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 [   ]
居民对物价的不安因素亟待消除
中国网 | 时间:2006 年6 月19 日 | 文章来源:信息时报

央行最近所作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城镇居民对物价上涨反应强烈,对未来物价预期不乐观。据新华社报道,这项调查显示,本季居民持“物价过高”判断的人在调查对象中上升到24.4%,比上季提高了2.3个百分点,物价满意指数降至12.1%,比上季下降3个百分点,降幅较大。

物价持续上涨是通货膨胀的表征,而通货膨胀往往意味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增长对人们的收入和就业机会是一个正向增量。一般而言,收入和就业机会的增加会提高人们消化通货膨胀的压力。可是,这个逻辑不能一概而论。当下的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相当明显,很多机会并不是为那些最需要的阶层所享受,而是一种“马太效应”似的分配模式,越是强势的阶层得到的机会越多。

油价和房价的攀升是两个最明显的经济符号。数据显示,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2005年的净利润分别是1333.6亿元、253.23亿元、395.58亿元,比前一年分别上涨28.4%、57%、22.57%;三大石油巨头每年需要上缴的“暴利税”约300亿元。但是,如此惊人的巨额利润与国家收益却没有让利于民,没有让石油巨头内部消化某些关联的国际因素。而油价上涨带来的联动效应,进一步使普通居民考虑缩减开支。虽然国家出台了两个相对宏观的“国八条”和一个相对微观的“国六条”进行房价调控,但目前尚未看到效果。而且,建设部对某些条文颠来倒去的解释,似乎让人看到了某些松懈迹象。

其实,消除社会心理不稳定因素的手段,不能仅仅局限在居民反应强烈的油价与房价之上,包括教育高收费在内的其他不安定因素也应该尽快调整。不过,从社会整体运行的角度看,如果这些耗费家庭收入较大、关涉民生较强的主要因素能够进行有效控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抵消其他物价上涨的负面影响,优化社会心理的凝聚力。根据中国社科院《2005年社会蓝皮书》的数据,居民总消费中被排前两位的分别是教育和住房。也就是说,化解央行提示,需要关注整体通胀潜在风险的办法,可以先解决掏空家庭收入的大项目价格稳定或下降。如此,才能保证社会秩序的均衡发展,使居民对未来谨慎乐观的态度有所改观。

(作者:微言 )

编辑信箱 ] [ 打印文章 ] [   ] [ 关闭窗口 ]
国内新闻24小时排行
国际新闻24小时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国
阿里巴巴公司库
商业资讯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