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为动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山西文化体制改革情况的调查报告
卢渝、杜学文、姚乃文、杨占平

(节选)

一 改革是必然出路——山西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山西是全国著名的文化资源大省,特别是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厚,被誉为“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华夏文明主题公园”、“中国社会变革进步思想库”、“中国戏曲艺术摇篮”和“中国民间歌舞艺术海洋”,具有十分突出的比较优势。改革开放以来,山西文化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一批文化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开工或落成;以集团化为重点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领域改革方兴未艾;文化旅游、娱乐演艺、文博会展、体育健身业等发展势头迅猛;一批优势行业、新兴企业、重点项目具备了进一步做大做强的基础。目前,山西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2002年全省文化旅游、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艺演艺、体育健身业增加值达210亿元,占全省GDP比重为10.5%,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然而,与文化发达省、市和地区相比,山西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思想保守,观念陈旧,特别是文化领域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形成了严重制约山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种种弊端。主要表现在:

1. 文化管理体制僵化

2. 管理部门过多过滥

3. 投融资渠道单一

4. 政企不分的现象比较严重

5. 文化市场发育滞后

6. 缺乏完善的文化管理法规体系

由于文化体制和机制上的种种不适应,山西文化产业的产值在全省GDP中所含比例偏少,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偏低。特别是文化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了很大压抑和伤害,文化人才大量流失,文化原创能力降低,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受到削弱。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给文化发展造成制约的事例屡见不鲜。如上世纪80年代初期,山西省政府就立项筹建“山西大剧院”,计划投资3亿元基建资金,并且组建了“筹建处”。如今20多年过去了,由于政府财政困难,又没有通过适当的渠道从社会上融资,“山西大剧院”仍然处于“筹建”之中。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山西省歌舞剧院的《黄河一方土》、《黄河儿女情》、《黄河水长流》等大型歌舞作品曾经红遍大江南北,并走出国门,市场前景看好。但是,由于机制不活,始终没有取得理想的经济效益,品牌的生命力难以持续。山西有许多具有竞争实力的体育竞技项目,也具备举办竞技体育比赛的必要设施,但是,由于山西体育业是由财政抱养的行业,因此,体育竞技产业几乎成为空白,等等。要想解决好这些问题,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在于创新。面对文化建设迅猛发展的新形势,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就成为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一项战略性任务。

二 抓住重点求突破——山西文化体制改革的进展和成效

目前,山西省文化体制改革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编制规划,明确目标任务。为了落实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在山西省委宣传部的组织下,由山西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研究中心具体承担了《山西省建设文化强省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的编制工作。该《规划纲要》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十分注重强调推进文化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在《规划纲要》的“指导方针”中明确指出,要“以发展文化产业为突破口,通过深化改革、整合资源、培养产业和打造品牌,努力促进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交融,不断增强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在“发展目标”中,强调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在2003年至2005年期间“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在“主要任务”中,特别把“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提出要“抓紧制定全省文化体制改革的方案,把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同调整经济结构和促进发展结合起来。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理顺主管部门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稳步推进艺术表演团体改革,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企业化改造,努力形成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投入机制。大力发展文化中介机构。改革文化人事管理制度,努力建设高素质的文化队伍”。

第二,确定试点,探索有效途径。2003年3月以来,山西省委宣传部根据中宣部的要求,开展了宣传文化系统的大调研,特别强调把“如何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作为重点调研的课题。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2003年5月拟定了《山西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明确提出了试点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并确定了开展改革试点工作的范围、组织领导和时间进展要求。山西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小组由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申维辰同志任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同时确定了新闻媒体、出版单位、文化事业单位、文化企业单位和综合性市县五个方面的29个试点。要求通过在国家重点扶持的文化事业单位进行试点,探索如何完善相关政策,加强分类指导,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活力,确保党对重要思想文化阵地领导,转换经营机制,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在非营利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进行试点,探索如何加大政府投资,保证公益性文化机构的日常经费,扩大资金来源,强化内部管理,提高服务水平;通过在文化企业进行试点,探索如何制定和完善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措施,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依法管理;通过在有代表性的县市进行试点,探索如何加强党委对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导,从中寻求出带有规律性的经验。目前试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之中。其主要表现为:一是一些在改革中先走一步的单位已经表现出比较强劲的活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如山西教育出版社、英语周报、语文报、山西省广电网络公司、山西新华书店发行集团等。二是一些单位的改革引起了中央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如山西电影制片厂的改革受到了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和电影局的关注。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电总局局长徐光春同志,广电总局副局长赵实同志多次作出批示;中宣部《决策参考》刊发了山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申维辰同志《关于电影〈暖春〉的调研与思考》一文;国家广电总局电影事业管理局专门就《暖春》现象进行了总结,并做出了印发《影片〈暖春〉的总结和启示》的通知。三是一些后起的单位积极开展工作,如山西中煤文化传播公司除开发“煤海探秘”项目,建成亚洲最大的模拟矿井外,积极与有关单位合作,筹备山西古代壁画艺术精品展。综合性试点县区晋中市榆次区对旧城进行改造、重建和保护性开发,“榆次古城”作为全新的文化旅游景点也基本完成改造工作,在今年国庆期间开门迎客。

