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 [   ]
惩治学术腐败“院士崇拜”当降温
中国网 | 时间:2006 年6 月23 日 |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当“崇尚”变成“崇拜”时,作为学术荣誉的院士称号也开始被“用足”,种种腐败之举借此道而行。“当选院士”成了比追求学问更现实的目标,“拥有院士”变为科教兴市的标志,学术平等渐成一纸空文。不改变“唯名不唯实”的风气,即便院士没有了,也还会有其他名号取而代之。

中科院院士汪品先讲过的一个故事,听起来像个笑话。

母校提出为汪院士塑一尊雕像,把他吓了一跳。“院士也不过是做科学研究工作,把院士抬这么高是要不得的。”汪品先说,“要是有一天我出问题了,你们把我的塑像怎么办呢?”校方回答:“这个塑像是可以活动的。”

让人笑不出来的是,随着院士的声望、地位和“作用”无限制地膨胀,随着院士的身份成为一些人、一些地方装饰自己的幌子和争名夺利的手段时,这个看似荒诞的笑话正变得日益真实起来——原本令人仰视的塑像开始“活动”,以致有人惊呼:院士赖以安身立命的学术资质正面临贬值的危险!

世界变化太快。1979年我国恢复增补学部委员(院士的前身)时,绝大多数委员刚从“臭老九”的帽子下解脱出来,公众对他们的议论,更多是人生的磨难和被耽误的学术青春。1993年国家决定建立院士制度前后,“脑体倒挂”的现象仍然存在,北京市30年工龄以上的老知识分子,收入还低于同工龄的体力劳动者。在那种背景下,“善待院士”、“推崇院士”如同“崇尚科学”、“尊重人才”的代称,提倡者绝不会想到,现在,这种“善待”和“推崇”已经有些走样,甚至出现了“取消院士制度”的偏激之声。

不知不觉间,院士不再只是“医疗上享受副部级待遇”,而是全面与“副部级”接轨;国家规定的每月100元、200元院士津贴,到有的地方和单位涨到了每年数十万乃至上百万元;重大科研立项要求院士参加,科研成果鉴定缺了院士主持变得“没有档次”,与其专业领域无关的各种考察、咨询、座谈纷至沓来,想推都推不掉;“填补本地区(单位)院士空白”成为衡量官员“科技政绩”的重要指标,“培养院士后备人才”的“造星工程”一个接着一个,单位出面替院士候选人拉选票、送礼的现象时有发生……当“崇尚”变成“崇拜”时,作为学术荣誉的院士称号也开始被“用足”,种种腐败之举借此道而行,院士“待遇上升而声誉受损”已非危言耸听。

公平地讲,对绝大多数院士而言,这些现象的出现,并非他们所愿见。更有不少耿直的院士站出来呼吁为“院士热”降温。可是大气候既已形成,想要振臂一呼扭转乾坤也不容易,要紧的是找准病根,釜底抽薪。

比《水浒》、《封神演义》更早时起,国人就已习惯给英雄排座次。从商业推销的佳品、精品、极品,官衔序列的处长、局长、部长,到学术领域的教授、博导、院士,过渡起来极其自然。一袭状元袍加身,“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名分重于一切,至于“袍子下的人还是那个人”的事实,许多人是并不看重的。于是乎,“当选院士”成了比追求学问更现实的目标,“拥有院士”变为科教兴市的标志,学术平等渐成一纸空文,“院士崇拜”风行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此看来,那些“取消院士制度”的动议实在只是激愤的书生意气,不改变这种“唯名不唯实”的风气,即便院士没有了,也还会有其他名号取而代之。只有看过种种精品、极品的花开花落,悟透否极泰来的世事沉浮,我们才会警醒:高处不胜寒,“捧”离“杀”不远。

 ( 杨 健  )

编辑信箱 ] [ 打印文章 ] [   ] [ 关闭窗口 ]
国内新闻24小时排行
国际新闻24小时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国
阿里巴巴公司库
商业资讯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