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红楼梦》原稿后30回与程高本后40回之比较

讲 演 者: 丁维中

讲演时间: 2004年6月27日 上午9:30-12:00

下面我们转入第二个问题。就是比较原著与续书。咱们简单的讲讲,现在通行本《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不是曹雪芹原来的著述,是程伟元、高鹗搞的,所以把它叫做程高本后四十回。原来曹雪芹的著述是后三十回,前八十回后面还有后三十回,总共是一百一十回。但后三十回在丁亥年,就是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这之前已经被“借阅者”全部迷失,全部遗失了,片纸不存。既然迷失了,为什么我们还能知道原稿后三十回的一些原貌呢?为什么还能探索它呢?能够建立出一个《红楼梦》的探佚学呢?它是红学的一个分支,探就是探索,佚就是佚稿,就是迷失稿,专门探索已经迷失的曹雪芹原稿的原意。

这种可能性有两大依据,之所以能够探佚,迷失了还能探索它的原貌,有两大依据。第一大依据就是前八十回。《红楼梦》的写法和一般小说不一样,很特别,他把小说最后的结局在小说的开头先给你预告了。你比如说贾府,在第一回一开卷就通过一僧一道告诉你了,“荣华富贵不能永远依恃”,最后是“乐极生悲,人非物换,到头一梦,万境归空”。荣宁二公的阴魂也已经预告了,说我家“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脂评也帮着预告了,说此书原只写末世,“此已是贾府之末世了”。后四十回写成把贾府抄了一下,接下去又全部赏还,官复原职,甚至后来又“兰桂齐芳,家道复初”,贾府的家道要恢复到当初荣宁二公的盛世。这不是和曹雪芹的原意满拧么?又比如说第五回的判词,把这些女性的结局都清清楚楚地交代了。后四十回有稍微不符合曲词的,马上就能发现你这是伪造的,不是曹雪芹原意。譬如探春,他讲得很清楚:“从今分两地”,她是回不了家园的,她远嫁了;她明明是“生于末世运偏消”,末世嘛,明明她在薄命司里。但后四十回把探春描写成嫁到浙江,而且结婚后“服采鲜明”的回来了,出挑得比以前更出色了,新姑爷也一起来了,后来周统制一家全部调到京城里来了,那么婆家娘家都在京城里了,还能谈的到远嫁么?还能谈的到“千里东风一梦遥”么?还能谈的到“三千里”么?这不是又满拧么?这一下就对出来了,不是曹雪芹的原意,给歪曲了。

第二小点就是前八十回,到处有伏笔,有埋伏,不仅预告,还有埋伏。比如说,贾芸和倪二金刚那一段,脂评讲埋伏着“芸哥仗义探庵”。就是说,贾府抄败了之后,贾芸很仗义,他还到栊翠庵或水月庵之类的去探望贾府被关起来的女眷,像王夫人等,这是伏笔。可后四十回呢,把贾芸写成“狠舅奸兄”中的一个,狠舅就是王仁,奸兄就是贾芸、贾环,把自己的堂妹妹巧姐给卖了。“仗义探庵”在后四十回根本影都没有。贾芸的仗义和义气,脂评说贾芸到“后部”是很有作为的这么一个人。到后四十回,程高本把他写成奸兄,就那么不堪,那么下流,品质那么低下。这对的起号来么?对不起来。

第三点就是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情节发展的逻辑。比如说宝黛爱情,前八十回贾宝玉很明确的讲,因为林妹妹从来没有劝过我“为官作宦,仕途经济学问,应酬事务,立身扬名”这些混账话,所以,他“深敬黛玉”,说“要是他也说这些混账话,我早就和他生分了。”这是宝黛爱情的思想基础。宝玉之所以对宝钗爱不起来,就是因为宝钗老说这些混账话。但到后四十回黛玉也讲这些混账话了,说,你应该读“时文八股”,这个“也清贵些”,况且你还要“取功名”。林妹妹也说这些混账话,宝玉怎么还不和她生分呀?还不跟她崩了?还在那里讲宝黛爱情,最后泪洒相思地等等。宝黛爱情的情节发展不符合宝黛的性格发展逻辑,这就能发现出来,歪曲了黛玉的形象。总之前八十回在这三方面提供给我们探佚的可能性。

另一个大的可能性就是脂评。脂评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曹雪芹原来后三十回的资料。他脂评里有大量的地方提示这里是“伏线”这里是“埋伏”这里是“千里伏线”。据个简单的例子,如第一回“好了歌”的注释“致使锁枷扛”,脂评很明确的讲,这是讲“雨村、贾赦一干人”,那就很明确地告诉我们,贾雨村和贾赦在抄家的时候被枷锁铐起来,被判了重刑。而后四十回把他改成无罪释放,这就不对。

第二就是脂评残留了不少断片和蛛丝马迹。比如说,宝玉“对景悼颦儿”,对着自然景色悼念黛玉。袭人劝宝玉“好歹留着麝月”,这些详细的我们后面再讲。还有,比如说袭人和蒋玉菡结婚后两个人“供奉玉兄、宝卿”,贾宝玉和薛宝钗结婚后,两个人很穷,生活没有着落,三顿饭都不能保证,袭人和蒋玉菡供奉他们,这是脂评说的,白纸黑字记录了这样一些蛛丝马迹和断片。而且脂评还留下了一些后三十回的回目,比如说“王熙凤知命强英雄”“薛宝钗借词含讽谏”这就是一回。还有“狱神庙慰宝玉”“花袭人有始有终”这就是回目的名称,末回还有太虚幻境的“警幻情榜”,警幻仙姑的“情榜”,他把后三十回一些回目的具体的名称都给记录下来了,这些都是我们探佚的第二大方面。主要就是这么两个大方面,当然不可能是那么全面了,不可能那么完整、具体了,但毕竟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线索资料,让我们能大致的勾勒出后三十回的轮廓来,它的结局怎么样?某人的悲剧是什么样的悲剧?总体的能够了解曹雪芹原来的后三十回是什么样子,什么意图,什么意思。

