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名再就业明星的新历程:“努力就有机会”

    1998年,北京聚福隆茶园王兆兰、辽宁本溪宏达开发公司董庚臣、上海自力纯水厂蒋莎、湖北武汉连城木制品厂王仁忠、天津慧康托老院张慧英等5位再就业明星,赴天津、辽宁、上海等8省市作巡回报告,引起强烈反响。

    时隔4年,当年的再就业明星已将荣誉留在美好的记忆中,从新起点迈向新辉煌。遍尝酸甜苦辣的他们最想对下岗失业的兄弟姐妹说:“努力就有机会。”

    王兆兰:“再就业绝不是谋一个出路,同样是一份事业”

    给王兆兰打电话联系采访,记者仍叫她王经理,电话里传出爽朗的笑声:“我已经不是聚福隆茶园的经理,而是海淀驾校报名中心的主任。从开茶庄到海驾报名中心,我就是要用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只要努力、只要付出、肯吃苦,有党和政府对再就业的支持,就能实现再就业,找到自己的位置,体现自身的价值。”

    谈起再创业,45岁的王兆兰很平静。“当时茶园所在地区拆迁,茶园就关了,我先找了一份与茶打交道的工作,今年初应聘到海淀驾校报名中心当主任,和十几个人一起干事业,现在办得挺红火,旺季一天有30多人来报名。”

    “像我这个年龄段的人找工作确实不容易,但是现在市场很大,不会没有工作岗位,你必须适应工作的需要,而不是让工作适应你。说实话,我是‘明星’,可以找领导帮助解决工作,但是我没有往别人身上推,再就业绝不是谋一个出路,同样是一份事业,只要你认真对待,真诚付出,就会在新的舞台重现自己的价值。”

    强烈的事业心驱使王兆兰开创了海淀驾校报名中心的新局面,现在他们为学员提供从报名学车到买车的一条龙服务,新点子层出不穷:送训练服和计时闹表、免费代办牡丹卡、驾照年审免收服务费、代购新车、代办泊位……,彻底改变了在小卖部、小作坊报名学车的落后方式,引领驾校报名向正规化、企业化转型。

    蒋莎:“加倍努力,路会越走越宽”

    上海火车站南广场遥对的远东不夜城大酒店里,副总经理蒋莎临窗远眺,不禁百感交集:“虽然年过不惑,但是只要加倍努力,路会越走越宽!”

    蒋莎是当年家喻户晓的再就业明星。6年前,从上海第四纺织机械厂下岗的她,率领20多位下岗姐妹创办了上海自力食用纯水厂。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一无资金、二无经验的她带着职工们吃苦受累,靠两条腿一家家推销产品,以勤劳和真诚换取了客户的信任。

    接踵而来的荣誉并未磨蚀蒋莎自强自立的激情。蒋莎在经营企业的同时,又兼任上海电气集团人力资源公司副总经理,在更大范围内从事就业促进工作。去年6月,凭着实践中增长的管理才干,蒋莎又被电气集团派往机电贸易大厦任副总。从下岗女工到小厂厂长,再担当星级酒店老总,短短6年,蒋莎实现了从未料想的人生转折。

    蒋莎深有感触地说:“正是再就业工程,才使我在摸索中学会新的生存机能,在奋斗中实现新的人生价值。我虽然离开水厂一年多了,但还在关注和帮助企业的业务。业余时间,我还加紧充电,学习经济管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

    张慧英:“提高素质才是实现长久就业的关键”

    天津市慧康托老院院长张慧英,在市场上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悟出一个道理:“市场面前人人平等,提高自身素质才是实现长久就业的关键。”

    有“再就业明星”当院长,1998年以后,慧康托老院客源一下子多了起来,登记要求入院的老人有70多个,而仅有的21个床位显然太少。张慧英卖了自己的住房,又借了20万元,把托老院搬迁到一幢年租金12万元的二层小楼里,床位增加到70个。

    张慧英没想到,自己红了,养老业也火起来,仅河东区登记在册的民办托老院就增至27个。激烈的市场竞争使托老院之间打起“价格战”,那段时间,入院的老人走马灯似的换,1999年,慧康托老院仅有26位老人入住,当年租金都无法支付,张慧英吃了败仗。

    “虽然我是再就业明星,但在市场面前,没有任何特殊的地方。”张慧英振作精神,开源节流,从买菜、做饭、清洁等环节入手,在保证老人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目前入住老人已经达到49个,招聘下岗职工19人,托老院重新步入正轨。

    回顾几年的奋斗历程,张慧英感慨地说:“面对竞争,一定要有健康的心态,谁也不会因为你是下岗职工而把钱让给你赚。”

    董庚臣:“机会是等不来的,而是闯出来的”

    1999年,对于宏达公司和再就业明星董庚臣来说,可谓“天降大难”。正当企业经营日渐红火之时,辽宁本溪煤炭实业有限公司宣布整体破产,作为本煤下属的直属企业,宏达也被列入破产清算之列。

    董庚臣回忆说:“我与企业员工经过反复研究,多方筹资60万元,买断了原企业所属的全部国有资产,重新申请成立宏达实业有限公司,宏达这块牌子得以延续下来。”

    但本煤破产还是给宏达留下致命的“硬伤”:按照破产清算安置的有关执行细则,本煤欠宏达的270多万元工程款作为“内债”一次破掉,连材料费都没有收回。

    董庚臣自豪地说:“面对内外部环境的制约,我们没有等待机会的垂青,而是主动找机会闯市场,凭借仅有的30万元流动资金完成了130万元的营业收入。”随后,他又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2001年开始收缩经营,停止木器厂生产,塑钢窗厂大幅减员,由最多时的90多人减少到17人,公司的主要精力转投办学。目前,公司投资兴办的初中共有9个班级420名学生,在校教师42名,年收入达七八十万元。去年,在本溪市所有中学参加的综合考核评比中,该校名列第二。

    王仁忠:“每个下岗职工都有适合自己发展的机遇”

    1998年,王仁忠招收近200多名下岗工人,创办了武汉连城木制品厂。木制品厂的产品采用他发明的曲线木地板生产技术,解决了木地板起拱变形的难题,获得曲线拼接木地板的国家专利。

    王仁忠因此成为全国的再就业明星,他十分注重引导其他下岗工人转变观念,自强自立。他给记者讲了一个小故事:“罗建华是物资回收公司的下岗人员,我把他吸收进厂后,经过几年的实践,他从一个对地板一无所知的外行,已成长为企业的专业骨干,先后担任下属工厂的车间主任、厂长、研究所长,还与几位专家完善了曲线地板的专用机械,参与设计了穿销地板、地热地板等多项发明。”近几年来,王仁忠接纳的再就业工人中,已有40多人转变观念,自立门户,干起与王仁忠相近的行当。

    目前,木制品厂越办越红火,全国各地每天来函来电要求订货,天津、上海、云南等1 0 多个省市还要求合作办厂。今年5月28日,王仁忠与韩国客商签订了国外总代理协议,产品远销东南亚,实现了发展民族企业、创造民族品牌的宿愿。

    王仁忠始终坚信:“路,总是人走出来的。每一个下岗职工都有适合自己发展的机遇。关键是下岗后绝不能趴下,绝不能气馁,绝不能畏难怕苦。只要这样,每一位下岗职工都会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再就业之路!”(姜健嵇 熊海泓)

    新华社 2002-10-02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