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 [   ]
50个城市竞争力点评(一)
中国网 | 时间:2005 年04 月08 日 | 文章来源:中国网

北京城市竞争力点评

北京作为全国的首都,在多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据此名列综合竞争力第四位。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科技、信息中心以及经济决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北京强大的综合竞争力具有坚实的基础和公众认可度。北京最突出的是其综合就业增长,名列第一位;综合市场占有率和综合收入水平均名列第四位;综合环境资源成本尚可,名列第十一位;但综合GDP增长和综合生产率不是很高,分别列第十九位和二十一位。

北京在数百项具体指标中拥有全国所有城市中最多的“第一”和大量位于前列的排名成绩。首先,由于首都的独特性和历史文化名城的特性,北京的知名度在众多城市中排名第一位是毫无疑义的,而城市的知名度几乎能将其积极的影响传递到城市竞争力的所有方面。其次,北京在全国各城市中拥有数量最多、水平最高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加上完备的初等、中等及成人教育体系和悠久的文化积淀,使其在人才竞争力方面十分突出。无论是高级人才还是熟练工人的可获得性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人力资源的配置因此也应受到充分的肯定。第三,北京的科学技术竞争力和创新能力非常强,从科技资源存量、科技投入到科技成果的产出都是最高的,如科技成果、专利、发表论文数量等方面遥遥领先于所有其他城市;产、学、研的结合及中介服务也是最好的。第四,北京的经济竞争力很强,主要表现在其位居前列的地区生产总值、政府财政收入规模、金融机构数量和强大的资本供给以及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第五,北京的各种基础设施竞争力十分突出。其立体交通体系、信息基础设施、物质与精神服务都居于全国的首位,尤其是为筹办2008年奥运会,北京近年来的基础设施改善步伐进一步加快。另外,北京人享受了全国最高水平的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服务,也拥有较好的工作条件并获得了较高的收入,具有很吸引人的城市魅力和向心力。

当然,北京也有某些欠缺的方面。在人文环境相对优越的同时,天然资源与环境方面有先天不足,水资源、气候条件、空气质量对整个城市发展有一定的制约。在资本数量充足的同时,资本的收益率、资本的质量和资本获得的便利程度并不很高。在拥有优越的产业服务能力的同时,产业的专业化水平与聚集水平还有待提高。今后,北京要进一步提升其竞争力水平,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智力资源和城市对各种要素的综合聚集优势,提高政府对市场经济的把握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强化区域中心城市和全国多项功能中心的互动作用,将系统中的“短板”尽快补齐。“十一五”期间是北京发展中最为关键的时期,如果能抓住举办奥运会的契机,在硬件和软件建设方面协调推进,北京的综合竞争力水平将继续得到提升。

长春城市竞争力点评

长春作为吉林省的省会,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城市。长春的综合竞争力较强,排名第十三位。综合环境资源优势突出,排名居第一位;综合生产率和综合市场占有率较高,分别位列第十二和十三位,综合GDP增长率排名第二十位。但其综合收入水平和综合就业增长缺乏竞争力,分别排在第四十位和第四十三位。

长春的科技竞争力较强,排在第十位,一批颇具实力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奠定了长春的科技创新能力。第一汽车集团近年来产品更新换代迅速,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其科技创新能力越来越强。不仅如此,长春的科技转化能力更强,排在全国第四位。这对于一个老工业城市来讲是非常可贵的,这种很强的科技转化能力与其较强结构竞争力(排名第十一位)、政府管理竞争力和企业管理竞争力分别为第二十七位和第六位。

近年来,长春市政府在强化政府规划的科学性和服务意识的同时,努力培育市场环境,倡导创新精神,营造创新氛围,使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政府、企业的良性互动使整个社会文化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提高了长春的文化竞争力(排名第十七位),其创业精神排在第十九位,从而保证了经济体系的活力。长春的开放竞争力一般,这表现在其经济国际化及经济区域化程度、社会交流水平方面,不过人文国际化方面尚可。但是,长春的其他几个方面的竞争力表现较差,基础设施竞争力排在了末尾(第五十位),对内、对外基本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都在第四十位以后,这与其经济实力、行政地位、城市历史极不相称;环境也缺乏竞争力,排在第四十二位,城市环境舒适度、城市自然环境优美度和人工环境优美度都比较欠缺。另外,长春的资本竞争力也比较弱,列第三十八位。其资本数量、质量水平都不高,尤其是资本获得的便利性差,这对经济发展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制约因素。

