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国力研究方法的比较分析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部分时期,国力的体现是简单的,甚至是原始的,国力的各项因素之间的联系没有现在密切,甚至很难有国力的综合体现;某几项、甚至某一项因素就代表了整个国力或国际竞争力。而这些因素所具备的“物质性”或“客观实在性”似乎非常明显。这就是第一批被认识到或引起重视的构成国力的因素。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些所谓“非物质”或“虚”的因素的作用渐渐明显,逐渐纳入了综合国力的体系。而这些后出现的或新引起重视的因素就自然而然地归人了与第一批截然不同的类别。这就是两大类别产生的原因。

    运用国力方程来测算评估综合国力,标志着国力研究实现了由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的转变,是国力学研究的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飞跃。然而,迄今,中外研究国力问题的学者们在许多问题(包括基本构成要素)上均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因而往往是在指出他人理论不足的同时试图提出自己国力方程。这些国力方程有的差别很大,有的虽然形式类似,但内容又各不相同,因而对各国国力的测算结果也大相径庭。应该说,这些各不相同的国力方程均有它们的可取之处,也有它们各自的不足。这反映了不同学者在时代背景、政治背景以及认识方法上的较大差异,其主要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国力要素的不同认识

    综合国力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这是国力研究中的最基本的问题。然而自开始研究国力至今,却从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克莱因认为仅包括基本实体、经济能力、军事能力、战略目标和国家意志5要素。而日本综合研究所则认为是三元要素,即国际贡献力、生存能力和强制能力。黄硕风提出7大要素:即政治力、经济力、科技力、国防力、文教力、外交力、资源力。其他学者又有他们不同的分类法,仔细分析他们所列举各要素的具体内容。无论是具体构成部分,还是其组合方法均有很大不同。这种不同的国力要素及其组合方式对国力的计算结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从理论上讲,国力的要素不管采取什么分类法,在具体计算时应包含全部国力的要素。但实际研究中,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必须有所取舍。正是在取和舍的问题上,国力研究者之间出现了不同的研究思路或不同的研究方法。

    2. 对“软”、“硬”要素的不同认识

    当前,国力理论界一般认为,国力要素有“软”、“硬”之分。所谓“软”国力是指那些无形的国力要素,以精神和智力形态存在,一般都是无法计量的。所谓“硬”国力指有形的国力要素,以物质形态存在,一般是可以计算的。就对国力的贡献讲,“硬”国力是基础,而“软”国力则决定“硬”国力的有效发挥程度,是一种倍数关系。因此“软国力”和“硬国力”对国力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一般说来对“软”、“硬”国力要素的划分是比较明确的,但对科学技术的归类问题却有不同认识。一些专家在其国力方程中将科学技术归入“软国力”的范围,而另外一些专家则把科技列入“硬国力”的范围。科技力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既有可以计量的“硬件”,如科技人员数量,科研经费多少等,也有无法计量的“软件”,如科技人员的质量以及社会科学或基础理论科学的发达程度等等。因此,科学技术作为国力要素,在两个方面均应有所体现。

    3. 对各要素对国力影响大小的不同认识

    国力研究专家在论及各要素对国力的影响的时候,往往都有所侧重。古代的重农国力学派将农业置于优先地位,而重军国力学派则偏重军事实力。近代又有了重商贸财政国力学派、重海权国力学派及重陆权国力学派。在当代,不同的国力研究专家关于各要素对国力的影响和决定程度仍然有不尽相同的认识,有些甚至差距很大。这种关于各要素对国力影响大小的不同认识,决定了对国力评价的不同结果,甚至采用相同的国力方程进行测算也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4. 对“软”要素的不同评价

    所谓“软”要素即是无法计量的国力要素,如国家意志、国家凝聚力、政府质量等等,由于它们无法计量,也就没有一定的评价标准,这样不同的国力学家在给不同国家的“软”要素打分时,往往是主观的,因而计算结果也带有很大的主观色彩。克莱因就曾多次说明,对无形东西的评分是“高度主观的”,因而是可以争辩的。由于对国力中的无形要素评分的高度主观性,其评价结果不同也就可以想见,同时也就出现一个问题,这种带有主观色彩的国力评估,是否符合实际,出入到底有多大,这需要人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5. 对经济发展指标的不同认识

    多数国力学者均以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但随着环境、资源和社会问题的日益突出,许多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及管理者提出了一些异议,认为以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为主的传统的经济指标,既没有包括一个国家的全部成本,也没有反映一国的全部产值。因此仅仅以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一国经济实力是不全面的。在看数量指标的同时还应看质量指标,联合国统计处及有关机构已经提出“环境因素调整后的国内净产值”、“人类发展指标”、“可持续的国民收入”等新指标,以比较客观地评价一国的经济实力及发展水平。

    由于国力学家们对上述这些问题有着不同的认识,所以其国力理论基础及相应的国力评价方法也不尽相同,因而导致对国力的测算结果和对国力水平的判断出现不同的结论。一般认为,要将综合国力的各个要素纳入一个合理的系统,或者说将综合国力的有机系统准确地揭示出来,首先要解决将综合国力的各个要素耦合在一起的灵魂或主线是什么的问题。目前,迫切需要构建综合国力研究的理论体系及相应的方法论。(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撰写)

    

    中国网2003年3月19日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