(一)我们接下来就讲一讲宝黛爱情后三十回和后四十回有什么区别。刚才讲,探佚是怎么个探法,是不是空口说白话,是不是瞎胡猜,天马行空?这个当然也有。你比如说秦可卿是“亲王的女儿”呀等等。这个反正在前八十回和脂评中找不到资料。这是根据秦可卿的房间是那么豪华,你看杨贵妃用过的什么东西呀,赵飞燕用过的盘子呀,又是寿昌公主用过的什么东西,红娘抱过的枕头呀等等。这么繁华肯定不是贾府有的,肯定比贾府还富贵,比贾府富贵是什么呢?那肯定是亲王一级的,所以她是亲王的女儿。这就不是科学探佚的一个方法,是你根据这一点在那发挥想象。因为作者有他的意图,他这么描写秦可卿的房间,脂评讲的很清楚,是为了表现秦可卿这个人“艳极、淫极”,艳丽极了淫荡极了。大家想一想,武则天在历史上是有的,同昌公主、赵飞燕是有的。红娘,有这个人么?红娘抱过的枕头有么?红娘是《西厢记》里虚构的形象,既然没有这个人,哪里能有她抱过的枕头?你到琉璃厂给我找一个红娘抱过的枕头,莺莺小姐用过的簪子,没有。因为没这个人呀。所以这样探佚就不是太严谨了。

我们讲讲宝黛爱情这个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宝黛爱情在原著里到七十七回已经苗头不对了。为什么呢?王夫人亲临怡红院,把晴雯、芳官、四儿、入画、司棋甚至还有贾兰的奶妈都赶出去了,“狐媚子、狐狸精”都赶出去了,说“怕勾引坏宝玉”所以都赶了出去。但是,在这里王夫人扔下一句话,下了一个死命令,说“明年仍给我搬出园去心净”!今年冬天来不及了,明年开了春,你宝玉仍然给我搬出大观园去,让我心净。这是值得思考的。“狐狸精”都赶光了,你还让贾宝玉搬出去干什么?你还提防谁呀?不是勾引坏宝玉的晴雯这些狐狸精,你全部都哄走了么?剩下的都是你信任的袭人、麝月等人,你还提防谁呀?王夫人究竟要提防谁呢?“搬出园去”这个主意,开始是袭人提的。在什么时候提的呢?是在前边贾宝玉挨打后那一天提的。当时,袭人就跟王夫人告了密说:“太太怎么想个办法,使二爷搬出园去才好”。为什么呢?她说:“宝姑娘、林姑娘人都大了,难免有男女之事,”搞出些“不才之事”来,这不是影响二爷的“品行声名”么?王夫人一听就雷轰电掣:难道有什么作怪不成?林姑娘宝姑娘大了,还是提防为好。这里提的是林姑娘、宝姑娘,那袭人告状究竟是告的林姑娘还是宝姑娘呢?是宝钗还是黛玉呢?这又要到前面去找。前面“说肺腑心迷活宝玉”这一回,宝玉稀里糊涂的迷糊了,把袭人当成了黛玉,向袭人倾吐心声,说,妹妹你也弄了一身病,我也弄了一身病,我也知道你的心,你也知道我的心,你放心等等,等于第一次坦露了 “我爱你”这三个字。可正好他稀里糊涂的把袭人当成了黛玉在那说肺腑。结果袭人一听之后魂飞魄散,说坑死我了,这怎么办好呀?这是“不才之事”,如果闹出“丑祸”来怎么办。所以到了挨打之后,袭人向王夫人告密,说林姑娘宝姑娘都大了,我们要提防,别让二爷出这个事,要保护二爷的名声体面,别搞出男女之事来,怎么“防避”才好。这样一联系就看出来了,袭人向王夫人告状到底告的是宝钗呀还是黛玉呀,要提防的是宝玉和宝钗还是宝玉和黛玉呀。所以袭人一告密,王夫人立即心领神会,雷轰电掣,说,我“近日”也正为这事“日夜悬心”,她也注意到这个问题了,说“从今以后我就把宝玉交给你”,交给袭人了,“你好歹留心,保全我们娘儿俩的声名体面”。袭人不是建议把宝玉搬出园去吗,王夫人说,“我自有道理”!就是我自有我的安排,自有我的办法。王夫人这个“自有道理”一直到七十七回才拿出来,才实施,就是把宝玉搬到大观园外边去住,“我心净”。这样联系起来,《红楼梦》这个茬,我们才搞清楚,就是七十七回,王夫人叫贾宝玉搬出大观园去心净,提防谁呀?“狐狸精”都让你赶走了,晴雯都死了,你还提防谁呀?你要联系到袭人的告密,贾宝玉吐肺腑,错向袭人吐露心声,要联系起来,就搞清楚了,袭人也好,王夫人也好,要提防的是黛玉。他们要把宝黛两人隔离开,你若住在大观园里,我还不放心。还有一件大的事情,七十七回还有一句很容易忽略,使人很费解的一句话,王夫人是这么讲的,说“有人指宝玉为由,现在大了,怕被人勾坏了。”王夫人说“此事更比晴雯较甚”。这个“有人”,在王夫人嘴里专门指赵姨娘。有好几次要提到赵姨娘的时候,她不说赵姨娘,提“有人”。比如说,赵姨娘问月例怎么少了,应该是二两月例呀。王夫人就问凤姐“有人说怎么少了二两月例呀?”凤姐马上就清楚,知道是说赵姨娘,说“怎么少了?姨娘的丫头每人减一两,所以才少了二两”。这样的地方很多,赵姨娘和王夫人两个人很不对付,王夫人很嫌弃赵姨娘。所以她一提到赵姨娘就说“有人”,她一提到“有人”,凤姐就知道是赵姨娘。看《红楼梦》就是这么麻烦,到七十七回的时候之所以要把晴雯赶出去,把晴雯赶出去还不行,还要把宝玉搬出大观园去,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句话,就是“有人指责宝玉现在大了,有人要勾引坏他”,王夫人说“此事更比晴雯较甚”还严重。那比晴雯还严重的,勾引坏宝玉的是谁呀?唯一的就是黛玉。所以我们这么理解一下就知道了,前八十回结尾,宝黛爱情已经处在非常严峻的时期了,王夫人已经亲自出面干预,要动手术了,“我自有道理”了。这是宝黛爱情的第一点:“搬出园去”。

