实施专项计划作为发展优先领域的主要途径。1996年11月俄政府公布了俄联邦1996-2000年民用科技优先发展方向的研究与开发专项计划,确定了新的科技优先发展方向:基础研究、信息技术与电子学、生产技术、新材料与化工产品、生物系统技术、运输、燃料与能源,以及生态学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据统计,1989年有科学工作者100万人以上,几乎占全苏科学工作人数的70%,从事研究与开发工作的人员1997年研究人员为53.24万人,技术人员8.9万人。

    前苏联的常规兵力和武器有一半以上是部署在俄罗斯境内;战略核武器虽然只分布在四个共和国内,但俄罗斯却占3/4。近几年来核裁军谈判取得了一些进展,到1994年5月虽然美、俄双方都宣称,相互把对象国排除在核导弹目标之外,但俄罗斯拥有的核军事能力至今仍然是一个惟一能打击美国的国家。但是,俄的国内生产总值只有美的三十分之一,军事预算只有美的四十分之一。俄罗斯和前苏联一样,既是武器生产大国,又是武器出口大国。前苏联的解体、冷战和集团对抗结束,为了摆脱沉重的军事负担,国家采取裁军的方针,这一方面使军工生产急剧下降,导致了军工生产的危机;另一方面军事工业综合体则积极谋求武器出口。俄罗斯的军事工业综合体与前苏联一样,集中了优秀的、技术水平较高的科技人材;拥有先进的、性能良好的工艺设备;军工产品也具有竞争力。据估算,俄罗斯的工业产品有1/6到1/3是军工企业生产的,在机器制造业产值中则占1/2。

     1990年以来,由于俄罗斯经济不景气,大多数人民的生活水平下降,全国人口数量逐年减少。扭转人口数量下降趋势是俄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苏联解体后,俄基本沿袭过去的社会福利制度,如退休、医疗、儿童教育等,但因政府财政拮据,福利水平随之大幅下降。在医疗保健方面,1990年人均保健支出为134美元,低于发达国家,但每个医生和每个护理人员平均负担的人口数少于发达国家,政府医疗保健开支占GDP的比重为4.56%。成人识字率及及千人平均的日报数较高。城市化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俄罗斯也不例外,目前俄罗斯的城市化水平已达到73.1%。在俄罗斯的城市化进程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首都莫斯科,莫斯科市面积为1091平方公里,人口853.8万。2000年,莫斯科在俄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为13.5%,上交财政收入的数额占全俄财政收入的40%,已成为俄罗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载体。

    俄罗斯至今仍是一个经济转轨性国家,尚未完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彻底过渡。在经历了立国之初短暂的“市场经济要不要计划”的争论后,俄政府逐步明确了计划对国家经济振兴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尤其是近年的普京政府于2000年6月制定了具有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的《俄罗斯政府社会经济政策远景基本方向》,以及其他配套措施,现正将其付诸实施。俄罗斯的政府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重呈缓慢的上升趋势,1995年和1999年分别为25.39%和23%。中央政府支出在1990、1995、2000年这三个年份分别为13045.4亿美元、15938.1亿美元、18807.4亿美元。

     在二次大战后近半个世纪的冷战时期里,前苏联处于超级大国地位,推行与美国相抗衡、争霸世界的外交策略,且在世界事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苏联解体后,作为前苏联继承国的俄罗斯奉行亲西方政策,保持了与苏联已建交的国家关系,但在一些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失去了原有的地位和传统影响。1994年俄罗斯对外交战略进行重大调整,实行“近邻外交”,恢复它在独联体内的影响,重建它对东欧国家的关系,争取它在国家经济与政治格局的大国地位。

    苏联和美国是冷战时期的两大敌手。苏联解体之后,俄美关系发展并不顺畅。科索沃战争曾使两国滑入对抗的边缘,北约东扩、反导条约问题也给两国关系投下了浓重的阴影。为什么俄美关系能够在短期内大幅度迅速提升?“9·11”事件提供了契机,美拉拢俄的力度加大起了重要作用,这是事实。但决定性的因素是俄罗斯的战略决策:在地缘和核力量平衡两个方面实行收缩。在地缘方面,俄退出原有的一部分战略空间,不仅放弃了北约东扩的“红线”,而且独联体也不再是禁区。

     在战略力量方面,俄接受了以前的均势不复存在的现实。根据2002年5月俄美签署的《关于削减进攻性战略力量条约》,在10年内美方的核弹头将减少至1700-2000枚,削减下来的弹头,美方可以储存,俄方的则需销毁。同时,俄默认了反导条约失效。俄实行战略收缩标志着其外交从理想主义到现实主义的转变。冷战结束后的俄罗斯,虽然超级大国的风光不再,但是外交上的理想主义的色彩仍很浓重。经过事实的教训和领导层的转换,俄解开了超级大国情结,冷静务实地为俄重新定位。为了复兴俄罗斯,当务之急是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外交则应为这个根本任务服务,努力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积极发展同美及其他西方国家的合作,以获得发展经济所必需的资金和技术。这个决策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在清醒地分析俄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作出的长远谋划。俄的外交是“务实的现实主义外交”。(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撰写)

    中国网2003年3月19日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