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是"十一五"时期实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世界银行(2002年)统计显示,近20年来,我国年均经济增长率10.3%,但经济的快速发展却是以对资源过度消耗为代价。2003年,我国GDP占世界总量的4%,却消耗掉世界钢铁总产量的30%,水总产量的40%,煤炭总产量的31%。2003年,全国烟尘排放总量近1000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159万吨,居世界第一;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1/3,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1941万吨,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足20%;农田化肥农药污染、重金属污染以及各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等严重破坏我国的生态环境。“电荒”、“水荒”、环境污染、水土流失……一系列资源、环境问题日渐凸现,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路子已经开始困扰中国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提上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日程。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们一直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方式,而以资源循环利用为核心的循环经济第一次从真正意义上把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结为一体,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各类主要资源、能源严重短缺,发展循环经济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缓解资源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我国大多数企业生产设备、技术水平落后,资源产出率、利用效率低,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这些问题已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从提升竞争优势角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势在必行。发展循环经济,把生产生态化、物质循环态的思维融入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思路之中,是解决我国经济与发展所面临能源、环境等问题的最优路径选择。

但是,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目前面临着诸多现实条件的约束。首先,外来型工业化与高外贸依存度影响我国循环经济战略的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外资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发达国家对外投资的目的往往都是把污染型和资源消耗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外资拉动增长模式和高度的外贸依存使得我国经济发展更多依赖对自然资源的高消耗来换取,这种对外资的过度依赖将严重影响我国工业循环经济战略的实施。其次,在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存在对GDP的盲目崇拜,把GDP等同于经济发展,等同于社会的全面发展。而事实上,据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课题组牛文元教授的计算:扣除生态损失,我国纯GDP只剩下78% ,而日本在人均GDP1000美元时,扣除生态损失后的纯GDP为86%。对GDP指标的迷信,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的工业发展倾向。再次,科技总体水平落后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掣肘。构建循环经济模式最终依托科技进步来实现,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尽快淘汰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工艺,这就需要一大批成熟的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生态工业链接技术作为支撑,而目前,我国上述领域的各类技术基本都还处于研究和试点阶段,短时间内尚难得到普遍推广。此外,制度瓶颈是中国循环经济战略之痒。目前,我国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循环经济方面的法规政策尚未形成,现行的按增值比例缴纳税收的企业增值税制度抑制了企业节约能源、循环利用资源的积极性,全社会范围内“谁受益谁补偿”的环境补偿机制缺失,将环境代价计入发展成本的绿色GDP核算体系更是远未建立。

循环经济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我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与循环经济发展思路是吻合的。尽管目前在我国全面实施循环经济战略还存在一些掣肘,但是,实现传统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经济向依靠资源循环发展的转变将是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的必然选择。实际上,循环经济已经内嵌于我国经济、社会的远景发展蓝图之中,并将对我国的后工业化发展道路产生深远影响。 (国家信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闫敏博士后摘编)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