第二点,“香巢筑成”。宝玉搬到大观园外边去后,王夫人是否如愿了呢?是否能把宝黛两个人隔离开,断绝了两个人的爱情了呢?没有,没有那么轻易。黛玉的《葬花吟》有一句话,这个《葬花诗》不要把它看成是单纯抒情的,她里面有许多伏笔,这里面重点讲黛玉的心胸、志愿、理想,“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等等。她这里有一句“三月香巢已垒成”,这不是泛泛的一句,这是说贾宝玉搬出大观园后,宝黛爱情并没有断,到反而进一步发展了,发展成把“香巢”都垒成了,把窝都垒成了,你们说这是什么意思呀?这不是私订终身么?这里插一句,正在这个时候,宝玉把这块通灵玉给扔了,第三次给扔了,关于这块玉,我们底下要讲,还有许多事情。当然,宝玉和宝钗的“金玉良缘”由元妃做主也给他定亲了。但在这个时候,宝黛两个人对抗,你不是“金玉良缘”么,我干脆“香巢垒成”,垒我们的香巢,同时宝玉第三次把这块通灵玉给扔了。脂评有一节说是“误窃”,大家误以为这块通灵玉被偷窃了呢。从“误窃”可以看出,宝玉第三次把通灵玉给扔了不是公开的,不是当着大家的面公开的,他和黛玉两个人发誓,下决心,让大家不知道,就给它扔了。“什么金玉良缘,我偏说木石前盟”。所以贾府的人都误以为这块玉被偷窃了呢,如果公开闹的话就不会误以为被偷窃了。宝黛爱情进一步发展为“垒成香巢”。但是“梁间燕子太无情”。这梁间无情的“燕子”是谁呢?不是王夫人,也不是袭人。因为,宝玉搬出园后,宝黛来往已经超出袭人监视的范围了,袭人是个丫头,她是不能随便走的,袭人的作用逐步消退。宝黛爱情中起反作用的,“梁间燕子太无情”中无情的燕子是赵姨娘和贾环。赵姨娘和贾环历来和宝黛两人的关系是非常不好的。赵姨娘说黛玉“把我们娘儿们连正眼也不瞧”。有一次,宝黛两人说悄悄话,远远的一看,赵姨娘来了,两个人马上就分开,提防着她。这些都是暗透,都是伏笔。为什么呢?赵姨娘确实向贾政告过状,说宝玉两年之前就已经有通房丫头了等等。赵姨娘的人品是很差的。贾环和宝玉就更不对付了,用蜡烛油烫他。贾环放的风筝是螃蟹风筝。放风筝,每个人的风筝都有寓意的。宝钗放的风筝是七个大雁,七个大雁就是永不成双呀。贾环放的风筝是螃蟹。宝钗正好有《螃蟹咏》:“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横行霸道,一肚子坏主意。具体情况我们不了解,但是这个梁间燕子,这赵姨娘和贾环在王夫人那里,在对宝黛爱情的问题上,他是搞了名堂的。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避祸离家”。宝黛爱情不是到了香巢垒成的地步了么?这个时候,宝玉突然发生了一件事情,一件祸事,极大的可能就是:柳湘莲作强盗的案子。柳湘莲“作强梁”,这也是书的前面《好了歌》注解和脂评已经提示过的。这个案子一直没有发,到抄家前的某一个时期,柳湘莲作强梁这个案子发了。柳湘莲唯一的朋友是宝玉,因此这个“强盗”唯一的知情人是宝玉。那么按照当时大清律例,强盗只要得财,抢到钱了,皆斩。对强盗包庇、隐瞒、知情不报、资助路费、提供帮助的,减一等,不斩至少是流放。这下贾宝玉就不得了了。朋友做强盗了,你是唯一的知情人,贾宝玉怎么办呢?他有一度离家避祸,离开贾府逃了一段时间。但柳湘莲因为在尤三姐死后已经跟随瘸道士出家了,已经回到太虚幻境了,所以正犯很可能被认为已经死了,正犯死了,从犯就能减轻。这里就讲到贾宝玉是怎么放出来的。我们讲贾宝玉逃是有根据的,前面有伏笔,但讲得太仔细时间就不够了。贾宝玉是怎么给放出来的呢?一是柳湘莲这个正犯已经出家找不到了,官府以为他死了,从犯是可以减轻的。第二按照大清律,你虽然有牵连,但真的不知情是可以赎罪的。实际上,柳湘莲做强盗这个事情,确实没有告诉贾宝玉。“冷郎君惧祸走他乡”那段,他惧什么祸,冷郎君,柳二郎要走他乡,要跑到他乡呀?一般的,都以为他打了薛蟠,惧这个祸,所以他跑了。其实不是。第一,打薛蟠根本够不上祸,你们仔细看,薛姨妈也好,宝钗也好,贾珍、贾蓉也好,还拿他开玩笑呢,够不上祸。第二,柳湘莲和宝玉讲,他要走他乡在前面,他打薛蟠在后面。后面发生的打薛蟠不可能成为他要走他乡的原因。但曹雪芹故意用错综法把两个事情错综起来写,结果我们现在一看,都以为柳湘莲的祸就是打了薛蟠,但你得细细的看,一先一后。就是说,柳湘莲走他乡的这个祸,什么祸,宝玉说“你究竟为什么要走呀”,柳湘莲冷笑一声说“到时候你就知道了”。没有告诉他,告诉他就麻烦了,告诉他,宝玉就是知情人了,那就要犯法了,那就要治罪了。柳湘莲这个人非常聪明,很有远见,这么知心的朋友,我要远走他乡,避什么祸,就是不告诉他。我们一般以为他不够哥们,宝玉那么留恋你,你还不告诉他是什么原因。但这件事不能告诉他,不能说我做了强盗,杀了人,不得不走。这样一来,宝玉就是知情人了,这样如果事情一发,宝玉就拿住了,就判刑,至少是流放。柳湘莲是个很不简单的人物,他就是不说。最后宝玉释放的第二个原因就是他不知情。调查了半天,它确实不知道柳湘莲闯了什么祸,做了什么强盗。他不知情可以释放。我们刚才讲了,第一,正犯死了可以纳赎;第二,不知情可以释放。这是大清律的规定。第三,更重要的,由北静王水溶和神武将军之子冯紫英的保驾。秦可卿出丧,贾宝玉路谒北静王,脂评有一个提示“为后文之伏线”。冯紫英和贾宝玉喝酒,说从铁网山打猎回来,说了一句话:“正是不幸中之大幸”!这也是伏笔,脂评说:“又伏一大事样”。伏什么呢?贾宝玉遭难关到了狱神庙之后怎么放出来,一个是北静王水溶起了作用,另外一个神武将军之子冯紫英起了作用,所以“不幸之中大幸”,放出来了。

必须指出的是:正当宝玉逃难离家期间,“人去梁空巢也倾”!宝黛爱情遭到了致命打击!黛玉已遭“风刀霜剑严相逼”!

