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一等功臣甘维刚:助人就业义不容辞  

    写完职业培训计划纲要,已是深夜12点半,回到家,灯仍然亮着,甘维刚心头顿时涌起对妻子金玉琴的无限歉疚:他爱好音乐,妻子为他买了一摞CD,他却抽不出时间听一首曲子;妻子喜欢芭蕾,但就连“一起去大剧院看场演出”的承诺,也迟迟未能实现。

    “明天是星期天,真该好好陪陪她。”但他知道,这个心愿又只能埋在心里了,因为第二天上午他要为新职介所选址,下午要参加闸北区职业介绍网络的布局会议。为了让更多的失业人员走上就业岗位,甘维刚睡前再一次调好了早起的闹钟。

    一定要帮他们解决“饭碗”

    1997年1月,甘维刚被推上了闸北区劳动局党政“一把手”的岗位。那年正是上海劳动保障工作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的关键一年,闸北区是个老工业区,也是人口导入区,就业任务异常繁重。

    这是甘维刚上任第一天遇到的事:他正在食堂吃午饭,一名40开外的男子突然面带怒气奔到他面前,一巴掌将桌上的饭碗掀翻在地,大声嚷嚷:“你倒自在!我要工作,我要吃饭!”甘维刚愣了。回过神来,了解到对方是下岗职工,家中遇到困难而来找政府解决时,他立即冷静下来了:“自己有责任有义务为就业困难的兄弟姐妹们创造就业机会!”

    一趟趟深入基层调研、一次次与就业困难人员促膝谈心,甘维刚切身感受到,单靠一个个地送,“饭碗”永远都不够。必须建立全新的“造血型”促进就业机制。

    怎么办?甘维刚深入社区街道寻找突破口。第一项尝试是组织成立闸北区“安帮再就业服务中心”,鼓励下岗职工大胆从事非正规就业。1997年底,安帮中心同时在各街道成立分中心,“要帮忙找安帮,安帮连成网”的口号传遍了全闸北。不久,这张“网”就从最初的净菜、家政服务、家电维修等“小打小闹”,慢慢向宝石加工、建筑装潢、社区物业管理等更专业化、多层面的领域延伸,解决了很多兄弟姐妹的衣食之忧。

    开卷找“活水”寻求新突破

    工作上的“金点子”从何而来?甘维刚的同事们说,他是个“学习型”干部。7年档案馆研究员的生涯,让他偏好一盏青灯伴读深夜的意境。

    甘维刚揣摩国内外促进就业的各种理论和实践。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跟紧时代步伐,在劳动力市场转轨中“领先一步”。然而,就是为了“领先一步”,甘维刚与传统观念发生了激烈碰撞。

    大宁灵石绿地刚开工,他就与投资方协商:能否在保洁、保绿、保安岗位引入市场化的就业机制方法是招投标。然而,投资方执意要安置自己单位的人员。10多次主动上门,反复阐述有关市场化就业的政策,甘维刚不屈不挠的精神终于感动了对方。经过招投标,今年“五一”节,80名“4050”人员微笑着走上了岗位。

    跨入新世纪后,本市青年就业问题逐渐显现,甘维刚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新的重大课题,必须及时寻找补救之策。经过深入调查,面对面交流谈心,甘维刚发现信息不畅通是青年就业问题的瓶颈。很快,全市第一支青年就业援助员队伍在闸北区建立起来了。借鉴国内外青年失业的解决方案,机制上也有了新的突破。

    教给他们“端饭碗”的本领

    3年前发生的一件事给甘维刚以极大的触动。那年,上海铁路局为上海至九龙的“申九线”开通作准备,委托闸北区劳动局通过职介所向全市择优招聘数百名乘务员。甘维刚觉得这是一个促进就业的机会。然而意想不到的是,最后招聘的人员中,闸北区被录用的寥寥无几。细查原因,本区的应聘人员普遍缺乏技能。市场是无情的,“饭碗”就在面前,但你能端得起来吗?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甘维刚开始了他的培训计划:对区职业技术中心进行改扩建,多层次全方位开展复合型技能培训。1999年中心培训人数首次突破了1万大关,2000年又攀升到13100人,培训对象从一般失业人员向军嫂、残疾人拓展。市政协大厦的保安人员、大润发超市的电子收银员,都是由闸北区职业技术中心从下岗失业人员中培训推荐上岗的。

    记者采访甘维刚的当天,他正忙于对职业技术培训中心进行重新布局。他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就业培训也必须与国际接轨,他已经与美国、英国的护士学校、酒店学校达成协议,引进国外先进的培训机制。甘维刚说,这些培训项目都是为失业人员在就业市场中竞争“加码”而准备的。

    在就业服务中心和职业技术中心这两个“金娃娃”之外,甘维刚又在全市各区县中比较早地建立起“开业指导服务中心”,中心开设市场营销、财务咨询、信贷服务等服务窗口,为有意创业的下岗失业人员雪中送炭。不久前,全新的200平方米的开业服务大厅在共和新路繁华地段建成。

    他们走上岗位,我才感到幸福

    甘维刚是那种拍板定调毫不犹豫的人,可他急人所急,每每与细腻之处相结合,又是那样令人感动。去年4月,闸北区劳动局举办首场“4050”专项招聘和政策咨询活动。之前两个月时间,甘维刚和他的同事埋头于项目设计、岗位开发的可行性论证,没有一天休息,政策宣传板块也几易其稿。

    招聘会前一天,一位副局长带领干部赴现场进行布置,任务完成时已是晚上8点钟,但大家却都不走,为什么?有人一语道破“天机”:今天晚上甘局长如果不亲自来看一看,一定会彻夜难眠。果然,9点多钟,甘维刚结束劳动局的工作,匆匆赶来。他在招聘会场兜了一圈,发现了一个谁也没有发现的问题:几十块政策宣传板虽然制作精美,亮丽醒目,但全部着地摆放。“明天数百上千名‘4050’人员进来,后排拥前排,宣传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甘维刚提出建议,马上动手,用绳子将宣传板从地面升高到目光平视的高度……第二天,前来应聘的人果然很多,但每个人都可以毫无遮挡地看到板面上的政策宣传,当天就有496名下岗失业人员顺利签了约。

    闸北区政府大楼的保安告诉记者,每天早上来得最早的总是甘维刚。清晨,有时甚至是天蒙蒙亮,甘维刚就来到办公室,这是他专门接待求助者的时间。无论来者是谁,只要人家找到他,甘维刚总是详细了解情况,然后按政策、靠机制,帮忙帮到家。甘维刚每天都会收到一叠厚厚的群众来信,每封信他都做好记录,然后交给职能部门处理,每隔一段时间他都会拿着记事本到各个科室询问信件处理情况。有人劝他:“你是局长,不要事必躬亲。”甘维刚却乐呵呵地说:“帮助他们,其实是我了解就业状况变化的最好途径!”

    甘维刚已经习惯了每天只睡4、5个小时的生活,人们称他“工作狂”,也有人背后叫他“铁人”,但大家不知道的是,他一直患有严重的直肠溃疡,经常犯病。病痛来临时,他就背着家人、同事到医院吊盐水,第二天还是照常上班。

    “并不是我喜欢加班,”甘维刚对记者说,“许多失业人员都是我的同龄人,他们都曾经为国家贡献过自己的青春,我看着‘兄弟姐妹们’的就业问题没有着落,就感到肩头沉重的责任。看到他们一个个走上岗位,脸上焕发出久违的笑容,我才感到幸福。”

    解放日报 2002年9月11日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