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发展,为再就业拓展更广阔的空间  

    钟彩玲开公共汽车已经3年了,她每天握着方向盘精神抖擞地在广州市225专线上奔忙着。她说,我3年前下岗时已经38岁了,没想到后来还能得到这份让人羡慕的工作。

    钟彩玲曾经是一名公共汽车售票员,1997年广州市全面实行公共汽车无人售票,几千名女售票员下岗待业。然而政府和企业始终没有忘记她们,近年来广州市公共交通事业发展很快,公共汽车司机需求畅旺,广州市劳动服务部门与公共汽车公司联合,让下岗待业人员进入公司的驾驶员培训中心学习。如今,昔日的售票员大多驾驶着各路公共汽车奔驰在广州的大街小巷。

    这种转岗培训仅是广东省解决再就业的措施之一,这些年,广东省采取多种方式有效地破解了再就业难题,将失业率降低到了2.9%。

    打造市场解决再就业

    “广东能较好地解决再就业得益于政府对再就业市场的培育”,广东省劳动和保障厅培训就业处陈斯毅说。

    前几年,广东省再就业压力很大,在最高峰的1996年,广东全省国有和县以上集体企业的富余职工(含待下岗人员)达100多万人,约占职工总数的17%。

    面对如此巨大的就业压力,广东省在完善失业保障制度的同时,首先花大力气在各地建立劳务市场网络,为待业人员提供平等的竞争机制,使待业人员“不找市长找市场”。

    据了解,从1996年开始,广东省每年财政都要拿出2000多万元作为引导资金,培育劳动力市场主体。4年来,全省共投入2.5亿多元,建立了各级劳动力市场,去年广东职业介绍机构达到1378家,其中公益性的130多家,形成了以省、市、县劳动部门举办的职业介绍机构为主体,社会职业介绍机构为补充,覆盖全省城乡的职业介绍机构网络。

    劳务市场就业服务体系的建立,为劳动者提供了多样化的市场交换服务方式,广东省通过职业介绍机构就业的人数由1999年的23.6万人次上升到去年的67.8多万人次。

    培训,是增强劳动者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措施。广东省于1997年建立了省级再就业基金,随后广州、惠州、汕头、中山等地再就业基金也相继启动,基金中很大一部分是用于培训。如今广东省各级政府办的就业培训中心有334所,从1998年至今,共培训下岗待业职工100万人,就业率达80% 。

    从2000年开始,广东省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及职业技能鉴定制度和再就业准入制度。去年全省共有52万下岗待业人员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大多数人获得了重新就业的资格。据不完全统计,仅去年韶关、清远、梅州在转岗培训后,劳动部门组织了30000多名下岗待业人员去深圳、佛山、江门等发达地区就业。

    做小老板不是梦

    发展第三产业是广东的优势,“创业就业”已成为广东解决再就业的一条有效途径。

    42岁的李玉琼5年前下岗后卖冰棍,她怕熟人见了笑话,就把摊点摆在离家很远的地方,还整天戴着顶遮阳帽,将帽檐压得很低。现在她有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快餐店,当起了小老板,腰板挺得直直的。她说:“我再也不用为了面子担心了,下岗工人靠自己的努力一样可以有所作为”。

    来自广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最新信息表明,广州市开创性地以“创业就业”的形式,积极帮扶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已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广州市每月新增近300多户小店,能解决4000人以上的就业,相当于每月新开一家大型企业。

    据介绍,从1996年起,广州市开始尝试在就业潜在机会多、技能要求相对低、就业形式灵活多样的社区服务领域发展“创业就业”。目前,广州已在市、区、(县)、街道(乡镇 )分别建立了服务机构,形成了三级服务支持体系。在政策配套上,下岗职工3年免税;还可以申请20万元以下、为期两年以内的开业贷款。同时,广州市还将“创业就业”从业务人员纳入了基本社会保险范围,使他们也能享受到基本的医疗、失业、养老等社会保险待遇。

    据了解,广州市规定,下岗待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或创办其他经济实体的,每人可领到1500元的创业上岗扶持费用。如今广州的上下九步行街和惠州的西湖灯光夜市成了原来的下岗待业人员云集的地方,也是当地第三产业最发达的地方。

    发展是硬道理

    中山市是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的一个中等城市,去年全市失业人口仅为42人,是我国失业人口最少的城市。

    据了解,中山市的经济每年以20%的速度超常发展。这里有数以万计的“三资”企业和三来一补企业,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也很发达。2001年,中山市以家用电器为主的产业群有747亿元的产值,使大量劳动力得以就业。

    广东省近10年来经济高速发展,年均增长13%,全省GDP已突破万亿。据测算,通常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会为社会提供80-100万个就业岗位,这样广东省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就达1040万个以上。

    在珠江三角洲的任何一个城市,都会让人感到蓬勃的生机。发展,为就业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这些城市中,失业率仅在1%以下。

    “经济发展了才能解决就业问题,广东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成为持续性创造就业的过程”,中国劳动学会理事长张炳申说。

    今年4月29日,总部设在香港的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首次向社会公布中国城市竞争力2002年排行榜,排名前四位的城市是:香港、深圳、上海、广州。其中深圳、广州就是珠江三角洲的两大中心城市。由广州、深圳、惠州、东莞四市所组成的“电子信息走廊”,电子信息产品产值有1200个亿,成为亚洲地区电子信息业最密集的地方之一,数以千计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容纳了数以百万计的劳动力。

    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不仅本地居民充分就业,还容纳了大量的外来劳动力。据了解,目前在珠三角地区,每年使用外来地民工的总规模已达到1000万人左右,涨幅是10年前的10倍。最近10年,在这里就业的外来工累计达8000万人次。

    外向型经济发展也带动了广东省的就业。据悉,利用外资最多的广东省,有1500万人从事对外的生产、加工、服务,其中约有1000万人就业于5万多家外商投资企业和4万多家“三来一补”企业。大量的“外”字号职工,促进了再就业。

    经济发展了,对于一些难以在劳动力市场上竞争就业岗位的特困人员,广东各大城市开创公益性劳动组织,变消极的救助性补贴为积极的岗位性援助。如今,仅广州市的市、区、街道三级特困对象就业托底网络,就已安置特困人员5万多人,他们从事保绿、保洁、保安等公益性工作,能获得略高于最低工资水平的劳动收入和基本的社会保险。

    新华网 2002年9月13日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