接下去就是:“对景悼颦儿”。当贾宝玉逃难回来,回到贾府,黛玉已经泪尽夭亡,和后四十回写的完全不一样。脂评白纸黑字写得很清楚,写的是“对景悼颦儿”,对着潇湘馆的景致悼念死去的颦儿。而且脂评还有一个评语,这个时候潇湘馆的景象是怎么样的,以前,“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潇湘馆,现在变得“寒烟漠漠,落叶萧萧”,多凄凉呀。脂评交代得多清楚,原来后三十回就是这样的,现在的后四十回没有呀。这就是对景悼颦儿,两个人根本没有见面。

最后,黛玉的死,就是“冷月葬花魂”。很凄凉,一弯冷月。当时三春,探春呀、迎春呀,实际上都已经离开了。跟后四十回写得不一样,没有人了。后四十回写黛玉的死,是“怨恨”宝玉而死的,说“宝玉你好….”。为什么呢?她和紫鹃都不知道这是调包计,都以为宝玉是忘恩负义,违背了前盟,偷偷的和宝钗结婚了,把黛玉晒在那了,所以黛玉和紫鹃都恨他,以为是宝玉的事,怨恨宝玉而死,死的眼睛都闭不上,“焚稿断痴情”,和宝玉的情断了。这个“断”字,你不要小看它,他讲的是宝黛两个人的情感断了。这是后四十回。但脂评告诉我们,曹雪芹的原稿,黛玉的死不是这样的:“木石为盟,历尽情场波澜”,一个是绛珠草,一个是石头,“绛珠之泪,至死不干,万苦不怨,求仁得仁又何怨”!求仁得仁,就是求爱得爱,求爱得爱又何恨?一方面,“冷月葬花魂”,绛珠之泪至死不干;另一方面,万苦不怨,根本没有怨恨宝玉。为什么?求仁得仁,又何怨。她求爱,已经得到了宝玉的爱又怨恨什么。所以黛玉是满怀着宝玉对她的爱和她对宝玉的爱,含笑九泉,死得很坦然,死得很勇敢。所以,如果让曹雪芹来写,这种悲剧性,黛玉之死恐怕比后四十回要浓烈得多。现在这后四十回已经很感人了,后四十回主要看黛玉之死,黛玉死了就没什么好看的了,看电视剧也是这样。如果按曹雪芹原意来写,对景悼颦儿,浪漫主义,一方面泪流不干,另一方面,万苦不怨,含笑九泉,我想会更揪心。

(二)第二个问题,黛玉究竟死在谁的手里?是不是死在贾母的调包计的手里?凤姐出的主意?不是。因为贾母早就死了,贾母的死没有直接留下提示和伏笔。但是可以推算出来。贾母的死和鸳鸯的死有关系,鸳鸯的死和贾赦有关系,可以推算出来。鸳鸯是死在贾赦手里的,这没有问题,因为贾赦已经讲了“她想抗婚,她想不嫁给我,她难逃出我的手心。除非她死了,或是她终身不嫁人。”贾赦的话是伏笔,又是给我们一个提示,说明鸳鸯是死在老色鬼贾赦的手里。但贾赦呢,贾府抄家之后,他和贾雨村“锁枷扛”关起来了。所以抄家之后他不可能再迫害鸳鸯。所以我们能推断,贾赦能再次迫害鸳鸯,逼死鸳鸯,肯定是在抄家之前。这是一点。还有一点,如果抄家之前贾母还活着,贾赦就不敢动鸳鸯一根毫毛,鸳鸯就死不了,她保护人在那呢。鸳鸯抗婚我们已经看出来了,贾母拿儿媳妇和贾赦猛批了一通,她是要鸳鸯侍候的。所以这里又提醒了我们一条,就是说,鸳鸯死的时候,贾母这个保护人已经先死了。只有在抄家之前,贾赦还没有“锁枷扛”,他才能迫害鸳鸯,同时也只有贾母已经死了,保护人没有了,鸳鸯才能被贾赦迫害死。所以,从这里我们能推断出来,贾母的死,是死在贾府抄家之前,而且死得比较早,比鸳鸯还早。不是像后四十回写得那样,贾府已经抄家,贾母还在那散财免灾,祈祷上苍,把祸都拢到我一个人身上吧。其实在抄家前他已经归西天了。

