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国力近代研究的进程

    世界各国的国家领导人、大企业家、银行家等正在探索国际竞争条件下的社会经济活动新体系的内涵,通过全方位的国际竞争,形成新的社会价值观念及其社会经济运行体系,从而建立卓有成效的社会分工和资源利用机制,加速技术进步,促进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谋求可持续发展。为了推动这项工作,许多国家相应成立综合国力竞争委员会,以便推动有关综合国力及其国家竞争力的科学研究。各种迹向表明,综合国力评价和分析将加速信息化、知识化和全球化。

    人类要研究综合国力的出发点首先就是国家。没有国家,也就谈不上国力或综合国力。而国家作为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产物,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始终把维护和发展国家利益作为其最基本和最根本的职能。国家利益将伴随国家的历史,始终成为每个国家追求的唯一目标。

    一、近代综合国力研究的四大学术流派

    1 . “国势学”国力论首次将国情国力阐述上升至系统化和理论化的高度,其有关国势研究的要素体系已经与现代综合国力的构成框架极为近似。

    2 . “政治算术学派”国力论是西方近代以较系统的数量分析手段对国情国力进行比较研究的先驱。

    3.“重商财政学派”国力论则从财政金融实力的角度提出了一种所谓的强国致富论。

    4. 十九世纪末 ,地缘政治学派从战略的角度系统地提出了一种强国称霸的学说。

    注释专栏1.2

    国势学国势学的创始人是德国著名学者康令 (1606-1681 )。他在比较分析了当时欧洲各国的人口、土地、财政、兵力、社会秩序、立宪、行政、国家组织与结构等方面的国情国力状况的基础上 ,还从亚里士多德关于国家“四因论”的观点出发 ,进一步论述阐发了决定国家重要事项的四个因素 ,即国家的土地与人口 (质料因素 )、国体与政体 (形式因素 )、国家的财政和军事力量 (动力因素 )、建设国家的目的 (目的因素 ),并且解释了这些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不仅是首次将国情国力阐述上升至系统化和理论化的高度 ,而且其有关国势研究的要素体系已经与现代综合国力的构成框架极为近似。不过 ,康令的这些研究大都以文字叙述为主 ,这在表述上至少是笼统的或是模糊的。另一国势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是德国的阿亨瓦尔 (1719- 1772 ),他继承和发展了康令的观点 ,认为在考察一个国家的强弱时 ,凡是能影响国家繁荣富强的事项 ,均可称之为“国家显著事项”,而研究一国或几个国家的显著事项的学问则是治理国家者所必须懂得并掌握的技术。阿亨瓦尔在其 1749年出版的《欧洲最主要各国新国势学概要》一书中 ,分别记述了包括西班牙、葡萄牙、法国、英国、荷兰、俄国、丹麦、瑞典 8个国家的领土、人口、物产、国境、殖民地、工业、贸易、货币、度量衡、社会阶层、军事力量、政治经济制度、气候等的情况 ,并尽可能地与德国的国情国力进行比较。在阿亨瓦尔的国势研究中 ,尽管第一次提出了一些数字对比的实例 ,但其比较研究的方法却仍然是文字记述式的和静态的。阿亨瓦尔的学生斯勒兹(1735~ 1809),不但将国势学的比较研究方法从静态拓展至动态 ,而且还建立起一个类似具有现代动力系统学思想的崭新的研究体系 ,他主张从“基本力”、“结合”、“行动”三方面来进行国情国力的考察。基本力是指土地、人口、生产物和通货四方面的情况; 结合是指国家政权如何结合这些基本力的情况; 行动是指国家政权在一定目的下实际运用这些基本力的情况。斯勒兹研究体系已具备了现代综合国力论的基本雏形。

    资料来源:施祖辉. 国外综合国力研究.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0, 22(1): 13-19.