面向未来,长春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前景良好,尤其是国家正在实施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为长春带来了重大机遇。长春的工业基础良好,主导产业优势突出,民众素质较高,这些都是众多内地城市所不具备的优势条件。以“一汽”为代表的一批颇具实力的国有企业经过体制变革和对外合作,正在发挥对区域经济的强力带动作用。只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创新,优化城市的软环境和硬环境,为外资和民营资本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舞台,长春的城市竞争力就会越来越强。

长沙城市竞争力点评

长沙是中南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湖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长沙的综合竞争力一般,排名第二十五位,但比上届的第三十三位有明显提升。在六个综合指标中,综合环境资源具有优势,列第七位,综合就业增长状况较好,排名第十四位,综合收入水平有一定竞争力,排在第十八位。但综合生产率、综合市场占有率和综合GDP增长欠佳,三者分别列第二十八、第三十三和第三十四位。

长沙的结构竞争力很强,在全部城市中排在第三位,这是因为它的产业结构水平和经济体系健全水平都很高,经济体系灵活适应性也比较强。经过“十五”期间的调整和重点推进,长沙的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对整个产业的带动作用日益突出。通过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工业产业结构已逐步从技术含量低的粗加工为主向科技含量较高的精深加工为主转化。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烟草食品等支柱产业已初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已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其次,长沙的开放竞争力很强,列第二十四位。长沙与经济开放前沿的广东省为邻,随着广东经济向内地辐射的增强和长沙自身能力的提高,其竞争潜力正在发挥出来。在科技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资本竞争力和人才竞争力方面,长沙都有一定的优势,四项指标分别列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位。长沙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较多,其科技实力、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转化能力都有较大优势,这为其人才聚集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加上良好的基础设施,对资本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其资本获得便利性名列第八位,这对经济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有利条件。

长沙的政府管理竞争力和企业管理竞争力一般,分列第三十七位和十一位。环境竞争力、文化竞争力和制度竞争力相对缺乏,三项分别排在第三十二、三十八和二十六位。在环境方面,环境质量其实很好,但环境舒适度和优美度较差;在文化方面,价值取向和创业精神欠缺;制度方面,个体经济决策自由度和法制健全程度还有较大差距。但这些方面并非很难弥补的硬件条件,所以,只要进一步扩大其开放度和发挥结构竞争力优势,加快制度变革,长沙甚至在中短期内就可以将竞争力潜力发挥出来。已经完成的长株潭城市群规划若能得到实施,对加强长沙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改善其经济区位能起到重要作用。长沙有望在“十一五”期间进一步缩短与广东经济发达城市的差距,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竞争力。

常州城市竞争力点评

常州是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三大重要城市之一,其综合竞争力排名第二十二,与排名第七和第八位的苏州和无锡有明显差距。在六大综合指标中,除了综合就业增长(第十二位)和综合生产率(第十四位)水平较高外,综合市场占有率、综合GDP增长、综合环境资源成本和综合收入水平都不高,基本上在第三十位左右。

常州有自己的优势,位于长江三角洲平原地区的常州,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捷,工业基础好,早在改革开放前就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改革开放以后,苏南地区又成为全国乡镇工业最早崛起的地区,培育了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并积累了丰富的企业经理人队伍。这里的市场发育比较完善,创新环境较好,有着良好的文化氛围。企业管理竞争力较强,列第二十位;文化、制度方面有一定竞争力,两者分别列第二十、二十五位。虽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常州的资本竞争力、环境竞争力和政府管理竞争力仍需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首先,常州的大区位条件虽然优越,但相对区位缺乏竞争力。这里属于大上海都市圈范围,但相对于苏州和无锡而言,上海的引力已经大大衰减,因而其区位竞争力仅列第四十三位。其次,常州的人才竞争力也相对缺乏,虽然技能熟练的产业工人和管理人员数量较多,但由于缺少有名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其人力资源教育和配置水平均不高;此因素又导致其科技竞争力的不足(仅列第三十位)。其他方面,常州的结构竞争力和基础设施竞争力与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也不相适应,两者分别列第二十九位和三十七位。在结构方面,经济结构转化速度和经济体系灵活适应性不够,这可能与吸收国际产业的数量有关,横向比较,常州实际利用外资的数量还不到苏州的1/8和无锡的1/3。在基础设施方面,虽然常州的市内基础设施较好,但对外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这大大降低了它的市场服务水平。