第二点,贾母对待宝黛爱情和王夫人不一样,首先,她是明确反对的,这是毫无疑问的。如果他不反对,宝黛爱情不就成了么?老太太一句话,不就结婚了么?所以她是反对的。但她采取的策略和王夫人不一样,因为她是亲姥姥,毕竟黛玉是她亲外孙女。贾母是非常有涵养的这么一个老太太,和王夫人不一样。她对宝黛爱情虽然反对,但她采取“鸵鸟政策”,装作不看见,装作不知道,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明显的就是“慧紫鹃试莽玉”,紫鹃骗宝玉说“林妹妹要回南方去了”,结果,宝玉发疯病了,闹得全家天翻地覆。这是宝黛爱情闹得公开化的一次,闹得全府上下都知道。明摆着么,傻子都知道这两个玉儿是怎么回事。贾母怎么样呢?她说“原来是一句玩笑话”,她给抹了,这是很高明的。她如果说:这怎么办呢,这可是丑事!家丑不可外扬呀,这不是公开给自己脸上抹黑么?她怎么能公开说我的孙子和我的外孙女搞恋爱,她能这么说么?她要是这么说,她就是一个蠢婆娘。她是什么人哪,国公夫人,一品诰命,处理这些事情,她很有分寸。如果我们把她这句话当真,以为宝黛真的没事,只是开玩笑,那就不对了。这个其实是贾母的策略。她就采取这么一个办法,我不承认你们,我把它糊弄过去。王夫人就不一样,不光是反对。这个人就正像宝玉讲的“染了男人气味的女人,比男人更可杀。”你别看她是个木头人,平常就念念佛什么的,金钏就死在她手里,一发脾气,金钏就死了;晴雯就死在她手里;芳官几个小戏子,就是被她逼的出家为尼的;还有司棋;后来黛玉也死在她手里了。这个太太,要么不发脾气,不动声色,埋在肚里不说话,只要她一发脾气准送一条命,就这么厉害。所以你说贾宝玉说的错么,这个女的就比贾政这个男的更可杀。所以“风刀霜剑严相逼”,不是贾母,更不是凤姐调包计。贾母已经逼不着了,她已经死了,她也不采取逼的这种手段。严相逼,是谁逼呀?逼过金钏的那一位,逼过晴雯的那一位,逼过司棋、芳官的那一位,那位太太不知逼死多少人了。她早就有话在先,她说,“自有道理”,“搬出园去”,还割断不了,你们倒是“三月香巢已垒成”了。所以,《芙蓉女儿诔》,脂评提醒的很清楚,《芙蓉女儿诔》不是贾宝玉悼念晴雯么,但是脂评提醒说“名诔晴雯,实诔黛玉”,“为阿颦作谶”,“谶语”就是预兆。所以,晴雯之死,已经是为黛玉之死作谶了,做预告,做预言了。宝玉悼念晴雯已经是在悼念黛玉了,所以,你说黛玉死在谁手里呀?“风刀霜剑严相逼”究竟是谁逼她?

还有一点可以证明的是紫鹃的话。紫鹃说“姑娘,赶快拿定主意,把和宝二爷的事,定下来,趁着老太太有一日,姑娘才好一日,若没了老太太,像姑娘这样的人,也只能任凭人欺负了。”这段话预告得很清楚,一方面,只要老太太贾母在,黛玉的处境还不会太糟糕,谁也不敢欺负她,“老太太在一日,姑娘还好一日”。但另一方面呢,像姑娘这样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呢?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寄养在贾府。“像姑娘这样的人,也只能任凭人去欺负了”,谁敢欺负呀?没有老太太之后,你们想想谁敢欺负她。如果王夫人这个舅妈不欺负她,有人敢欺负黛玉么?没有了老太太这个姥姥,唯一敢于欺负黛玉的,也就是这个舅妈,她是最高的当家人。所以紫鹃这个丫头很聪明。薛姨妈到潇湘馆不是开了张空头支票么,说“我跟老太太说去,把林妹妹配给宝玉,岂不四角俱全”。其实她开了张空头支票,我们根本没看见她跟老太太说,她死乞白赖的想把自己的女儿跟宝玉配成金玉良缘,当然这也有根据,但我们不要扯得太远。当薛姨妈刚刚说到这句话,说“我跟老太太说去,这个事情保成”,话音刚落,紫鹃马上就跑出来了,说“姨太太,那你干吗不跟太太说去?”这里你忽略过去这个细节,《红楼梦》你就没看懂。薛姨妈讲的是“我跟老太太说去”,紫鹃一出来讲的是“姨太太干吗不和太太说去?”,而不是说,“赶快跟老太太说去”。你看看,曹雪芹写这个小说,这些地方都要仔细,就差一个“老”字,紫鹃讲的就不是“老太太”,而是“姨太太干吗不跟太太说去”。紫鹃很知道,宝黛之间的婚姻,归根结底的关键在太太,你跟老太太不用说,你要说你跟太太说,太太是你姐姐,你一说准灵。薛姨妈马上一句玩笑话把话岔开了:“你这个小丫头,是不是也想找小女婿了?”。薛姨妈很滑头。这里曹雪芹告诉我们:宝黛爱情的关键在谁手里?在老太太手里还是在太太手里?所以叫慧紫鹃,聪慧,真正是黛玉的知心,两个人亲如姐妹。

还有一个地方提示,就是又要讲到放风筝了。宝玉放的是个美人风筝,这个美人风筝怎么放也放不起来,什么原因呢?这句话要注意:是因为“顶线不好”!他这个美人风筝是谁呀?不用说也知道,当然是寓指黛玉了,老放不起来,因为“顶线不好”。“顶线”是谁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迎春出嫁的时候,贾母说了一句话,说,“我也不好多说,这样的事情毕竟由她的亲老子来拿主意”。只不过宝玉关系比较特殊,贾母特别溺爱,所以她要插一腿。但从规矩来讲,宝玉的婚姻是贾政和王夫人来拿的,“顶线”在这里呢。所以,我们所提到的伏笔都是指向王夫人。归根到底一句话,黛玉是死在王夫人手里,“风刀霜剑严相逼”是指的王夫人。王夫人在逼死金钏,逼死晴雯之后,又逼死了黛玉。不是像后四十回写的调包计。

(三)第三个大问题,讲一讲宝玉的结局。第一点就是“避祸逃难”,就是柳湘莲作强梁的案子发了,他受牵连,然后他逃了一段时间,待到回来,黛玉已经死了,他只能对景悼颦儿。