    

    注释专栏1.3

    政治算术学派政治算术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创始人威廉·配第(W. Petty)(1623-1687)。当时的英国在对外扩张过程中面临荷兰和法国两大实力雄厚的竞争对手的挑战。为了知己知彼 ,实现其大英帝国争夺殖民地、扩大世界市场和掠取更多原料的战略目标 ,客观上迫切需要有专人来搜集和分析研究荷兰和法国国情国力方面的统计资料并予以理论上的指导。配第的《政治算术》(1690)与《爱尔兰的政治解剖》(1691)即在这种背景下相继问世。在这两部著作里 ,配第以统计数据为基础 ,运用一系列分析手段和计算方法 ,通过对荷兰、法国和英国三国的现实力量和潜在力量的分析比较 ,指出了英国的富强之路 ,并最终得出英国能够超过荷兰和法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的结论。配第是西方近代以较系统的数量分析手段对国情国力进行比较研究的先驱。

    资料来源:施祖辉. 国外综合国力研究.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0, 22(1): 13-19.

    

    注释专栏1.4

    重商财政学派重商财政学派的领衔者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先驱亚当·斯密(Adam Smith) (1 723-1790)。与“国势学派”和“政治算术学派”的全面比较分析体系所不同的是 ,“重商财政学派”主要是从财政金融实力的角度提出了一种所谓的强国致富论。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 ,欧洲国家间爆发了多次耗资巨大的战争。当时的一些西欧国家为支付战争费用 ,发展了一套复杂的银行和信贷系统 ,建立起一套支撑近代早期世界经济的国家和国际的信贷体制。后来的事实证明 ,战争的大赢家总是属于那些更有能力保持信誉并能持续获得给养的国家。正因为财政金融实力和强权政治间存在着这种至关重要的联系 ,才有人将这种财政信贷实力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相对的耐久能力的尺度 ,并认为决定一个国家国力强弱的主要因素是财政金融能力。斯密于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一般被视为重商财政学派国力论的代表作之一。

    资料来源:施祖辉. 国外综合国力研究.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0, 22(1): 13-19.

    

    注释专栏1.5

    地缘政治学派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随着各资本主义列强竞争的日趋激烈,西方对综合国力的研究已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国情国力的对比分析,而是从战略的角度系统地提出了一种强国称霸的学说。地缘政治学派便是此阶段的必然产物。19世纪末,美国历史学家、地缘政治学者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Alfred T. Mahan)(1840~1914)在其发表的著名的《海军战略》一文中,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出发,将一国凭借其实力夺得制海权作为衡量世界强国的标准,并提出了夺取制海权所必须具备的 6项条件 (地理环境、自然环境、领土、人口、民族素质及政府机制)。阿·马汉认为,英国之所以能成为当时全球最强大的“太阳帝国”,其原因就是它建立了海上霸权。阿·马汉的这一理论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均得到了验证,他本人也因此而成为西方近代重海权国力论的开创者。另一地缘政治学者英国的麦金德(Halford J. Mackinder)(1861~1947)则提出了重陆权的国力论 ,他在1904年发表的题为《历史的地理枢纽》的文章中认为,被称之为世界“心脏地区”的大片内陆区域,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具有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 ,政治、经济、科学技术较发达,加上铁路、公路网等陆上交通工具的迅速发展,从而使大陆国家重新占据优势,具有较强的国力。麦金德还将历史上马其顿人战胜雅典人、罗马人打败迦太基人,以及20世纪大英帝国的衰落,作为海权国家没落、陆权国家崛起的例证。麦金德将地缘政治因素作为决定国力的一个重要变量来考虑,用历史唯心主义和庸俗进化论的观点来观察社会经济与政治生活,显然与国力的本质不相符合。划分国力类型是研究国力问题的核心课题。人文地理学家拉采尔(F. Ratzel)1897年在《政治地理学》专著中首创国力分类的理论,他根据面积大小,人口多少将国家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1972年科尔(J.P. Coll)在《世界国情地理》中提出以面积、人口、钢产量、能源产量、生产总值、军事力量等6个变量划分国力。

    资料来源:施祖辉. 国外综合国力研究.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0, 22(1): 13-19. 陈秀英, 涂勤. 综合国力: 评价与比较(上). 开放时代, 2000, 6:125-128.

