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 [   ]
我医疗体制市场化倾向错误 改革须政府主导[专题]
中国网 | 时间:2006 年3 月19 日 | 文章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3月18日电(记者 韩洁 王永康) 作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的中国在医疗卫生领域正面临尴尬境地:在世界卫生组织进行的成员国医疗卫生筹资和分配公平性的排序中,中国位列191个成员国中的倒数第四位。

两个截然相反的排名道出了目前中国在医疗体制改革中的困惑。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和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完成的一份针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现有的医疗卫生体制出现商业化、市场化的倾向是完全错误的,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规律。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期待变革。

“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研究课题的参与者之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葛延风18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6年会的预备会上指出,正是由于中国在医疗卫生领域过多地利用了市场化机制,才导致了现有卫生资源分配严重不公的局面,使得处于高端的城市大医院发展越来越快,而低端机构,尤其是农村乡镇医院、城市社区医院等逐步萎缩,甚至到了无法生存的地步。

政府缺少必要的投入和干预是造成中国有限的卫生资源使用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贝汉卫在此次论坛上说,目前中国政府在总体医疗费用中的公共投入仅为17%,而美国政府至少投入了总需要的45%,几乎是中国的三倍。在中国有一些医疗卫生功能难以实现就是因为没有政府的资金。

群众看病贵、看病难是今年刚刚结束的两会上的一个焦点话题。中国近20年来在医疗卫生领域实行的市场化机制导致了政府职能逐渐弱化,公共财政投入日益减少,其直接后果一方面造成医疗费用不可遏制的上涨,另一方面使得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为扩大收入转向发展昂贵的专科治疗性服务。

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高卫中告诉记者,如果中国医疗卫生机构的这种“趋利”趋势不加以控制,未来中国几代医生可能就会迷失正确方向,不知道如何做好医疗服务,不知道自己的方向是什么。

高卫中说,中国未来的医疗改革必须采取“政府主导”的方针,纠正医疗服务当中的市场失灵问题,满足13亿人,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医疗保障。

葛延风在论坛上勾画了未来中国医疗改革的目标和框架。他指出,中国的医疗改革应立足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最终目标,构建面向全民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具体的改革思路是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作为服务提供主体,通过政府直接财政投入,结合财力和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免费向居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并大比例补贴基本医疗服务,患者只需少量付费。这一保障体制应当是城乡一体化的,其基本职能就是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

葛延风建议,在这一制度之上,现有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以继续保留并通过进一步改革予以完善,以满足更多人的更高医疗需求。

葛延风测算,要构建这样一个体系所需要的投入大致在每年1500-2000亿元之间,相当于2005年中国3万亿元财政总收入的5-7%,相当于2005年中国GDP总量的1-1.5%,相当于目前中国卫生总费用的1/4-1/3。按照中国目前的经济能力是可行的。

卫生部:卫生服务体制改革应采取“政府主导”

新华网北京3月18日电(记者 何雨欣 刘羊旸) 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高卫中说,卫生服务体制改革应采取“政府主导”方针。

高卫中18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6预备会上说,采取“政府主导”的方针,有利于纠正医疗服务当中市场为零的问题,有利于满足13亿人特别是困难群体的医疗保障需求。

高卫中介绍,政府应主要在以下三方面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在行政手段上,应加强区域卫生规划、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在法制手段上,应完善卫生法律体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实行准入;在经济手段上,应加强公共筹资,增加投入。

高卫中还强调,现在卫生服务体系的格局很不理想,公共类资源约占97%,非公共类资源大概只占3%,这种格局不利于医疗服务卫生体系的健康发展,所以应该积极吸引社会资源举办卫生事业。

“卫生服务体制改革应坚持利民、惠民的原则,确保政府投入的每一分钱,都体现在群众身上,特别是困难群体的身上。”高卫中说。

编辑信箱 ] [ 打印文章 ] [   ] [ 关闭窗口 ]
国内新闻24小时排行
国际新闻24小时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国
阿里巴巴公司库
商业资讯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