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英:女性研究与女性学学科建设回眸

大家上午好!我借此机会与同志交流一下有关我国女性理论研究和女性学科建设的相关信息。 

我国女性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以后得到长足的发展,梳理21年的发展脉络,从以下四年角度考察。 

一从学科发展角度考察,近20余年来,我国的女性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80年代,女性研究侧重具有学科内进行,比如在心理性,文学,教育学传统学科理论进行,改革开放出现女性特质特征的,并先继出现女性生理学、心理学,女性文学、女性批评等分支学科。

随着研究的推进,学界发现,女性研究是一个多学科综合交叉的新型领域,许多女性发展问题很难在具体学科内得到发展,需要跨学科的研究与探索,于是90年代初女性研究比较关注在若干既有学科内进行融合和交叉,比如对女性与中国传统的文化,转型发展等研究都是若干学者女性研究者共同承担。

由此女性研究进入跨学科的发展阶段,90年代中后期在既有学科和跨学科的基础上,女性研究进入以建立独立的女性学学科发展阶段,学界比较多探索女性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存在的依据,学科的研究对象、范畴、方法以及知识系统和理论体系问题。

当然这种描述只是反映女性研究直线性的发展进程,其实这三个领域既有学科、跨学科和独立的女性学学科的研究,是彼此关联,互为补充,只是在某一时间段,某领域的研究受到更多的关注,进展比较突出。

从学科发展角度来考察,我们经历从问题到人的转变,我国的女性研究与妇女运动相伴而生,在上世纪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女性研究的焦点是妇女运动。80年代初期,女性运动开始更多关注妇女问题,即事实上的男女平等问题。

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中期女性学研究被更多的关注,学界认为女性学应该从人的角度,作为人的一半研究女性问题,女性学研究的对象是女人,既自觉实践活动着女人,这种见解成为一种共识。但是运动人都是女性研究的视野内,即使有别于男性的自身特征,显然更符合女性研究和女性学的逻辑起点。 

第三从研究机构和视角来考察,已经形成妇联、高校、社会院三足鼎立的局面,比如妇联系统的研究机构,二是处于体制外的边沿结构,大多以拓展学术领导,注重学科建设的基础研究,比如高校和一些社科院所的妇联研究中心。 

三个系统的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在世妇会发展很快,成为学术界很活跃的力量。四是从人才培养的视角考察,现在全国有50多院所的学校成立妇女和性别研究中心,并陆续开出有关女性研究的通选课、选修课。 

1998年北京大学率先在全国大学中首次招生女性学硕士研究方面的研究生,这标志女性学课程与学历教育开始走进高等教育系列。当时我们与国外有差距,美国有700多所大学建立女性学系,每年开出3万多门女性研究的课程。

截止到1995年美国各个学科中以女性和性别研究专题的论文获博士学位达到10278人。在亚洲地区,女性研究发展也很快,韩国从1975年开始女性研究的课程,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非洲国家也开展了女性研究,并逐步进入教育主流。

我们认为,女性学是一门时间性很强的学科,女性研究和女性学学科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该是解决当代中国女性在本土特定条件下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问题,女性学的理论成果也可以转化成为推动全民族精神文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理论指导和政策依据,同时我国女性学基本理论将成为有圆床性中国的见解及成为不同过渡女性对话的中国声音。

新世纪,进一步推进我国女性研究和学科建设势在必行,任重道远,首先女性学学科建设尚未走上制度性的轨道,在高校学科目录中女性学还没有确立为独立的二级学科,而支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人口研究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二级学科人口学。

全国高校中妇女研究机构基本上都是没有固定的人员编制,自下而上的社科院没有女性研究所的建制,国家的社会研究机制中没有女性学学科的理想,其中女性学自身的系统和理论尚不成熟,高校开展的女性学课程不规范,因此鼓励探索和实践进入学术主流和教育主流的途径是当前我国女性研究的艰巨任务。

我们热切地期待着国际组织和国内各级领导部门和各位领导同志,对女性理论研究和女性学学科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期待着各位专家学者和工作者更的多关注和参与。谢谢大家。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