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 [   ]
韦云隆委员:关于实施三峡库区生态安全恢复工程的建议
中国网 | 时间:2006 年3 月10 日 | 文章来源:中国网

长江三峡库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敏感的脆弱地区之一。三峡工程实施以来,库区生态环境改善就成为了党和国家十分关心的重大课题之一,也是中共中央交给重庆市必须办好的四件大事之一。随着库区139米水位蓄水成库,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多次做出重要指示。国务院2003年批准了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三峡水库周边绿化带建设规划,体现了国家对三峡库区的高度关注。重庆市委、市政府更是把库区生态建设作为保障三峡工程长治久安的大事来抓,采取有效措施,高标准实施库周绿化带等生态工程,加大了植树造林力度,改善了库区农业生产条件,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水土流失,应该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投资有限,建设范围小,建设力度远远不够,三峡库区生态安全问题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需要进一步加大保护、建设力度,切实保障三峡工程的长治久安。

三峡工程自2003年6月1日蓄水以来,经过10天就达到了139米水位,实现了中华民族百年梦想。经过两年试运行,每秒流量为35000立方米,年发电量为55亿千瓦时,经济效益是十分明显的,但生态问题却不容乐观。由于三峡大坝蓄水后坝前水流速率由每秒2.66米降至每秒0.38米,降低了7倍,使三峡库区流水携带泥沙的能力明显下降。于是,人们惊奇地发现三峡库区139米蓄水后,江水提前变清,就是在夏季洪水期间,坝前浑浊程度也明显下降,似乎泥沙淤积问题得到解决了,但事实并非如此。恰恰相反,说明三峡工程建设之初,水利专家们对防止三峡工程泥沙淤积的“排浑蓄清”理论受到一次严峻考验。根据1988年全国人大会议通过的145~175米水位泥沙淤积的“两院”模拟试验结果,每年向下游排除的泥沙应该是60%,而留在库区泥沙量是40%。139米水位运行两年后,经监测实际运行的结果是:每年进入三峡库区的 5.33亿吨泥沙,60%留在了库区,只有40%的泥沙排向下游。这两个数字一对换、使三峡工程库区泥沙填满的理论年限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按原来“排浑蓄清”理论排掉60%,则三峡库区泥沙填满的理论时间为273年,而今库区沉积了60%,则三峡库区泥沙填满的理论时间就变成了189年,缩短了84年。若按70%库容被填满为三峡工程实际寿命,三峡工程运行的时间就只有132年。若按每年发电847亿千瓦时,总计损失 71148亿千瓦时电量,按0.25元/千瓦时上网价计,损失的价值达17787亿元。这就是模拟实验与135米水位实际结果给三峡工程寿命带来的巨大影响。139米水位泥沙沉降规律,能否大体反映145~175米水位泥沙沉降规律,这只能在145~175米水位后具体确定。但至少可以确定,希望把60%泥沙排向下游的设想,已被实践大打折扣。因此,减少进入库区的泥沙量才是防治三峡工程泥沙淤积的根本。

三峡工程通过两年139米水位运行可以看出,泥沙提前沉降是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要使三峡工程能像都江堰一样两千多年为人类服务,只有加大生态治理力度,减少进入库区的泥沙量。2006年,三峡工程将实现156米蓄水,据说2009年还将实现175米蓄水。

因此,为切实保障三峡库区生态安全,建议国家尽快启动实施“三峡库区生态安全恢复工程”,通过大工程全面整治、恢复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构建和谐社会。

实施“三峡库区生态安全恢复工程”是顺应形势发展需要而提出来的,也是确保三峡工程安全营运的治本措施,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首先,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殷切希望。实施库区生态安全恢复项目,不但是库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客观需要,更是党和国家寄予的厚望,也是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项重大举措。