因此,常州要想提高其竞争力,就必须克服其区位上的先天不足,强化接轨上海的举措;同时通过进一步扩大开放,积极引进和培育高等教育和研究机构,包括国外著名大学和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弥补科技和高级人才方面的“短板”,加快科技进步,并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常州市政府对此已经十分明确,目前已经制定并开始全面实施制造业升级三年行动纲要,把加快科技进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并同时实施科技经费“三年倍增”计划。常州竞争力的提升有很大希望。

成都城市竞争力点评

成都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列第二十八位,表现一般。其综合环境资源成本具有优势,排名第三位;综合GDP增长和综合市场占有率一般,两者分别列第二十一和二十三位;综合收入水平、综合就业增长率和综合生产率相对缺乏竞争力,分别列第三十四、四十、四十位。

事实上,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历史悠久的城市,成都的多个具体领域具有竞争优势。首先,由于其区域政治、经济、交通信息和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成都的区位竞争力突出,排名第四位。作为“天府之国”的“明珠”,成都的直接腹地条件优越,城市建设经过长期的努力,基础设施条件已经相当完备,加上相对发达的科技、教育,成都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正在越来越好。成都的资本竞争力、环境竞争力、科技竞争力、结构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人才竞争力优势都很明显,这六项在全部城市相应指标中的排名依次为第七、八、九、十、十一、十二位。在资本竞争力方面,其金融控制力很强,资本获得也比较便利;在环境竞争力方面,成都的环境优美度和舒适度都很好,适合人居,给人以安全感;在科技竞争力方面,成都的优势十分明显,一批实力雄厚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奠定了它排名前五的科技实力,并使它在人才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结构竞争力方面,其经济体系灵活适应性很强,列第四位,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优势明显,列第六位;基础设施竞争力方面,市内基本基础设施完备,列全部城市第七位。但是,成都的政府管理竞争力还不强,仅列第二十一位,其中的政府推销能力、政府执法能力都需要加强;制度竞争力、文化竞争力、企业管理竞争力也不高,分别列第二十一、二十九、二十九位,这表明其市场发育程度还不高,人们的创新、创业精神还不强;在对外开放方面,成都的表现一般,开放竞争力仅列第二十五位,经济区域化水平很高,列第八位,但经济国际化水平仅列第四十位,需要大力提高。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给成都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这种机遇最重要的是给成都从外部引入全新的要素,包括国际化人才、跨国公司雄厚的资金、技术和管理模式,这些都是相对封闭的成都最缺乏的。英特尔公司看中了成都良好的基础设施、优秀的人才聚集和较强的科技研发能力,正在将其上海的制造基地转移到成都,并且投资数额巨大。目前成都吸引外资的数量增长迅速,已经赶上和超过不少沿海地区著名城市,一旦这种聚集效应形成,成都的发展前景就会更加广阔。成都的希望在于通过内部的变革来适应、转化这些新的基因。

大连城市竞争力点评

大连是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其综合竞争力超过了许多省会城市,列第十四位。大连的综合GDP增长、综合生产率和综合就业增长有竞争力,分别排名第十一、十三和十五位;但综合收入水平一般,排名第二十二位;综合市场占有率和综合环境资源方面的竞争力则相对缺乏,分别列第三十和三十八位。

