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

    印度位于亚洲次大陆的中心。国土面积为297.47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7位,其中:平原约占43%,台地和缓丘地约占28%,山地占11%。这样的地形结构对土地资源的利用颇为有利。

     印度的增长速度在世界上快速成长的经济体行列之中。自1991年开始的印度经济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前期改革的能量已释放完毕,而以推进私有化为主的新一轮改革,由于对即得利益者触动较大,因而迟迟无法落实,这也是经济增长势头减弱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印度的经济发展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普遍认为它的经济状况将不断改善,并将在世界经济中占有较高地位。首先是增长速度令人称道。90年代以来,印度经济增长年均超过6%,有些年份达到7%。2000年尽管遭受自然灾害,加上国际石油价格猛涨,经济增长仍接近6%。印度政府的目标是力争在未来10年内达到年均7~8%的增长水平,使21世纪的最初10年成为“印度的十年”。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1999年印度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661亿美元,2000年可望达到4900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490美元。外贸出口为431亿美元,进口608亿美元。为了解决基础设施短缺问题,它正加大在电信、金融、保险等领域的改革力度,努力吸引外资流入,同时积极发掘海外印侨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使之为经济腾飞服务,力争到2010年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

    人力资源。印度是世界人口第二大国,印度的人口总数1990年为82706万人,2000年达到9.975亿人。印度人口居世界第2位。1990年,印度农村人口为5.356亿人,占人口总数的62.8%;农业经济活动人口占经济活动总人口的66.5%。这些数字充分反映农业仍是印度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农业。20世纪末印度农业的最大进步就是解决了饥荒问题。粮食不仅实现了自给,而且还略有节余。1998年粮食生产首次突破了2亿吨,出口400万吨。实际上,印度粮食生产进入90年代以来,一直增长乏力,平均年增长18%仅维持在人口增长的水平上。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国,但每年的出口仅占它产量的24%,出口量世界排名第四,居于斯里兰卡、肯尼亚和中国之后。印度是世界第六大咖啡生产国,年产量在30万吨上下。买主主要是俄国、意大利、德国、美国、日本和中东地区的国家等。经过几十年的“绿色革命”,印度已从昔日的“饥荒之国”变成了世界上主要的粮食出口大国之一。世纪初,印度新一轮的改革已经启动,瓦杰帕伊政府计划在未来10年内把印度变成一个繁荣、充满自信的世界第4大经济实体。印度是世界上重要的产棉国之一。印度棉花产量1990年为180.2万吨,2000年增加到205.7万吨。如以世界上产棉国棉花产量最大值100分,则印度棉花产量大体为40~50分。印度的天然橡胶产量居世界第四,基本上能够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畜牧业在印度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仅它的常规就业人口一直维持在980万人左右,还有以此为副业的860万人口,加起来就已占总劳动人口的5%。印度渔业总产量位居世界第六、淡水鱼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二位,每年海洋渔业的出口都已超过10亿美元。

    工业。印度的矿产资源比较齐全,主要矿产资源有铁、锰、铬、钛、菱镁、铍、锆、石油、独居石、云母、萤石、金等。但煤的储量只有1500亿吨,质量较差。印度的核能资源比较丰富,铀的储量估计为7万吨,钍的储量估计为36.33万吨。水资源也比较丰富。纺织工业是印度最大的工业部门,产值占国内总产值的4%。吸引就业人员4000多万。但近年来一直陷于资金匮乏、技术落后和劳动力过密的困境中。随着国际纺织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特别是在中、低档产品市场上,印度的竞争对手主要是中国、泰国、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印度政府在努力确保本国产品获得参与国际市场公平竞争的机会的同时,也积极地为本国企业提供资金与技术的援助,包括建立了技术革新基金以方便纺织企业获得信贷等措施 。软件业已经成为印度经济中增长最快的亮点,过去五年中平均年增长率都超过50%。1999年,议会通过了信息技术法案,旨在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同年,政府还新成立了信息技术部,以协调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研究机构和私人企业之间在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领域展开的各项活动,最终目的是推动印度IT业的发展、使之成为世界IT领域的超级大国,到2008年实现软件出口500亿美元的目标。

    印度落后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而国家财政又无法满足建设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不仅放开了以前对私人部门介入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限制,而且还以各种优惠条件鼓励他们的进入。印度是世界上公路里程最长的国家之一,现有里程300万公里。然而,由于公路质量普遍低下,快速便捷的公路交通网络远未形成。印度政府对外资进入航空领域表示欢迎。外商持股率只要不超过74%,都可适用自动审核机制。

    印度金融体系较为复杂,但基本上也是呈现出中央银行为领导,商业性金融机构为主体,政策性金融机构为补充的格局。在印度出口货物的构成中,1999年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增长在整个出口商品中占到81.6%。其中,最主要的两项出口商品是成衣和珠宝首饰,分别占出口总额的13%和18%,而出口增长最快的商品是粗钢。在进口商品的构成中,原油进口依然占相当大的比例,达到32.8%。印度商品贸易近十年来一直都有赤字,而目一直呈稳步上升的态势。但与此同时,印度服务贸易的顺差也在不断扩大因此,印度经常帐户的赤字才没有明显增加。由于成功的债务管理,印度的外债不仅占GDP比例下降,而且债务结构也日趋合理。