第二点,逃回来之后,还是被抓起来了,关在了狱神庙。这个狱神庙,究竟是“狱”还是“庙”?有争论,但《三侠五义》讲得很清楚,狱神庙是庙不是狱。它是在哪呢?监狱不是一个大院子吗,大院子进了大门之后,有一边有一个小庙,这个庙就是狱神庙,再进去就是牢房了。这个狱神庙供的,有人说是皋陶,皋陶就是虞舜时期掌刑的刑官,是司法的祖宗;有人说,供的是萧何,就是汉高祖刘邦时,萧何是制定法律的,所以这两位都是中国法律的祖师爷,被封为狱神,供起来,保佑监狱的平安。狱神庙里还有书吏,是办公的地方,所以它不是监牢。但宝玉为什么关在狱神庙而不关在监牢里,和贾赦他们“锁枷扛”不一样?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贾府被抄家时,四大家族全部败了,监狱里人满为患,关不下了,都察院呀、贾雨村呀等等,牵连的人多了。还有一个就是,贾宝玉的这个案子不一样,就是包庇柳湘莲作强梁,这个“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只能跟派出所似的,把他先押起来,把他先在派出所里押着,不是真正的判刑。同时押在狱神庙的还有凤姐,这两个人是关在狱神庙里的。在狱神庙里,茜雪、小红可能还有贾芸,这两个丫头还去探望宝玉,探望凤姐。这个脂评里有,叫“狱神庙慰宝玉”。刘姥姥去探望凤姐,后面我们讲到凤姐的时候再讲,她把巧姐托付给刘姥姥,巧姐已经被狠舅奸兄买到烟花巷了,卖成妓女了,刘姥姥把他救出来,跟后四十回写的完全不一样,她跟板儿结婚,变成一个村姑,荒村野店纺织的这么一个村姑。不是嫁给大财主家,有几千亩良田,夫婿以后还中秀才呀,不是这样的。茜雪这个丫头是早就被宝玉撵出去的,小红这个丫头是被宝玉送给凤姐的,也就是说这两个丫头对于宝玉来讲,宝玉对她们谈不上任何的恩惠,倒反而是有怨的。和袭人、晴雯不同,她们是很得宠的。这两个丫头一个是给撵走的,一个是送人的。可后三十回,她们这两个人为什么偏偏到狱神庙去慰问宝玉去?这里我们可以有一个逻辑的推断:宝玉搬出大观园后,肯定从内闹到园外,从家里闹到家外,肯定有一段时间跟小红、茜雪这些沦落为市民的下层平民打过交道。有了交往,有了交情。小红和贾芸结婚后变成一般的市民。就是说贾宝玉进一步和市民有所接近,有所打交道,结下了很深厚的友谊。所以他们才会冒险“狱神庙慰宝玉”。所以宝玉的性格应该有进一步的发展,他的平民化倾向,进一步发展。

然后就是我们讲的,他“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由于北静王、冯紫英等人的帮忙他被放出来了。放出来后,黛玉也死了。它逃难时,已“人去梁空巢也倾”,然后黛玉被“风刀霜剑”逼死。

最后一点就是,玉钗结缡。宝玉和宝钗结了婚。为什么呢?这里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金玉良缘,在前八十回,元妃端午时赐物的时候已经定了调子了。元妃送给兄弟姐妹的礼物,唯独宝玉的跟宝钗的两个人的一样。黛玉跟宝玉的不一样。其中包括红麝串。“宝钗羞笼红麝串”那回,宝玉感到很奇怪,这个不那么简单,反应很强烈,“怎么我跟林妹妹的不一样,反而和宝姐姐的一样?是不是搞错了?”袭人说“没搞错,单子写得很清楚”。黛玉那反应也很强烈,这当然有一个叙事的过程,后来才爆发出来。宝钗也很强烈,怎么送给我的和他一样呢?一想到她的妈妈薛姨妈跟王夫人老提到我的那个金锁,说“有玉的才能结为婚姻”,想起这个觉得不好意思起来。这些反应都是很微妙的。为什么这次端午赐物的反应那么强烈呢?因为元妃贵妃娘娘出面定了调子了。这个金锁必须要有玉的才能结为婚姻的话,白纸黑字写得很清楚,是薛姨妈和王夫人早就说了的,这是亲姐妹俩。王夫人每个月有一次能够进宫去看女儿,那么当然娘俩会聊一些家长里短,当然会聊到宝兄弟的一些事情,包括宝钗黛玉几个姐妹好不好呀。王夫人又把薛姨妈这个话递给了元春,这个是接力棒,所以很奇妙。在元妃省亲的时候,她特意把宝钗黛玉叫来,说都比我的愚姐妹强,夸奖的是一样的,没有厚薄高下之别,评价都一样高。为什么倒端午赐物一下子分出厚薄来了,一个一样,一个不一样,为什么反应那么强烈,因为元妃“到底已将金玉配”!所以我们讲金玉良缘,宝玉和宝钗两个人的婚姻,它的总的决策人,大拿是王夫人,但是它的发起是薛姨妈,但最后拍板的是元妃,贵妃娘娘发话了,老太太也没辙,贾母也没辙。这是一个原因,就是到了后三十回,宝玉和宝钗,玉钗之间的婚姻是已经订了的,在这种情况下,黛玉去世后,他还是和宝钗结婚了,为什么?因为他的婚姻已经订了,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贾宝玉有一个观点,是接受了小戏子藕官的观点,很重要。小戏子跟宝玉讲“一对爱人,或一对夫妻,有一方死了,另一方不应孤守一世”。封建礼教是一夫从终的,一方死以后,也就不能嫁或不能娶了。藕官的思想当然是曹雪芹的思想了,说一方死了之后,另一方不能孤守一世,不能守寡,也不能孤身,你孤守一世反而妨了“大节”,反而不是“理”,死者的心里反而不安,“不把死的丢过,便是情深意重了。”这里曹雪芹传达出一种“不孤守”的思想,反封建礼教的思想。贾宝玉一下子就接受了,说像藕官这样的人,说出这样高深的道理来。世界上有这样的人,还要我们这些须眉浊物干什么。就接受了。就是说贾宝玉有“不孤守”的思想,尽管黛玉死了,他和黛玉有山盟海誓,但是他面对着情人已经死亡,宝钗的婚姻已经订了,他还是同意了跟宝钗结婚。还是接纳了宝钗。为什么?就是因为两个原因,一个是已经订了,二是他有“不孤守”的思想。