大连的环境竞争力名列第五位,开放竞争力和基础设施竞争力均列第七位,资本竞争力列第九位,这几方面都表现出非常明显的优势。大连的城市建设成就已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其城市环境舒适度和优美度都高,对内对外基本基础设施都比较完备,信息基础设施条件也很好;开放竞争力越来越强,经济国际化和社会交流水平位居全部城市前列,吸收外资成倍增长;资本竞争力方面,金融控制力很强。大连的政府历来是一个高效、务实的政府,政府管理竞争力强,名列第十位,尤其是政府的规划能力优势十分突出,列第三位;制度竞争力列也排在第十位,其法制健全程度广受赞誉。大连的科技、教育水平较高,其人才竞争力和科技竞争力分别列第十一位和第十七位,都有一定的优势。但大连的企业管理竞争力、结构竞争力、文化竞争力和区位竞争力一般,分别名列第十九、二十二、二十六和三十一位。其企业管理竞争力方面的产品和服务质量、管理经济效益有不小的差距;结构竞争力中的经济体系健全度和经济体系灵活适应性虽然很有优势,但产业结构高度化和产业聚集度一般;文化竞争力方面的交往操守较好,但价值取向和创业精神需要提升。

从未来发展看,大连的潜力还非常大。一方面,大连是东北地区的门户,其腹地广阔,条件非常优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大战略使大连的经济发展基础更加稳固;另一方面,日、韩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使整个东北亚经济区在全球的地位日益凸显,《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规划》编制已经完成,国际航运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加紧推进,大连作为重要的国际港口城市,会有越来越多的机遇。大连市政府制定的“一中心四基地”战略确实站在了大区域和国际化的高度,只要能够真正实施,对提升大连的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今后大连一方面需要在制度和文化上下工夫,为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需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参与国际竞争,并加强与其腹地——整个东北地区的经济联系,在此过程中增强产业聚集能力并提高产业结构水平。

东莞城市竞争力点评

东莞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第二十一位,虽然名次比上届下降,但有些方面还非常突出。其中综合GDP增长列第三位,综合收入水平排名第九位。由于产业结构转换灵活性不够以及资源环境方面的制约,有些方面的表现欠佳,其中综合生产率列第三十七位,综合就业增长和综合环境资源成本均列第四十九位。

首先,作为珠江三角洲最重要的制造业城市,东莞通过吸收外来资本,大大提高了它的经济外向度,其经济国际化和区域化水平位居前列,人文国际化程度也非常高,其开放竞争力也因此排在了紧随深圳,列全部城市的第二位。其次,东莞最具有优势的是它的企业管理竞争力,位列第五,其产品服务质量、管理技术和经验、管理应用水平以及激励和约束绩效都值得称道。政府管理有竞争力,列第十一位,政府创新能力、政府规划能力及政府财政能力都很强,但政府服务能力和执法能力一般。文化方面有一定竞争力,价值取向有突出优势,创业精神尚可,但创新氛围尚需培育。资本竞争力尚可,列第十九位,尤其是其资本质量在全部城市中居第二位,这说明东莞利用外资的水平很高。基础设施竞争力与上届相比有大幅度提高,由第三十八位上升到第二十位,尤其市内基础设施方面很好,但对外基础设施仍不太好,基础设施成本仍然较高。东莞的城市大规模发展历史不长,文化积淀还比较缺乏,其人才竞争力和科技竞争力都落后于综合竞争力整体水平。东莞特别需要改善的是其城市环境,列第四十七位的环境竞争力表明其城市环境质量和优美度方面差强人意,这是保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所必须克服的。

东莞的优势源于其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其劣势也恰恰是这种快速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在已经获得很强经济实力支撑的基础上,东莞需要在新一轮发展中努力解决阻碍持续发展的种种问题,包括资源环境矛盾、人才和科技问题,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其竞争力。另外,推动结构升级已经成为东莞的当务之急。在第一阶段,东莞抓住了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迅速利用本身的比较优势,融入了国际合作和分工的生产链条中,以较低的劳动力和土地价格、强大的工业配套能力、优越的投资环境、高效的政府服务吸引了大量的国际资本,但这种仅仅依靠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优势正在受到国内和国际上更多地区的挑战,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是东莞所不能回避的道路。