第三,发掘典型,引导改革思路。为了切实有效地推进文化体制的改革工作,山西省立足于文化建设的现状,采取“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方式,把一些改革力度大、效果好的单位作为全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典型,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发掘,积累了一些经验。山西广电网络(集团)公司对全省有线广播电视宽带网进行整合,采用股份制的办法,在保证省广电国有资产占有51%股份的条件下,从市场上引入建设资金,于2000年7月建成了省有线广播电视主干网和省府区域网,它的建成使山西广电网的总体发展水平由全国排名第21位移至第6位,为山西广电业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空间,为全省广电网络集团化经营,实现产业规模效益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山西电影制片厂是一个仅有70多人的地方小厂,设备陈旧落后,创作和经营人才严重缺乏。1999年以来,新上任的厂领导班子锐意改革,使全厂发生了崭新的变化。该厂在人力资源的配置上打破地域、单位、部门的限制,着眼于全国,广揽人才;在资金投入上,面向市场,争取政府扶持一部分,社会融资一部分,自我投资一部分;在创作生产上,充分考虑作品的社会内容和市场需求,精益求精,严格把关;在产品的发行方面,多管齐下,多渠道进入市场,特别重视挖掘二级市场的潜力,力求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通过一系列的改革,该厂的生产质量和数量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了较好的统一。先后有四部影片获华表奖,一大批作品获“五个一工程”奖、百花奖、金鸡奖等各种重要奖项,并被介绍到国外进行观摩交流。仅2003年就已完成电影7部,正在摄制的3部,合作完成电视剧6部120集左右,电视专题片4部30集左右。特别是2003年初出品发行的电影《暖春》产生了轰动效应。这部投资仅200万元的小制作电影进入市场后,仅在山西一地一个月内票房即达200余万元。虽然非典期间发行工作陷于停顿,但截止今年8月,票房已突破1000万元。此外,山西省文物系统的古建筑研究所通过市场化改革,发展文物信息产业;出版系统的特色报刊如《英语周报》、《语文报》、《笑话大王》等着眼于市场需求,运用新体制促进业务发展等都分别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新进展,为探索改革发展的有效途径提供了典型案例和宝贵经验。

三 深化改革谋发展——山西文化体制改革的设想和打算

根据《山西省建设文化强省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的要求,结合文化体制改革的实际,今后一段时间,山西将主要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1. 以集团整合为重点,深化传媒出版业改革。按照行业特点和市场规律,进行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制,发展跨地区、跨行业、多媒体的大型文化传媒出版集团,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趋势。2002年6月,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组建全民事业性质的山西日报报业集团。一年多来,该集团的各项工作正常有序,将以“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激发活力,提高效益”为指导思想,不断深化改革,努力使办报质量上档次,经营管理上水平,两个效益上台阶。与此同时,山西正积极筹备成立山西出版集团和山西广电集团,努力使报业、出版业和广电业都要从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中走出来,向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体制转变;从完全依靠政府向主要依靠市场转变;从单一经营向多种经营转变;从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从数量的扩张向素质的提高转变。为此,将集中精力解决好各个集团内部的体制和机制问题,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理顺关系,明晰产权,加强管理,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调整产业结构,走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之路,实现资本链、资源链、产品链、市场链、营销链的完整构架和有机整合,增强实力和竞争力,力争使这三大集团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对发展山西的传媒出版产业,建设文化强省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此外,将抓紧山西特色报刊集团的研究论证,尽快拟定工作方案,适时加以启动。

2. 以专门工作室为主要模式,寻求艺术表演改革的突破口。深化艺术院团的改革,遵循艺术发展规律,打破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的界限,建立灵活多样、能够调动艺术人才积极性的管理体制,是艺术表演行业的出路。根据艺术表演团体力量分散、各自为阵的实际,山西将充分发挥省戏剧家协会的作用,对晋剧、蒲剧、北路梆子、上党梆子四大剧种的人才资源进行整合,依托协会组建专门工作室(或称虚拟剧团),通过认真研究全省和全国戏剧市场的状况和发展前景,进行试验性的艺术体制改革,策划和实施重大演出活动,联络、协调演出事宜,集名演员、名导演、名剧目于一堂,加之最好的乐队、灯光、布景、道具、舞美,做到名优荟萃、优势凸显,力争在一年之内,完成几部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经典剧目,除在省内组织展演外,赴北京和其他大城市巡演,努力提高山西作为戏剧大省的知名度,争取使这批优秀剧目跨入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行列。工作室的演出活动在体制上要适应文化市场的需要,符合经济、文化发展规律,所有演出都要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和双赢。这种“工作室”的模式,也可试用于歌舞、话剧以及其它民间小剧种,以促进各类表演团体的不断改革。

