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莉 杨玉新 周玲玲:主要非经济因素与经济因素对女性就业的影响

经济学中一般用妇女经济活动参与率这一指标从总体上来衡量一国或一个地区的女性就业状况。目前,妇女经济活动参与率的世界平均水平为40%左右。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吉林省普查数据推断,表明吉林省的女性人口就业范围较大。但同时也存在着机会不平等、劳动力质量偏低等现象。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男尊女卑传统观念的深层影响,又有生产力水平发展不平衡的客观制约,还有女性综合素质较低的自身障碍。

一、在业女性行职业分布及其特点。

(一)就业领域狭窄,女性在业人口行职业集中程度高,但地位不高。

(二)女性就业领域分布不平衡,就业面小于男性。

(三)市镇、农村的在业女性人口的行业分布存在较大差异。

二、主要非经济因素对女性就业的影响。

(一)受教育程度对女性就业的影响。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吉林省的女性在业者整体受教育程度偏低,高中低文化层次分布不合理,文化教育结构不均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妇女的就业结构。

(二)年龄及其结构分布对女性就业的影响。

其一,女性在业人数首先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在30—34岁年龄段在业女性比例达到峰值,然后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

其二,与男性就业人口相比,女性人口表现出就业年龄趋前。

其三,市、镇、农村的女性在业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存在着一定差异。

三、主要经济因素对女性就业的影响。

(一)经济转型与女性就业的相关分析。

首先,国有企业原有的大量冗员离开在职岗位,在这部分下岗人员中,60%左右是女性劳动者。

其次,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高新产业发展迅速,形成一些典型的高薪产业,并进而引起性别收入差距的扩大,女性进入相对贫困(某种情况下甚至是绝对贫困)的境地。

再次,就业方式的转变,劳动力价值的市场化,促成了女性就业观念的转变。

(二)经济开放与女性就业的相关分析。

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会使素质较低、年龄较大的人口群体面临失业的危机,尤其女性从业者更处于劣势。

四、女性就业一般趋势分析与对策建议。

(一)女性就业结构将会逐渐向高层次转移。

(二) 女性的经济活动参与率可能会降低,但就业地位稳定。首先,我国原有的“高就业、低工资”的就业模式正逐渐转变为“低就业、高工资”的就业模式。其次,由于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期延长也必然使女性在业比率下降。为此,首先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资,以提高女性的文化素质。其次,政府应通过立法来规范企业的行为,以此减少对女性就业权益的侵害。

(作者杜莉 杨玉新 周玲玲:吉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法学博士)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