佛山城市竞争力点评

佛山的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第十一位,比上届有大幅度提升。其中的综合就业增长和综合收入水平有竞争优势,分别排名第九位和第十二位;综合GDP增长、综合生产率和综合市场占有率也较高,分别列第十五、十五和十七位;但综合环境资源成本较高,列第四十五位。

佛山有着悠久的商业文化,中国“四大名镇”桂冠足以证明其历史上的地位。改革开放以后,佛山成为中国对外开放政策受益最早、最大的地区之一,二十多年来,其市场发育水平迅速提高。佛山的文化竞争力列第四位,制度竞争力、政府管理竞争力和企业管理竞争力三者均列第九位,充分说明其很强的创新创业精神、成熟的市场环境和高水平的管理。在文化方面,其价值取向、交往操守和创新氛围都位居前列;制度方面,市场发育摘取了亚军桂冠;在政府管理竞争力方面,政府执法、政府创新、政府规划方面都非常有优势;企业管理竞争力方面的产品和服务质量优势突出。佛山的开放竞争力和资本竞争力也较强,分别列第十位和第十一位,其资本获得便利性列全部城市之首,而经济区域化程度列第五位,都是很突出的优势。人才竞争力有一定优势,列第十八位,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明显优势,不过人力资源教育方面是其“短板”。佛山的发展也有隐忧,如它的基础设施竞争力不强,列第三十一位,尤其是基础设施成本很高;环境缺乏竞争力,仅列第四十一位,城市环境质量、环境舒适度和人工环境优美度欠佳。

佛山的行政区划调整对其长期发展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因为它使该市政府能够在一个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今后,佛山市政府需要着力解决两大关键问题:一是强心战略,因为广东省第三大城市的目标并不能自发地形成,打造一个聚集能力和辐射能力强大的中心城市是当务之急;二是促进要素能够更加自由地在整个行政区范围内高效流动,这需要以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作为前提。佛山目前正在考虑的组团城市建设考虑到了基础设施和人文环境的整合问题,对产业基地和人口的布局安排都是可行的,但似乎对中心组团的核心服务功能强调不够。大城市只有形神兼备才能具有它优于中小城市的竞争力,佛山的一些发展理念在新的行政区划框架下需要重新考虑。

福州城市竞争力点评

福州的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第三十二位,这与一个沿海大省的省会城市地位很不相称。这主要源于其较低的GDP增长(列第五十位)和综合市场占有率(第三十四位),而其综合就业增长和综合生产率也不高,分别排名第二十二位和第十九位。不过福州的综合环境资源很有竞争力,排名第六位;综合收入水平优势明显,排名第十一位。

在十二个分项指标中,福州的区位竞争力和结构竞争力有优势,分别排名第十二位和第十五位。区位优势得益于它的资源优势和政治文化区位优势;结构竞争力方面,产业结构高度化有一定成效,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机械三大主导产业得到了重点发展,并且正在努力打造相应的产业链。而开放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人才竞争力、科技竞争力、环境竞争力表现一般,分别列第十九、二十三、二十六、二十八和二十八位,这几个分项在沿海省会城市中的排名基本也是最低的。经济区域化程度低影响了它的开放竞争力;市内基础设施较差制约了其基础设施竞争力的提升;人才竞争力方面,人力资源数量较少,配置也很不合理;科技转化能力低是科技竞争力不强的主要原因;城市人工环境质量影响了整体的环境竞争力。资本竞争力、文化竞争力、制度竞争力相对缺乏,分别列第三十三、三十五和三十七位。资本竞争力方面,资本获得的便利性严重不足;缺乏创业精神影响了文化竞争力;制度竞争力方面,法制健全程度和产权保护制度比较落后。企业管理竞争力和政府管理竞争力弱,分别列第三十七、四十位。企业的管理应用水平及管理经济效益较低;政府执法能力、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