    印度现在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科技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科技队伍人数名列世界前五位,能够生产许多高科技产品,特别是在软件业方面占国际领先地位。印度政府勇敢面对知识经济的大潮,把因特网视为“变革的动力”,利用本国人才普遍熟练掌握“新经济的通用语言”——英语的优势,大力鼓励电子商务的发展,同时允许外资在软件技术园区建立百分之百的独资企业。由于印度制定了积极的信息产业政策,加之在人才和技术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该产业已呈现年均递增50%的惊人速度,2000年的软件业出口达62亿美元,计划到2008年将达到500亿美元。印度现已成为世界著名的软件开发中心。国际舆论普遍认为,信息技术将成为印度“增长的引擎”,印度将创造出以信息技术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的新模式。甚至有人提出所谓IT产业意味着“印度的时代”、“印度的明天”。IT产业的迅猛发展提高了印度的国际地位。据权威机构调查,1999年全球软件的销售额是1500亿美元,其中美国公司占78%,印度公司占16.7%,仅次于美国。1988年,印度软件业产值仅为2000万美元,到2001年达到82.6亿美元,其中出口已达62亿美元(我国1999年的软件出口为1.3亿美元)。

    在高科研领域,印度在原子能技术领域,早在1948年即已开始致力于核能发电的研究,目前其核电设备已能全部自给。1972年,印度设立了空间委员会,从此对空间技术的研究起步。1975年4月自己设计制造成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80年7月,印度首次利用自己制造的4级火箭成功发射了一颗35公斤的卫星,成为世界上第七个能自己制造运载火箭的国家。

    印军前身为英国殖民主义者的雇佣军。1947年印巴分治之后,开始建设分立的陆、海、空三军,1978年又创建独立的海岸警卫队。总统是名义上的武装力量统帅,内阁为最高军事决策机构。国防部负责部队的指挥、管理和协调。各军种司令部负责拟定、实施作战计划,指挥作战行动。实行募兵制。1999年的陆、海、空三军总兵力为130万,居世界第四位。陆军分东、南、西、北和中央五大军区,拥有中程导弹。海军分东、西二支舰队,拥有两艘航空母舰。空军分西、西南、东、南和中央五个军区,拥有米格、幻影等先进作战飞机。

    近年来,印度扩充军备势头增强,军队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对邻国的军事压力和对周围事态的影响力正在加大,已经引起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密切关注。国防预算大幅增加。近年来印度国内主张增加军费的呼声日益增高,特别是军方强烈要求将军费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一个百分点,以大幅度提高军备水平,增大军事威慑能力。为此,印度政府已连续几年大幅度增加国防预算。国防预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由1999年的2.31%提高到2001年的2.70%。根据印度出台的核原则草案,印度确立了核威胁反应理论,制定了相应的作战原则,并加紧研发三位一体的核力量,不断加强陆基、海基、空基核力量建设。

    现在印度贫困人口的比例虽有所下降,但绝对数目仍在上升,已经达到3.2亿。目前印度人口的人均寿命62岁,而世界的平均水平是65岁。印度的文盲率男性35%,女性62%,都远高于世界男性21%、女性38%的平均水平。随着制造业向资本集约化发展,吸收的劳动力将会逐渐减少。而同时,服务业的发展又将不断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自我雇佣人员将会大量增加,但这是在普遍缺少资本、又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的条件下的自我雇佣。印度有组织就业的萎缩从另一个方向证明了这种趋势。自1991年以来有组织的就业增长率已经从1.44%降到了0.04%。

    印度独立后长期由国大党统治,反对党曾在1977年~1979年和1989年~1991年两次短暂执政。1996年以来印度政局不稳,到1999年先后举行3次大选,产生了5届政府。本届政府于1999年10月第十三届人民院选举产生,以印度人民党为首的22党全国民主联盟获胜,瓦杰帕伊为总理。全国民主联盟政府较前几届政府稳定,政治上谋求国内政局和社会稳定,经济上实行“第二阶段经济改革”,外交上摆脱了核试后的国际孤立局面。

    苏联解体后,昔日的印俄特殊结盟关系不复存在,但印度从全球战略出发,采取一系列措施,逐步恢复一度冷了下去的印俄关系冷战后,印度政府一方面鼓吹“南亚是南亚人的南亚”,力图独霸南亚;一方面又宣称“印度属于亚太地区”,积极参与亚太事务。这不仅是基于地缘战略的考虑,同时也是为分享亚太地区的经济繁荣,振兴国内经济。近年来,印度与东南亚各国的交流日益频繁,尤其在安全事务上,印、越、日将建立海上军事安全关系。此外,为提高国际地位,印度还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宣传改革联合国和扩大安理会的主张,宣称自己不仅应当成为常任理事国,而且“已经做好了担任常任理事国的各项必要准备”;此外,印度还积极发展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强调南南合作,力图继续维持其“不结盟运动领袖”的角色。长期以来,印度国家战略的重要目标是成为“有声有色的大国”。近年来,它更明确地把“成为世界六大力量中心之一”作为其战略目标。(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撰写)

    中国网2003年3月19日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