其次,是保障三峡库区生态安全的需要。确保三峡库区生态安全,事关三峡工程长期发挥效益和安全营运。不但涉及重庆生态环境的改善,也将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据专项调查,重庆库区在建和已建的4000多个移民迁建和专项改建工程,共产生1.8亿立方米的弃土弃渣,导致新出现了900多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新增水土流失量近4000万吨。加上坡耕地及其它方面的水土流失,每年的土壤侵蚀量高达1.9亿吨,直接进入三峡库区重庆段的泥沙就超过1亿吨。实施库区生态安全恢复项目,建设库区绿化屏障,遏制水土流失,对于保障三峡工程的安全营运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第三,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需要。三峡工程的兴建,将对库区周边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库区内特有的珍稀濒危动植物的生存繁衍将面临一次重大考验。据初步调查,三峡库区有陆生脊椎动物419种(兽类101种、鸟类259种、爬行类33种、两栖类26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4种,Ⅱ级保护动物33种。同时,库区分布着大量的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如水杉、鹅掌楸、银杉、金钱松、荷叶钱线蕨、珙桐、金钱槭、水青树、领春木等近50种植物,其中包括22个渐危种,23个稀有种,4个濒危种。它们是研究植物系统发育和植物地理的宝贵材料。三峡库区处于中国动植物分布中心之一,具有特别丰富的古老第三纪孑遗植物,还有许多古老植物的后裔,他们在研究地质历史变迁和植物系统演化上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加大保护力度,开展三峡库区受危珍稀野生动植物的抢救保护工作。

第四,是保护好库区湿地资源的需要。三峡工程蓄水后,将形成一个近450亿立方米的水体,水面面积达IO10多平方公里,淹没陆地面积600多平方公里。同时,库区周边还有两个较大的人工湖泊——长寿湖和大洪湖。长寿湖水面积65.5平方公里,库容可达16.23亿立方米,是西南第一个大型人工淡水湖。大洪湖面积为43平方公里,库容可达3.23亿立方米,是重庆市的第二大人工淡水湖。水库建成后,使原有的河道生态系统演变为大型水库生态系统即人工湿地生态系统。水域的扩大,众多岛屿的形成,为水禽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繁殖场所。这将改变某些鸟类的迁徙途径,招引许多水禽来此栖息、越冬、停留或繁殖,水禽在库区的种类和数量将会因此而大大增加。搞好湿地保护,切实加强管理,增加水禽种群数量,既可以为三峡风景增添新的观赏内容,又可以为库区增加可直接利用的动物资源,促进库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第五,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三峡库区绝大多数区县属贫困县,经济不发达,且库区人地矛盾突出,农业生产条件差,生态环境较为恶劣。建设库区生态安全恢复工程,对于增加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改变农业生产条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库区群众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六,是解决能源危机,保护现有森林资源的需要。我市农村能源较为紧张,特别是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后,我市农民烧柴失去了主要来源,农作物秸秆成为了主要燃料,造成秸秆难以回归田土,恶化了农业生态,而广大农村经济贫困,又无力购买煤气罐、太阳能灶等新能源。因此,在库区开展薪炭林建设既能缓解农村能源短缺的矛盾问题,又能保证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的顺利实施,还可促进人居环境改善和社会经济发展。

第七,是研究、分析三峡库区生态过程变化的需要。三峡工程竣工后,势必会对我市生态产生重大影响,生态过程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但到底如何变化、变化程度有多大、产生怎样的影响等等一系列问题,只有通过长时间、多样点监测,才能取得翔实的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才能说明这些问题的量的关系。因此,建立三峡库区生态动态监测体系,随时掌握生态、环境、物种等变化现状及变化趋势,通过对变化趋势的分析,提出相应的措施,为研究、分析三峡区生太态过程变化提供基础资料,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第八,是改善重庆形象,建设山川秀美的新重庆的需要。目前长江沿线绿化效果较差,没有形成景观带,而库区又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严重影响了重庆形象。

因此,实施库区生态安全恢复工程,能尽快改善库区生态景观,树立重庆良好的对外形象,也能形成新的旅游景观。

三峡库区生态安全恢复工程涉及三峡库区22个区县(自治县、市),建设年限暂定5年,即2006~2010年,总投资为520018.3万元。工程包括九个子项目,分别是:

(1)三峡库区防护林建设工程。国家虽然批准实施了三峡水库周边绿化带建设工程,但工程实施范围窄小,仅限于第一层山脊、水平600米。而第一层山脊外还有大量的造林地需要治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控制水土流失,减少进入长江的泥沙量。因此,急需尽快启动建设库区防护林工程。该工程2006~2010年拟营造林2311.7万亩,其中新造分640.2万亩,封山育林1371.5万亩,纯林改造300万亩。按照新造305元/亩、封山育林70元/亩、纯林改造200元/亩的投资标准,库区防护林建工程总投资为351266万元。

(2)三峡库区能源林建设工程。拟新建能源林300万亩,其中以刺槐、马桑、栎类等树种为主的薪炭林建设100万亩,以油桐、乌柏、麻枫树等树种为主的油料林200万亩。每亩按三峡水库周边绿化带建设工程荒山造林投资标准(305元/亩)计算,共需投资91500万元。

(3)三峡库区消落带生物措施治理示范工程。拟在开县、云阳、奉节、巫山等地开展三峡库区消落带生物措施治理示范工程,治理范围为三峡库区145~175米海拔段区域,治理规模为 2万亩。按1000元/亩的投资标准,总投资为2000万元。

(4)三峡库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规划实施三峡库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通过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方式,使三峡库区60%以上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得到恢复和发展。拟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新建市级自然保护区3个;加强重庆三峡珍稀植物园建设,使迁地保护植物种类达3千种以上;新建野生动植物种抢救繁育基地6个,即:崖柏(大巴山)、兰科植物(万州)、红豆杉(巫溪)、林麝、黑叶猴(武隆)、梅花鹿(万州或巫溪);新建15个县级监测站,40个监测点。工程总投资为16760万元。

(5)三峡库区湿地保护工程。初步建立三峡库区湿地保护协调和管理体系,形成湿地保护、科研、监测体系。拟新建湿地自然保护区、小区5个,建湿地公园5个;新建三峡鸟类环志站,组建三峡观鸟协会等;在巫山、开县、丰都、长寿、江津、武隆等新建5个县级湿地监测站;在市林科院建立三峡湿地科研机构;建立市级湿地保护监测管理机构。工程总投资为3350万元。

(6)三峡库区松材线虫病预防阻隔工程。为切实加强三峡库区松村线虫病的预防工作,建成较为完备的疫情监测、疫情封锁、疫情除治、应急防控体系,全面增强对松材线虫病的预防能力,确保三峡库区生态安全,拟实施三峡库区松村线虫病预防阻隔工程。建设内容主要是实施疫情监测、疫情封锁、疫情除治、控制媒介昆虫、应急防控、科技支撑等六项综合型建设。工程建设期为 2006~2010年,总投资为17580万元。

(7)三峡库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工程。初步建立三峡库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体系,加强对三峡库区候鸟迁飞通道栖息地、繁育地保护,初步建立鸟类监测、环志体系。拟新建市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总站,加挂重庆市鸟类环志站牌子;搞好现已布局的巫山、万州、石柱、长寿、巴南、江津、缙云山7个监测站建设;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科研工作,在市林科院加挂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研究中心牌子,重点加强对候鸟迁飞路线、规律等课题研究。工程总投资为1970万元。

(8)三峡库区森林火灾防控体系建设工程。为控制和减少三峡库区森林火灾的发生,拟建设森林火灾管理组织体系、林火监测预警体系(包括预测预报系统、巡护瞻望监测系统、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项目)、林火阻隔系统和森林火灾指挥扑救体系(包括森林火灾扑救队伍建设、火场应急指挥系统和防火、扑火机具装备建设)。 工程总投资为 5007.4万元。

(9)三峡库区生态监测体系建设工程。为有效开展三峡库区生态效益、森林资源消长、生物多样性监测,拟建设三峡库区生态监测体系建设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监测站点、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以市生态监测中心、县级生态监测中心、乡镇监测站、定位监测点为主体的生态监测人才队伍体系)、生态监测平台建设(定位生态监测点建设、卫星遥感监测)和生态监测信息管理平台建设三大部分。经测算,工程总投资为 30584.9万元。(韦云隆 重庆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院长)

编辑信箱 ] [ 打印文章 ] [   ] [ 关闭窗口 ]
国内新闻24小时排行
国际新闻24小时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国
阿里巴巴公司库
商业资讯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