从总体上看,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制约了福州竞争力的提高。一是海峡两岸关系尚未正常化;二是福建省区域经济格局的影响——闽南三角地带相对发达的经济不仅没有与省会福州形成良性互动,却形成较大的资源竞争。以上两点极大地影响了福州经济国际化与区域化水平。第一个问题一旦得到解决,劣势将迅速转变成为巨大的优势,但这不是福州自身所能解决的;第二个问题也需要一个较长时期的区域经济演化过程。因此,对于福州而言,必须从自身的主观努力做起:一是加强制度创新,重视民营经济,培育本地企业家,以此作为资本积累和积聚的重要手段。福州市政府正在考虑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垄断行业、公用事业等领域,这种远见和魄力应当得到赞赏。二是发挥政治和文化优势,面向台商和台资,将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紧密结合起来,打造一个经济与文化高度融合的“特区”。

广州城市竞争力点评

广州的城市综合竞争力仅次于上海和深圳,位居第三位,比上届的第六位又有明显上升。其综合市场占有率、综合GDP增长均列第二位,综合收入水平列第三位,综合生产率列第五位,这几项都有很强的竞争力;综合环境资源成本尚可,列第十八位,但综合就业增长竞争力弱,仅排在第四十八位。

广州是经济开放较早的城市,其良好的市场氛围和城市环境对各种要素有很强的吸引力。其区位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人才竞争力、资本竞争力、科技竞争力和结构竞争力都非常强,分别列第三、三、四、四、六、六位。在区位方面,由于广州位于经济十分发达的珠江三角洲核心,扼交通转换枢纽珠江口,同时又是广东省的省会,具有行政资源优势,因此其经济区位在全部城市中列第三位,优势十分明显;广州的基础设施条件很好,市内基础设施、对外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水平都位居所有城市前列;人才方面,人力资源的数量、需求和教育都很有优势;科技方面的实力和创新能力优势明显;资本方面的资本数量及金融控制力表现突出;结构方面的经济结构转化速度和经济体系健全度具有优势。文化竞争力和开放竞争力也较强,分别列第十四位和十一位。文化方面,广州人敢于创新;开放方面,广州的人文国际化程度较高。但广州的环境竞争力一般,列第二十三位,尤其是其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列第四十七位。政府管理竞争力、企业管理竞争力和制度竞争力相对缺乏,分别排在第二十九、三十三和四十位。具体表现为政府规划能力和政府执法能力不强;企业管理应用水平、管理技术和经验不足;产权保护不够,法制不够健全。这表明广州的硬竞争力强于软竞争力。

广州的未来发展面临一个重新定位和调整区域角色问题。改革开放前以及初期,广州是珠江三角洲绝对的中心城市,但随着香港与珠三角经济联系的加强,广州的地位受到了一定的挑战。因此,是继续按照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发展,还是与香港在功能定位上合理分工,构成珠三角的“双心”,甚至将绝对的中心让位于香港,是广州不容回避的问题。如果处理得好,可能的情况是广州在珠三角的相对中心地位将有所下降,但通过与香港的有效互动,它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绝对地位将上升。为了应对这种转变,广州需要将软环境建设放到重要地位,以形成在更加广阔、更加开放环境下配置资源的能力。

哈尔滨城市竞争力点评

哈尔滨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第三十七位。综合环境资源有优势,排名第十四位;综合GDP增长、综合收入水平、综合生产率表现一般,分别列第二十八、三十二、和三十六位;综合市场占有率和综合就业增长不理想,分别列第四十、五十位。

作为黑龙江的省会,哈尔滨的区位竞争力明显,排名第九位,尤其是其中的资源优势度十分突出,排在全部城市的第二位,政治文化区位也具有优势,排在第十二位。这不仅因为其腹地广阔,而且与俄罗斯的外部交往方便,近年来中俄关系良好的发展态势对哈尔滨的发展十分有利。但是,与此相关的开放竞争力,哈尔滨的表现却不理想,排在第二十八位,尤其是其经济国际化程度低,名列第四十七位。这表明哈尔滨经济区域化与国际化的条件优越,但优势远没有发挥。

