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建设一个均衡发展的和谐社会
陈锋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做出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其中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五项加强能力之一。什么是“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所谓“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著名社会学家邓伟志提出,和谐社会具有四项标准:资源兼容共生的社会、社会结构合理的社会、社会行为符合规范的社会、社会运筹得当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从结构视域考察社会发展状况得出的良性结论。因此,它自然包含着社会发展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即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有机协调与相对平衡。

从宋朝开始,中国就出现了东西部发展不平衡问题。西部地区越来越落后,中国社会发展重心逐渐向东南偏移。这种不平衡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态势。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从巩固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的愿望出发,下大力气开发和建设中西部地区。“一五”、“三五”计划的投资项目相当大一部分放在中西部地区,从而奠定了那里的现代化基础。毛泽东还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沿海域与内陆关系及其两种发展策略的思想,为新中国经济发展在地理上的和谐共进提供了理论保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建国后头30年的中西部开发与建设,与当时的备战备荒、封闭发展战略紧紧联系在一起,因此,它属于外延性的开发建设,投资大,效率却不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设计实施了改革开放的现代化战略。根据中国各地区的特点和条件,邓小平在1978年提出“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地区经济发展梯次推进构想。由于中国沿海地区经济基础好,交通和地理环境较为优越,应该充分利用这样的有利条件,抓住时机先发展一步,然后带动其他地区。邓小平说:“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在1988年,他又说:“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邓小平的分步骤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实际上是依靠优势提高优势的局部跃进战略,对于建设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来说,必然包含着对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的深度开发和加速发展,这里走的是一条不平衡——平衡——新的不平衡的道路,邓小平又称之为“波浪式前进”。

但是,由于实施这种新的不平衡发展策略,东部地区发展得更快,东西部差距扩大了。1980年东中西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1.81∶1.21∶1,到1994年变成了2.31∶1.24∶1。又一个十年之后,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编写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4——地区现代化之路》,将中国分作八大区域,并且提供了代表各自现代化水准的一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地域上的越来越不平衡的局势。

 项 目

 

地区

人均GDP

人均购买力

农业增加值

工业增加值

服务业增加值

预期寿命

大学入学率

城市化

东北地区

1072

5030

15

51

35

72.9

10.8

51.8

华北地区

1742

8168

10

47

43

74.4

14.9

53.4

黄河中游

634

2975

19

45

36

70.8

7.1

33.3

华东沿海

2407

11289

8

51

41

75.6

13.0

59.5

华南沿海

1078

5056

23

38

40

72.5

4.4

41.2

长江中游

681

3193

21

42

37

70.7

7.0

31.4

西南地区

527

2470

24

38

38

67.8

5.0

25.2

西北地区

641

3007

18

44

38

67.8

5.1

31.3

(注:人均GDP单位为美元,人均购买力单位为国际美元,数值为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人均的GDP)

东中西部经济与社会发展差距的拉大、国家发展的严重不均衡有许多不利之处,会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第一,影响了中西部资源的开发利用。西部地区疆土辽阔、资源丰富,但由于居住人口稀少,资源开发利用相对落后,形成了被闲置或粗放经营的局面。有效地开放利用各种资源,对于解决全国资源短缺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第二,影响了生态环境建设。西部地区干旱少雨,森林、水利资源自然流失严重,国土沙化问题越来越突出,一系列的自然环境问题不仅制约着当地的发展,而且影响了全国生态建设,因此,不可不投入大量的财力、人力加以治理。

第三,科技文卫事业发展滞后,影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缓慢,基础建设薄弱,社会事业更加相对滞后,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受到掣肘。据统计,截至2004年,西部地区每万人中科工人数为3.0,约为发达地区的1/4;研发费用占GDP的0.5%,是发达地区的1/3,“孔雀东南飞”现象十分突出。

第四,民族问题和边境安全问题隐患高于其他地区。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的80%左右在西部,中国陆地边境线的80%在西部。西部的稳定与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国的稳定与发展。

正是为了建设一个均衡发展的和谐社会,党中央和中国政府从上世纪末开始部署中西部大开发。“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指导方针和目标之一,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经济内在联系及地理自然特点,制定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方向和主要政策措施。江泽民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若干重大关系》中,对解决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差距扩大问题,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十五”期间,中央提出西部开发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科技教育等重点任务,集中力量在水利、交通、通信、能源、市政、生态、农业、科技、教育和农村基础设施等方面建设一批具有明显带动作用的重点工程,扎扎实实地推进西部大开发。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新世纪实施中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提出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国发[2000]33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73号)以及有关政策细则或具体实施意见,推进制度创新,扩大对外开放,推动东西合作,增加资金投入,改善投资环境,加大人才支持,加快法治建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中西部大开发目标和任务的实现。

党的十六大进一步重申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指出它事关全国发展大局,关系到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因此又对中西部开放做出了新的部署。同时,还特别提出西部地区要解放思想,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要在改革开放中走出一条加快发展的新路。这就把西部大开发建立在了内涵开发基础之上。2004年3月,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国发[2004]6号)的文件,指出统筹区域发展,加快西部地区发展至关重要。

很显然,没有西部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就不能说实现了全国的现代化。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对西部大开发重大战略意义的认识,认真研究并深刻把握西部开发工作的规律性,把实施西部大开发作为一项重大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不断改进和加强对西部大开发的领导,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开创西部大开发的新局面。为此,国务院制定了促进西部大开发的十条具体措施和具体工作。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任务,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十六届四中全会决议指出,要推动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有效体制机制。特别是涉及西部开发问题,中央提出要重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其他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总之,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推进,促进和推动各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从而真正构建起一个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作者:中央党校博士)

中国网 2005年2月5日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