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 [   ]
刘石民委员:倡导绿色生态葬 推动殡葬制度改革
中国网 | 时间:2006 年3 月6 日 | 文章来源:中国网

殡葬制度作为社会热点问题,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据民政部有关资料,我国每年平均死亡人数为820万,这么多逝者的殡葬问题绝非小事,涉及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方面面。目前,我国的殡葬形式主要是土葬和火葬,另外还有其他一些方式。然而,人们在寄托哀思告慰逝者的同时,一些不科学的殡葬方式却正在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

土葬是我国第一大殡葬形式,2002年,土葬率占49.4%,土葬遗体有405.08万具。平均按每口棺材用0.5立方米木材计算,仅每年制作木棺就需要202.54万立方米优质木材。而2000年我国木材总产量为4672万立方米,棺木一项就占了4.3%。此外,以2002年为例,若土葬占地平均按每座坟墓5平方米计算,则用地面积达到2025公顷。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安徽省1998年查明全省有坟头2500万座,占可耕地42万亩,每年少收粮食1.3亿公斤。河南省1500万个旧坟头占地30万亩,每年还要增加33万个新坟。浙江省每年修坟损失耕地相当于一个中等县的全部耕地等。

火葬是继土葬之后我国的第二大殡葬形式,但其对于环境的破坏作用更是触目惊心。2002年,我国火葬率达死亡人数的50.6%,每年就有414.92万具遗体需要火葬,要消耗6.2238万吨柴油,烧掉26.97万吨高等有机肥料(遗体),并产生31.95万吨有害气体排放到大气中;并且火葬之后,依旧还要修建大量的墓园存放骨灰,进行二次埋葬。近些年来,有些地方的墓园建设越来越豪华,大量的占用耕地、草地、山坡、沟坡;同时,一些塔陵、骨灰堂耗资巨大,规模宏伟,修建之风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这股攀比之风也严重地败坏社会风气,影响极坏。火葬在思想感情上也有悖于“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不易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再加之一些地方在强制执行中采取了一些粗暴措施,易引发社会矛盾,造成新的不稳定因素。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造成目前这种严峻形势的原因,除了传统风俗因素之外,殡葬管理中也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1.应清醒地看到,目前主要殡葬形式都有悖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学说;2.现行的殡葬方式及管理中存在“一刀切”的弊端,容易造成新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3.殡葬业已成为垄断性特殊行业,缺乏有效监管和竞争,极易形成暴利行业和导致腐败,这在客观上也给大办丧事互相攀比等不良社会风气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为保护日益脆弱的生态环境,造福子孙后代,建议国家大力倡导实施生态殡葬,也可以在一些地方率先进行试点,然后逐步推广和试行生态殡葬。

要改革人们殡葬观念中存在的误区,必须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大力提倡生态殡葬,既出于生态环境保护和造福子孙后代的需要;同时也是贯彻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举措。

生态殡葬是将逝者遗体用可降解的环保棺材装殓后深埋地下,通过地面植树、修建园林作为纪念。遗体同时也可以进入自然界物质流动的良性循环,达到土地立体使用,绿化成林,维持自然生态平衡的目的。这种方式不但符合人们传统意义上的“入土为安”的理念,顺应了民俗民意,老百姓从情感上容易接受;也契合了国家大力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精神。

在此基础上合理利用荒地陡坡,加大生态墓园建设,进行统一规划,辅以树葬、花葬、草坪葬等的服务;既可以彻底改变公墓区存在资金不足、管理人员匮乏等问题;同时也加大了公墓区在绿化建设方面的步伐,使得绿化树种配置、规划以及绿化覆盖面积相对较小,草坪保护不力等问题得到彻底解决。生态殡葬的意义在于既满足了生者对于亡者的告慰之心,又利于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物的多样性保护,使人们重新找到回归自然的感觉;同时还增加了旅游景点,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另外,在殡葬管理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对于殡葬业而言,是使其逐步走向规范合理的必然选择。特别是在西部省区。荒山荒坡面积很大,如果推行生态葬礼,市场竞争机制就可以引导消费者科学合理消费,同时也能最大程度和治理荒山荒坡结合起来,如果再能充分发挥管理部门的监督作用,同林业、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就可以在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同时,又能拉动消费,增加新的就业机会。(刘石民 九三学社陕西省主委,陕西省政协副主席)

编辑信箱 ] [ 打印文章 ] [   ] [ 关闭窗口 ]
国内新闻24小时排行
国际新闻24小时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国
阿里巴巴公司库
商业资讯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