第三点就是玉钗的婚后生活。婚后生活分三点。第一点,婚后过了一段比较融洽的生活。依据什么呢?就是脂评提到婚后他们“夫妻谈旧”,夫妻叙谈旧日往事,比如说姐妹们怎样呀,诗社怎样呀。既然夫妻谈旧,两个人还是比较融洽,还是聊得来的。《终身误》曲词也说:他俩“齐眉举案”,就是妻子对丈夫挺恭敬。这是一点。第二点,宝玉还是实现了他释放女奴的愿望和承诺的。前八十回,大观园闹得最凶,主奴矛盾最激烈的时候,作者让宝玉讲了三次,说“凡是这些丫头,不管是家里的家生子还是外头买来的,他都要全放出去,由本人和父母自便。”这是十八世纪释放女奴的口号,这个想法不简单,但他还说“要回太太”,需要太太批准,所以他一直实现不了。但是到后三十回,脂评透露,他身边至少留下两个丫头,一个是袭人,一个是麝月。袭人对宝玉说过一句话,她在出门时对宝玉说“好歹留下麝月”,于是,宝玉才把麝月留下了,宝玉和宝钗身边还有一个人,麝月。我们捉摸一下“好歹留下麝月”这句话,说明两点:第一,宝玉已经把袭人送出去了,给放出去了,袭人要走了,所以她说“我走了,你好歹把麝月留下”。第二点说明,宝玉原来的意思,是要把麝月也给放了,因为袭人劝他“好歹留下”,他才留下的。所以,到了他能做主的时候,他还是释放了女奴。而且她把袭人放出去,是为了成全袭人和蒋玉菡的香罗姻缘。不是简单的放出去,是要送她出嫁,嫁给蒋玉菡,两个人结成夫妻。前八十回宝玉与蒋玉菡两个人喝酒唱小曲的时候,不是交换汗巾么,把袭人的汗巾换给蒋玉菡了,香罗汗巾,这就埋下了香罗姻缘,一直到后来,宝玉把袭人送出去嫁给蒋玉菡,成全了一对香罗姻缘,这个不简单。为什么?因为袭人和宝玉的关系不一样,名分上,袭人是宝玉的小老婆,是他的通房丫头。他把自己的通房丫头小老婆送出去,去跟朋友结婚去了。而且他还打算把麝月这个女奴也释放了,让他“好歹留着”他才留着。当然还有史湘云和卫若兰的麒麟姻缘也是宝玉给结成的。第三点,抄家之后,玉钗两个人的夫妻生活非常贫困,“贫穷难耐凄凉”,“寒冬噎酸韭,雪夜围破毡”,这日子穷到什么地步。谁供应呢?恰恰是袭人和玉菡这对夫妻供应他们俩。脂评有记录说“花袭人有始有终”,他们俩是幸福的有始有终的,“袭人与玉菡同得始终者,二人供奉玉兄宝卿。”一方面,两人穷到什么程度,另一方面,袭人蒋玉菡和小红、茜雪对宝玉的情谊有多深。

第四点,“薛宝钗借词含讽谏”。薛宝钗毕竟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在这样潦倒的条件下,她还要借词含讽谏,借一个茬讽谏,建议你应该怎么样怎么样。会有什么样的建议呢?那毫无疑问,还是为官作宰呀,这么下去不行呀,咱们还是要读书考试去呀,做一个官把家道恢复过来呀,等等,无非是劝这些,这是前八十回宝钗一贯的思想。但是“他日之玉不可谏”!他根本听不进去。在这种情况下,贾宝玉“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到底意难平”!出家了,离家出走了。一方面想念着寂寞林,林妹妹,一方面空对着山中高士,还要让我做官考试,要复兴家业,这个妻子“到底意难平”,到底让我接受不了,咱们还是离婚。当然当时没有离婚,他也没提出休妻,他离家出走了。

第五点就是“转眼乞丐人皆谤”。一转眼,贾宝玉成了乞丐,大家都觉得宝玉要饭接受不了,但这是白纸黑字呀,曹雪芹就这么写的,脂评就这么提示的,他就是乞丐呀。但这里并不是没有讨论的余地,他是真乞丐还是假乞丐呀?我觉得,一般的来讲,他不至于去要饭。为什么?再穷,他有宝钗他们留下的住房。住在宝钗他们在京城里的薛家的住房,你再穷也还有袭人蒋玉菡供奉他们,不至于说二爷,你去要饭吧,我们不供奉了。为什么在供奉的情况下,他还去要饭?他不是去要饭,他是去找那块玉。离家去找玉了。那块玉我们刚才提到了,在“三月香巢已垒成”的时候,他第三次为了黛玉,他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三次摔玉都是为了黛玉,发誓我不相信金玉良缘,我就坚持木石前盟,把与给扔了。但这次和前两次不一样,人家不知道,就他们两个人,只黛玉知道就行了,别人以为是“误窃”呢。但这块玉,后来凤姐扫雪的时候曾经拾到过玉。这个是脂评讲得很清楚的,穿堂门前是“凤姐扫雪拾玉”处。凤姐沦落到什么地步,下面我们要讲凤姐,专门讲她。凤姐沦落到和丫头、婆子一样,扫雪的地步,和后四十回不一样。扫雪的时候,她捡到过这块玉。但凤姐这个人,心理比较刁、比较坏,没有还给宝玉。宝玉经过这么沦落,这么一场人生变幻之后,他又碰到一僧一道,他有准备出家的念头了,但他要出家有一个条件,为什么?因为他是石头降生,他这个人是石头投胎过来的,是补天石头物化为通灵宝玉,人化为贾宝玉,所以通灵宝玉是他的质,贾宝玉是他的形。你要出家你必须形质归一,你才能还原到石头去,你光一个贾宝玉,没有那块通灵宝玉,你变回不了石头去。因为通灵玉不是玉,是石头变的,物化的,所以他必须找到那块通灵宝玉,和这个人形质归一后,一僧一道才能令他出家回到青埂峰,还原成石头。可是这块玉现在被他扔了,没有了,那就出家不了。那怎么办?他只能离家去找这块玉。离了家怎么办呢?他只能讨饭,要不怎么养活自己。所以,贾宝玉的讨饭,“转眼乞丐人皆谤”,实际上是这么回事,乞丐为生,目的是为了找那块玉。结果呢,江南甄应嘉家不是早就抄家了么,前八十回就抄了么,甄家的甄宝玉也沦落为乞丐了,这块玉也不知怎么的,这我们就不清楚了,不知怎么转到甄宝玉手里,结果脂评就说,有一段叫“甄宝玉送玉”。两个乞丐碰到一起了,一个甄宝玉一个贾宝玉,这块玉正好在甄宝玉手里,然后送给了贾宝玉,贾宝玉总算得到了这块通灵宝玉。结果呢,就是“悬崖撒手”,这样就可以形质归一了,跟着一僧一道做和尚去了。这就是前八十回的伏笔,宝玉讲:黛玉“你要是死了,我就做和尚去”。这些都是伏笔。刚才我忘了讲了,有一次黛玉和宝玉吵架,吵架吵了一半,宝玉被叫走了,黛玉就说了一句:“等你回来我死了罢了”,这也是伏笔,这就是我们刚才讲的,等宝玉回来黛玉已经死了,只能对景悼颦儿了。处处有伏笔。这里他说“等你死了,我做和尚”,他就做和尚了。那么出家是真做和尚了么?不是。