事实上,哈尔滨的城市内在素质较好,其科技竞争力、资本竞争力和人才竞争力分别排名第十五、二十和二十一位,远远高于其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具体表现在其科技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强;人力资源数量和教育有一定优势。这几个方面表明,哈尔滨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都很好。哈尔滨的综合竞争力不强除了开放度不够外,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首先,哈尔滨的基础设施条件还很欠缺,排在第四十三位,尤其是对外基本基础设施排在第五十位,基础设施成本指数列第四十六位;其次,与此相关,哈尔滨的环境竞争力也比较缺乏,列第三十三位,城市环境质量和环境舒适度都不高,这会大大降低一个城市的吸引力;第三,经济结构水平、市场发育程度与发达地区城市有较大差距,它的制度竞争力和结构竞争力的排名分别为第三十九和第三十位,其经济结构转化速度、产业聚集程度都比较差,个体经济决策自由度和市场发育程度都比较低,这些都是经济活力发挥的制约因素。另外,企业管理竞争力不强,列第三十六位,尤其是企业管理经济效益较差,这表明其经济体制的转型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综上所述,哈尔滨的城市基本素质良好,城市品牌较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今后需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制度创新改善市场环境,增加对人才、资本等各种要素的吸引力。另外,要充分利用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各种政策,加快企业的改制,盘活存量资源,激活各种要素,将城市发展的潜力尽快开发出来。

海口城市竞争力点评

作为所有省会中最年轻的城市,海口的综合竞争力并不强,目前排名第四十六位。但利用其独具特色的海岛城市特色,海口通过自身独特的自然资源、区位条件和特区政策优势,进一步提升综合竞争力的潜力很大。与自身综合竞争力水平相比,海口目前在综合环境资源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列第四位;综合就业增长表现尚可,列第二十五位;但综合GDP增长、综合收入水平、综合生产率、综合市场占有率都缺乏竞争力,分别列第四十四、四十七、四十八和五十位。

在十二个具体领域,海口的区位竞争力表现最好,列第十九位,尤其是其资源优势度很高,列全部城市的第五位;开放竞争力尚可,列第二十六位。由于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口作为其省会和最大的城市,其经济国际化和人文国际化程度近十几年来得到了较快的提升,社会交流水平也逐步提高。环境、资本、制度方面的竞争力相对缺乏,三者分别列第三十一、三十二、和四十二位。环境方面本应当是海口的优势,热带风光兼滨海特色是省会城市中独有的一个,但除了其环境舒适度和环境质量一般外,自然环境优美度和人工环境优美度都缺乏优势;资本方面,数量和质量都缺乏竞争力;制度方面,产权保护制度不够,法制健全程度不容乐观。文化竞争力、科技竞争力、结构竞争力、人才竞争力、企业管理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政府管理竞争力都需要大力提升,七个方面依次列第四十、四十四、四十四、四十六、四十一、四十八和四十六位。特别是科技实力排在了最后;人力资源教育也在后列;结构竞争力方面的经济结构转化速度和产业聚集程度缺乏优势;企业管理方面的产品和服务质量不高;政府管理方面,政府规划能力、政府推销能力、社会凝聚力、财政能力、执法能力、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比较弱;基础设施方面,对外基础设施尚可,但内部基础设施和基础设施成本劣势明显。

海南的开发时间较晚,过去经济落后,交通方面与大陆的联系也不方便,因此腹地条件制约了海口的发展。从经济规模上看,海口与众多其他城市相比甚至在较长时期内都不会有竞争优势,但是,海口的第三产业发达,旅游、房地产等有比较优势。风景优美、环境质量优良的海口非常适合人居,只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场制度,提高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海口的社会经济发展在特色方面完全能够取胜,海口的城市竞争力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杭州城市竞争力点评

杭州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很强,排名第五位。十分难得的是,杭州六项综合指标表现都很突出,全部在前十名。其中综合就业增长居第三位,综合市场占有率列第六位,综合GDP增长和综合收入水平均排第七位,综合生产率在第八位,综合环境资源成本为第九位。

