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 [   ]
谢克昌委员:中西部地方高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网 | 时间:2005 年03 月09 日 | 文章来源:中国网

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而在实施这一战略中,教育必须先行。中西部地方高校一定要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作出新的实践和贡献。从三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充分认识中西部地方高校在全国高等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

在目前全国1683所普通高校中,有1572所隶属地方政府,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93%。从1905年废除科举制到今天,地方高校伴随着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一百年的发展,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西部地区分布有938所高校,904所为地方高校。在中西部地区,地方高校不仅学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占了绝大多数,而且作为高校力量的主力军,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批各类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促进地方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的重任。应该客观地看到,中西部地方高校为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艰苦的条件下作出了巨大贡献;为完成中国高等教育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在享有较少国家教育资源的基础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路子。太原理工大学作为地处中部地区山西省的惟一一所“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多年来始终以培养 “思考人类、适应时代、服务社会”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为己任,矢志不渝地瞄准地方和区域经济建设主战场,仅近三年来就与全国数十个地市400多家企业签订了长期科技合作协议,为国家区域经济建设增创效益累计达10亿元。

二、中西部地方高校面临的问题

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就是要依靠科技、教育,依靠高素质劳动者,把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从而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围绕这一任务和目标,审视当前的中西部地方高等教育,我们发现仍存在着诸多的不适应和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中西部地方高校占全国高校总数的54%,虽总量不少但布局结构欠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就整体而言多集中在省会及中心城市,不利于其他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其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也不相适应,新兴交叉的边缘学科专业较少,石油、化工、制药、水利、艺术等专业在某些省还'是空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与全国19%的平均水平相比还有差距,有的省份甚至还只能达到3%~5%。

(二)重点建设院校少,研究生学位授权点少,影响了中西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中西部地方高校中 “211工程”院校仅为13所,本科院校也只有318所, 其余均为专科院校,办学实力整体较弱。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中西部地方高校的建设和重视仍需进一步加强。

(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亟待改善。中西部高校生人均教育经费、教学用房、教学设备等都还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国家对中西部地方高校的政策扶持、经费支持与这些高校的贡献不相称。就太

原理工大学而言,目前“211工程”二期建设的经费虽已基本到位;但学校办学经费依然严重短缺;影响了学校整体建设进程和为地方经济服务作用的进一步充分发挥。我相信很多中西部地方高校与我们都有同感。

(四)高层次人才大量流失,“孔雀东南飞”现象仍然很严重。很多地方高校现有的人才留不住,外地的人才引不来,送出去深造的高层次人才也经常半路“改嫁”。重点大学山西考生回省工作率小于4%,赴省外攻读博士人员回省工作率更小于1‰。

(五)教育资源、教育质量相对较弱,但农村学生和弱势阶层的子女比例相对较大。近年来,学费的上涨给中西部地区农村学生和弱势阶层子女及其家庭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压力。如何让那些困境中胜出的贫困生,不因经济原因而辍学,是应该引起政府、社会和地方高校共同关注和重视的一个现实问题。在中西部地区,地方高校在发挥其实现教育的有效扶贫和提高社会公平性的作用方面,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三、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中西部地方高校的改革和建设

(一)找准学校的发展思路和办学方向。地方高校应在正确把握时代背景、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基础上,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功能,客观评价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特别要根据地方经济、产业和技术结构的特征及特殊的人文和自然资源,从科学性、实用性和区域性出发,适时调整办学思路,客观规划发展目标,科学凝练办学定位,坚持以地方或区域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要服务方向,着力加强学科建设,加快科技研发。不要都去争 “全国一流”、“世界知名”,应努力把区域适应性的文章做足做好。

(二)突出办学特色,全面提升地方高校的竞争力。办学特色是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中西部地方高校尤其应注重办学特色,而特色能否形成的重要前提就是学校的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关联度。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始终是地方高校特别是中西部地区高校应树立的基本办学理念。注重特色,就要真正做到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上有所为有所不为,切忌在办学规模和专业建设上搞“大而全”,应在专业层面上突出主题,打造特色,铸就优势,从而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

(三)把握改革重点,加大办学体制创新力度。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其核心是办学体制的改革。中西部地方高校不能再躺在计划经济的襁褓中“等、靠、要”,应进一步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拓展办学经费渠道。国家也应改变政府对地方高校办学统得过死的状况,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的参与,扩大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受众面,形成多元化办学体制。国家各级政府部门还应在加大办学经费投入的同时,把政策扶持和经费支持的力度向中西部地方高校倾斜,进一步扩大中西部地方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在招生、收费、专业设置、科技研发等方面采取相对宽松的政策。中西部地方高校自身也要不断增强“造血功能”, 推进制度创新,提高整体办学活力。

我们有理由相信,有中央不断加大的政策扶持,有中西部各地方高校的创新和努力,地方高等教育一定能在西部开发、中部崛起的历史壮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谢克昌 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太原理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网2005年3月9日 

编辑信箱 ] [ 打印文章 ] [   ] [ 关闭窗口 ]
国内新闻24小时排行

国际新闻24小时排行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