    

    二、现代和当代综合国力研究的全盛时期

    20世纪20年代初至90年代末 ,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关综合国力研究的理论与应用大致经历了以下4个发展阶段。

    1.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条件下的“大战略”理论

    英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利得尔·哈特 (1895-1970)在其《战略论》一书中首先提出的“大战略”概念,便是其中较具代表性的阐述综合国力问题的理论之一。所谓大战略,就是指通过调节和指导一国或数国的所有资源来实现原来只有诉诸武力才能达到的政治目的的那种国家战略。其要点是综:合运用国家的各种力量来实现国家政策所规定的政治目标。也就是说,大战略理论要在注重军事力量的同时,还要更加重视综合运用整个国家的其他各种力量,诸如国家政治和政策、军事、经济、外交、民族素质、思想、道义以及各种精神因素等。哈特强调在有效地动员这些资源用以保障武装力量的作战行动的同时,还要充分估计到国家的精神力量;并认为具有高度的精神素质的国民,其重要性并不亚于作为斗争工具的物质。哈特的关于大战略概念的理论比传统的只强调军事实力的早期综合国力理论更具有广泛而现实的意义。

    2.二战后“雅尔塔”体系框架下的“重控制作用”理论

    美国德裔学者汉斯·摩尔根教授(Hans·J.Morgenthar)(1904-1980)是“重控制作用”国力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摩尔根在1948年发表的《国际政治、权利与和平》一书中,对以往的各种综合国力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概括了近代综合国力的性质和各种构成要素。摩尔根指出,国际政治实际上就是各国间的权力斗争,而权力斗争又可归结为保持权力、显示权力和扩大权力3种形式。各国为实现各自的国家利益,就必须提高国家实力即综合国力,综合国力是实现国家利益的手段。他还进一步提出一个国家的实力应由3大部分9个要素构成:一是物质因素构成(地理和自然资源);二是人力因素构成 (人口、国民性、民心、外交质量和政府质量);三是人物结合因素构成 (工业实力和军备)。摩尔根十分注重非军事要素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认为其他要素是对军事要素的必要补充,并且还强调应将综合国力作为一个国家推行其外交政策的基础。摩尔根是西方近代和现代综合国力研究的集大成者,他的观点对以后的综合国力理论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法国历史学家阿隆(Raymond Aoan)把国力归结为三大基本要素:某一政治单位所占据的空间;资源(包括物力和人力);集体行动能力,涉及军事组织、社会结构和质量等。

    3.与“冷战”时期威慑战略相适应的定量分析研究

    在从20世纪60年代起东、西方两大对抗集团对峙日益加剧的形势下 ,美苏双方都需要通过增强各自的综合实力来取得竞争优势 ,从而在实际力量的对比方面达到其显示威慑的战略目的。因此 ,西方和某些发达国家对综合国力的理论研究遂开始由定性阐述向定量探索的方向转化。这一进展标志着当代综合国力理论研究的一次重大飞跃。

    4.与“多元化”时期综合竞争战略相适应的定量、定性相结合的分析研究。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随着东欧集团和前苏联的解体 ,“雅尔塔”体系所确立的战后均势实际上已不复存在。整个世界的发展格局已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在全球和地区性的多边关系中 ,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的竞争和影响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多元化”时期以综合竞争战略为主导的国力论研究背景下,却出现了一种以“新干涉”主义为依据的“新综合竞争战略”的思潮,可称之为“四元一体”国力论。所谓四元一体是指:经济、科技、军事和文化价值观的有机统一。该国力研究观点认为:一国或一集团若欲在全球和地区性的合作、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在综合运用其各种力量的同时,还要重点突出其经济力、科技力、军事力和文化力等四方面力量的巨大功能作用,即以经济实力为核心,以科技实力为后盾,以军事实力相威慑,以“民主”文化作渗透或突击的先导,进而形成一种“对抗与合作”相融、“协调与干涉”并用的综合国力竞争战略的评估体系。

