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是我国"十一五"消费模式转变的重要方式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强化节约意识,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消费模式表现为在一定消费理念指导下的社会消费系统的整体状态。传统的消费模式,一是以实物消费为主,把数量作为消费水平的标准,忽视消费质量;二是以能源和资源的大量消耗为支撑,消费的资源成本过高;三是追求近期目标和当代人消费的满足,忽视未来人的消费需要,缺乏可持续性。这种以消耗资源和浪费资源为特征的消费模式,助长了不健康、不文明、甚至病态的消费行为。如炫耀性消费,即消费并不是为满足个人生活的合理需求,而是通过消费的方式比阔斗富,以此炫耀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这种消费方式往往打乱正常消费秩序,误导消费方向,造成财富的严重消耗、资源的极大浪费。再如挥霍性即浪费性消费,在日常生活中,吃要山珍海味,洋酒佳酿;穿要高档名牌,过时即弃;住要面积越大越好,装修要金碧辉煌;行要豪华名车,只求排量大,不管能耗高。商品奢华包装和一次性消费品造成大量现代化垃圾。这种消费模式必然引发诸如能源危机、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等一系列问题,与我国现实的国情和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此外,现阶段我国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一定程度上也是以不合理的消费模式为支撑的,现实中的过度消费、不文明消费等,使一大批本不应该存在的生产和服务得以维持。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实现经济体制创新,必须有消费模式转变的配合。没有消费模式的根本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转变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改变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优化消费结构,在消费领域全面推广和普及节约技术,合理引导消费方式,鼓励消费能源资源节约型产品,逐步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

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就要开展深入持久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节俭、科学消费的理念,提高全民节约意识,特别是在日常生活消费中,大力倡导节约风尚,使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等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先进群体尤其是党员干部要率先垂范,把勤俭节约作为价值取向和人生美德予以发扬。要带头改变追求物质消费最大化的传统消费观,不断增加精神消费比例。精神消费决定了人的生活质量,对于提高人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心理素质、审美观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关键是调整消费结构。要变一次性消费为循环消费,广泛开展水、气、油等资源的综合利用,严格控制使用一次性用品;要变油、电、煤消费为多元化能源消费,大力推广利用太阳能、沼气、乙醇油等生物能,以及其他替代能源;要变非环保消费为绿色消费,严格控制塑料垃圾等危害环境的物品使用,切实搞好废旧电池等污染物品的回收;要变过度消费为适度消费,住宅标准、汽车耗能、室内制冷制热等都要与国情相符合,本着节地、节能、节材与适度的原则,确定标准底线。总之,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国家信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闫敏博士后摘编)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