3. 以影视中心为依托,拓宽影视业改革的路径。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影视文化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影视产品的制作手段、传播方式、流通渠道和消费途径,更加现代化。为了适应这种要求,山西制定了超常规、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具体做法是,在省广电局领导下,将对所属山西电影制片厂、山西电视台影视部、山西音像资料馆、山西音像出版社四个影视音像单位实行重组整合,组建成山西电影电视剧中心。通过挖掘资源潜力,创新体制机制,达到人才优势互补,业务优势互补,品牌优势互补,设备优势互补,市场优势互补。该影视中心成立后,将建立完善的创作生产和市场营销体系,完善民主集中制原则,调动全体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紧紧扭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以市场需求为先导,以影视生产为主体,以新业务开发为着力点,以策划和营销为两翼,以管理、人才、激励、团结为动力,实行各部门定岗定编,全员聘用制,做到业务工作统一安排,设备器材统一调配,影视音像资料统一使用,财务统一考核。同时,要面向全国吸引人才,力争在短期内聚集一批创作、营销、管理优秀人才,为繁荣山西影视业创造条件。这项改革将采取行政手段整合,企业管理模式组建,整合组建一步到位,深化改革分步推进的思路,在竞争中逐步扩大实力,做大做强。

4. 以发展文物信息产业为主线,把文物系统改革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合理利用文物资源,适度开发文物保护和科研项目,带动文化产业建设,真正实现文物保护与利用的统一,是发展文物事业的方向。为此,山西提出了将文物转化为信息产业的思路,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增强活力、面向市场为工作重点,认真搞好文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和转化,把研究与整理,利用与展示很好地结合起来,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文物资源,将多年来的科研、工作成果进行整理挑选、优化升级,努力向产业化方向转化。初步设想是:依托省文物局所属的考古所、古建所和文物技术中心,开展考古成果汇集、文化遗址复原、文物精品复制等一系列工作。运用高科技手段和数字化处理技术,保存与抢救一批具有较高价值的古建、雕塑、壁画、器物,积累永久性的高质量影像资料,通过宣传展示和市场化运作,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达到这一目的,文物系统的一些事业单位要加快改革步伐,探索企业化经营的路子,建立新的体制和机制,拓宽科研和发展的渠道,采取社会化运作和联营,寻求社会合作,吸纳社会力量和资金,培养吸引人才,促进产品生产,参与市场竞争,增强发展活力。

5. 以培育强势文化活动和强势文化品牌为方向,充分展示文化体制改革的成果。其一,有计划地组织策划一系列在全国乃至国际有影响的文化活动,包括继续拓展“华夏文明看山西”系列活动,办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关公国际文化节”、“五台山国际旅游节”、“全球华人祭后土”等国际性文化活动;巩固发展“晋商社火节”、“吕梁红枣节”等民间文化活动;积极策划筹备“侯马·新田春秋古都文化节”、“国际能源新科技博览会”、“21世纪能源新科技论坛”、“华夏文明看山西·历史名人画展”、“山西·古代壁画艺术展”、“国际金融货币博物馆”、“关汉卿纪念馆”、“山西黄河文化论坛年会”、“山西饮食文化展示”等重要文化活动,从而塑造山西良好的文化形象。其二,要增强品牌意识,实施品牌工程,努力推出一批能够代表山西形象,体现山西特色,具有较高品位和水准的文化品牌。主要有:山西人民出版社和山西教育出版社的精品图书,山西电视台文化栏目、黄河电视台法制道德栏目、太原电视台百姓频道,山西人民广播电台交通文艺广播节目,山西电影制片厂特色影片摄制及动画制作,《黄河文化论坛》、《山西文学》、《黄河》、《火花》、《笑话大王》、《名作欣赏》、《语文报》、《英语周报》、《民间故事传奇》,以及威风锣鼓、绛州古乐、河曲二人台、黄土风情歌舞、上党八音会等一批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的文化品牌建设;组织好“山西建设文化强省书系”的选题论证、出版规划及设计印制等工作,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

6. 以政策、投资为杠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改革创造良好条件。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就必须要全面落实中央制定的一系列文化经济政策,加大执行力度。为此,山西制定了确实可行的实施办法。首先是财政部门要继续实行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职能,逐年增加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其次是设立“山西省建设文化强省专项资金”和“文化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加大对有发展潜力的文化产业项目的扶持力度。此外,对省博物馆(新馆)、省图书馆、省群众艺术馆和各市(地)、县的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少年宫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以及农村的文化站、文化活动室等群众文化活动设施,要在调研摸底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结构、增加品种、合理布局。一方面逐步加大政府投资力度,保证日常经费开支,维持其正常运行;另一方面采取多种激励手段,鼓励和吸纳社会各方面,尤其是企业的赞助,促使其蓬勃发展。针对山西的情况,要把如何充分发挥公益性文化设施功能和作用的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加以解决,使各类文化设施及其活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并与促进当地文化旅游发展,塑造文化形象和文化品牌有机结合起来。要通过吸引能人办文化、依靠群众参与文化,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服务水平等多种途径,达到增强活力、壮大发展的目的。

(课题承担单位:山西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研究中心; 课题主持人:卢渝;课题组成员:杜学文姚乃文杨占平)

中国网 2004年2月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