    

    注释专栏1.6

    “定量分析”理论(1)- 强国公式首次对综合国力进行系统的定量测定是德国理论物理学教授威廉·富克斯(Withelem Fucks)。他在 1965年发表的《国力方程》一书中,根据自然过程和生物过程的演化原理,认为一个国家的国力发展过程也近似于生物种类逻辑增长的变动趋势,并由此提出了一个用以测定国家实力动态变化的所谓的强国公式。后来,富克斯在1978年版的《明天的强国》一书中,根据中国从1950到1975年间25年的人口增长、钢铁生产和能源消费等方面数据,重新修正了他原来的某些预测,并预言下一个世纪将是中国世纪。富克斯的主要计算结果为:1.美国 2.前苏联 3.中国 4.印度 5.日本 6.英国7.西德 8.法国 9.加拿大 10.巴西 11.澳大利亚12.意大利 13.波兰 14.巴基斯坦 15.墨西哥。

    资料来源:施祖辉. 国外综合国力研究.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22(1):13-19.

    

    注释专栏1.7

    “定量分析”理论(2)- 国力方程20世纪 70年代以后,国际问题和战略研究学者,美国乔治敦大学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克莱因(Ray S.Cline)在综合国力的定量研究领域进行了更为广泛、深入的探索。他分别在1975年、1977年和1980年出版的《世界权力的评价》、《1977年世界权力的评价》和《80年代世界权力趋势与美国对外政策》三部著作中,以近代地缘政治国力学说的内核为理论基础,提出了一个用以测度和评估一国国力的数学模式-国力方程,为后来的综合国力定量研究提供了一个系统评估的分析框架。其关于综合国力研究的主要排序结果为(1978年):1.美国 2.前苏联 3.中国 4.巴西 5.加拿大6.法国 7.日本 8.原联邦德国 9.澳大利亚 10.英国。

    资料来源:黄硕风,综合国力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注释专栏1.8

    洛桑“国际竞争力”研究模式由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国际管理与发展学院每年发表的《国际竞争力研究报告》,从国际竞争力和政府作用的层面将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划分为经济实力、国际化程度、政府作用、金融环境、基础设施、管理程度、科学技术和人口结构素质等8大模块。其中政府作用由如下 5大类一级综合性指标组成:政府对经济的影响、法律与法律制度环境、货币与财政政策、社会政治的稳定性、政治制度的适应性。洛桑国力学派认为 ,由于一国政府在对其本国发展的诸多方面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 ,特别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该国企业竞争的宏观环境。因此,政府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国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的大小。历年《国际竞争力研究报告》的评估结果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洛桑“国际竞争力”模式是目前综合国力研究中一种较为客观、实用并兼有很大普适性的分析理论。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研究组, 国家体改委. 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1999:科技竞争力主题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三、中国学者对综合国力的研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致力于综合国力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结果。

    张文奎选择了面积、人口、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费量、粮食产量、军事能力七个指标,对世界上14个主要国家的国力进行了对比分析。计算出各个国家的基础国力、人均国力、地均国力,在此基础上再把三者得分相加得出各国综合国力排序。

    黄硕风在其关于综合国力的研究中,建立了由经济力、科技力、国防力、资源力、政治力、外交力、文教力等7类29个指标构成的综合国力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建立了综合国力动态方程和综合国力盛衰方程及综合评价法,对13个主要国家的综合国力进行了测算和排序,并对其中的6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进行了对比分析。

    王诵芬、陈沙、石小玉等在其关于综合国力的研究中,建立了由资源、经济活动能力、对外经济活动能力、科技能力、社会发展程度、军事能力、政府调控能力、外交能力等8类85个指标构成的综合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结构分析等方法,对17个主要国家的综合国力进行了测算和排序。

    王在邦、张兴国等也分别对一些主要国家进行了综合国力对比研究。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撰写)

    

    中国网2003年3月19日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