宝玉的结局是三步走。第一步,跟着一僧一道出家当和尚,这叫“悬崖撒手”,但不是真的当和尚,一僧一道把他带到哪去了呢?跟柳湘莲一样,带到太虚幻境去销号。他们这批“风流冤家”的户口档案都在太虚幻境挂着呢,都得到警幻仙姑的案前去消号。下凡的时候是挂了号的,回去的时候是要去消号的,到派出所消户口呀。这是第二步。第三步,一僧一道把他带回了青埂峰,形质归一,“复还本质”,还原为石头。这次这个石头,上面就刻满了字了,这个字就是《石头记》。石头记下了他下凡历世,“历尽悲欢离合,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这段故事就是《石头记》,就是《红楼梦》。然后空空道人把它抄来了交给曹雪芹,曹雪芹就把它“誊写”了,交给我们来读。之所以叫《石头记》,是因为这是石头自己在石头上记的这么一篇小说。

我们简单的讲一讲宝钗。宝钗也不是和后四十回一样,宝玉走了之后她还怀孕了,生下个遗腹子贾桂,以后还“兰桂齐芳,家道复初”。贾桂这个名字也不行呀,贾桂是属于草字头这一辈的,和贾芸、贾蔷、贾兰是一辈的。这一辈怎么出来一个木字旁呢?这就是杜撰,是为了凑“兰桂齐芳”的彩头,所以就楞把贾宝玉的儿子起名为贾桂,他不是草字头的辈,变成木字旁这一辈了,辈分都错了。宝钗没怀孕没儿子。她的风筝是七个大雁,成不了双,她的风筝已经预示了她孤守一生。她的灯谜有一句叫“琴边衾里总无缘”,他跟宝玉最终也是没有这个缘分。就是说她是守寡一生,是这么一个结局,而不是兰桂齐芳。

这张字条问妙玉的身世。妙玉在前八十回出场的时候,在十七回,准备元春省亲,大观园落成,请妙玉来。妙玉的身世是仕宦出身的小姐。林之孝家的介绍,她的文墨很好很有学问,但她从小多病,命中注定得要出家才能保住命,才能身体好,所以才出家了。后来随着师父,她本来在苏州一个尼姑庵,后来跟着师父到京城来看佛经,然后师父死了,她就留在京郊的牟尼院了。后来贾府盖成了大观园,栊翠庵,要请一个主持的尼姑,就像招聘似的,标准很高,人家介绍妙玉,官宦小姐出身,学问又很高等等,就请她了。但是她说“富贵人家必定以势压人,我是断不去的”,她是权势不容,她也不容权势,这么一种情况。后来王夫人说“她既是官宦小姐出身,自然高傲一些,我们也要以礼相待,用请帖去请她,”她才答应进了栊翠庵。她这个身世是这样的。她的身世并不重要。我建议她的凹晶馆联诗,妙玉的几句续诗是很重要的,大家看一下,这是关系到理解妙玉的内心世界,理解妙玉的人品,人格,理解妙玉的性格,这个人物形象的本质规定性。所以《红楼梦》里的诗词,你如果有时间不要放过,要细细的捉摸。第二,我建议,你如果有条件的话,看《红楼梦》和看脂评对照着看,脂评提供给你许多信息,引导你进入到这个书里,没有脂评,有许多地方到现在我们还读不懂。当然脂评也有误批谬批,我们也要加以辨别。

傅光明:丁先生,为我们讲了宝玉与妙玉,讲了宝黛爱情,讲了宝玉的结局,可以说是如数家珍,条分缕析,并由此谈了曹雪芹后三十回与程高本后四十回的区别。我们已经知道,曹雪芹的《红楼梦》是写完了的,后三十回原稿丢了。我们对《红楼梦》的整体印象与整体感觉往往是从程高本的一百二十回得来的,也就是说,程高的后四十回使我们先入为主地把《红楼梦》故事的发展、情节的发展以及人物的结局灌在了脑子里。或许我们的许多红学迷早就已经有了很切实的感觉,《红楼梦》读不懂,一头雾水。怎样去读懂它呢?就是按照曹雪芹的原意,按照他预先打下的各种各样的伏笔,留心各种各样的细节。我们读不懂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错过了很多细节。今天通过丁先生一讲,我们可以由衷地感觉到,像丁先生这样的红学家,对《红楼梦》是怎么样的一种理解,怎么样的一种捕捉。那由此我们也应该得到什么样的一种感悟呢?我觉得,作为《红楼梦》的读者,作为红迷,我们要想读懂《红楼梦》,进入曹雪芹深广、丰富的内心世界,阅读《红楼梦》按照曹雪芹给我们预先埋伏的伏笔、伏线和他的原意,探佚后三十回比读程高的后四十回要有趣的多。当然,对后四十回的评价不一样,有人说高鹗“居心叵测,害人不浅”;也有人说,在所有《红楼梦》的续书中还没有一部比高鹗的本子更好的。

丁维忠:甚至说,后四十回比前八十回更好,《红楼梦》之所以立的住是因为有后四十回。

 

傅光明:总的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每个人怎么评价后四十回,怎么阅读《红楼梦》,我归为一句话就是,一等胸襟作一等学问,你有怎样的胸襟抱负,你有怎样的审美境界和审美情趣,就能阅读出怎样层次的《红楼梦》来。最后我们感谢丁先生带给我们的精彩演讲。 (供稿:中国现代文学馆)

中国网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