具体看,杭州的环境竞争力极强,名列第二位。“人间天堂”的美誉不仅因为其人工环境优美度和自然环境优美度很高,分列第一和第五位,而且环境质量和环境舒适度也较好,分别为第八和第十位,后者对一个超大城市是极其不容易的。杭州的政府管理竞争力很强,名列第四位,其中除政府财政能力排在第二十二位以外,政府规划能力、政府推销能力、社会凝聚力、政府执法能力、政府服务能力、政府创新能力都位居前十位。杭州的人才竞争力和资本竞争力很强,二者都列第五位。人才方面,人力资源质量、人力资源需求和人力资源教育都位居前列,这是因为供给方面,杭州的教育体系完备,高等教育发达,需求方面,杭州的大企业很多,人才的供给需求都很旺盛,并且两者互相推动,形成了良性循环。资本方面,资本质量、资本获得便利性及金融控制力表现突出,不仅外资数量多、质量好,来自本省实力强大的宁波、温州、台州的民间资本也在这里大量聚集。企业管理竞争力也很强,列第十位。其企业应用水平、激励和约束绩效都非常值得称道。

当然,杭州也有一些方面与其综合竞争力地位不相适应。杭州的结构竞争力虽然不弱,列第十二位,但总体上落后于自身的综合竞争力水平,特别是其中的经济体系灵活适应性,仅排在第二十三位,远远落后于本省的温州和宁波,后二者的排名分别为第一和第二位;产业聚集程度也远远落后于温州、台州和宁波,杭州排在第二十一位,而温州和台州并列第二位,宁波列第十位。杭州的开放竞争力仅排在第十三位,其经济区域化程度虽然很高,列第六位,但经济国际化程度仅排在第三十三位。杭州的文化竞争力和制度竞争力分别排名第十五位和十六位,其中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氛围、政府审批与管制需要进一步培育和完善。

杭州市区范围的扩大使其具备了更加宽松的资源配置空间,而环杭州湾经济带的蓬勃发展给处于枢纽地位的杭州带来更大的机遇。今后杭州应当发挥城市品牌优势,强化其他城市无法替代的特色功能,保持并提升其综合竞争优势。另外,杭州需要通过加快国际化等途径注入更多的创业精神,使杭州不仅成为一流的生活城市,而且成为一流的创业舞台。

合肥城市竞争力点评

合肥的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第三十六位,与上届的第四十七位相比有明显上升。除综合环境资源成本有竞争优势(第十二位)外,其他综合指标目前表现一般或暂时缺乏竞争力。其综合GDP增长列第二十七位,综合收入水平列第三十三位,综合市场占有率和综合就业增长均在第三十九位,综合生产率较差,仅排名第四十三位。

合肥是一个小家碧玉型的省会城市,与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规模相比,其城市基础设施方面有竞争力,排在第十五位,尤其是信息基础设施位居全部城市前列,市内基本基础设施也较好,不过基础设施成本相对较高。合肥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相对较好,因此其科技竞争力尚可,人才竞争力与资本竞争力一般,三者分别列第二十三、二十八和二十八位,其中的人力资源教育和资本数量有较大的优势。合肥比较滞后的是其结构竞争力和制度竞争力,分别为第四十三和四十八位。结构方面,经济结构转化速度和产业聚集程度劣势不小;制度方面,法制健全程度和市场发育程度很低,这些方面与其近邻的江苏城市落差很大。政府管理竞争力和企业管理竞争力尤其不够,分别排在第四十九和四十七位。政府管理方面,其规划能力、社会凝聚力、执法能力、服务能力、创新能力都比较弱;企业管理方面,管理应用水平、管理技术和经验、激励和约束绩效、产品和服务质量都不尽如人意。

合肥虽然属于中部地区,但在地理区位上与沿海地区的绝对距离很近,合肥的自然区位便利度差(列第五十位)是因为它不在任何一条全国性的交通干线上,但它能够受到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较强辐射。所以,合肥是我国中部地区目前最有希望在中期内大幅度缩短与发达地区差距的城市。为了实现这种跨越,合肥需要积极创造接受辐射的条件,通过政府的有效推动,强化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并在制度创新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与发达地区全方位接轨。近年来合肥市政府积极融入长三角的姿态树立了政府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形象,而招商引资和企业重组的大手笔展现了政府发展地方经济的决心和魄力;以大企业、大集团和上市公司为重点,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的策略体现了政府工作的重点;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建立良好创业环境、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营造崇尚创业、致富光荣氛围的全方位宣传将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一系列动作可能会使整个政府的管理能力和企业管理能力共同提高,从而为合肥的城市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