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气东输工程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

作为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西气东输管道于今年12月1日正式投产供气,一条与长江、黄河、长城比肩的"绿色长龙"蜿蜒神州大地。它不仅将西部"绿色"天然气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东部沿海城市,造福沿线百姓,而且在生态极其敏感和脆弱、自然依托差异悬殊的环境中,成功实现了对沿线生态的保护和重新构建。如今,在西气东输工程管道穿越的8000里长线上,大漠无恙,太行葱郁,黄河、长江涛声依旧,江南水乡秀色依然。

从开发自然资源到保护文化资源,西气东输管道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文物古迹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文物古迹中蕴藏着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是炎黄子孙血脉相连的精神纽带。对星罗棋布于管道沿线的各种历史遗迹的保护,无疑成为西气东输工程生态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上海"白鹤"末站回首位于塔克拉玛干大漠边缘的首站轮南,就会发现,绵延8000里的管道巨龙,其上游走向与黄河文化带和古丝绸之路比肩而行,中部和下游则是中原文化和吴越文化发展传播的地方,安徽是商周时期文化遗存较发达的地区,河南省是仰韶文化的发轫区。从文化上说,这些都是当地区历史、文化发展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因此,如何实现对沿线文物古迹的保护和抢救性挖掘,成为摆在工程建设者面前的又一道难题。

工程建设之初,中国石油与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西气东输"管道工程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确立了管道建设要让步于自然保护的原则。为此,西气东输管道分公司专门制定发布了《西气东输工程文物保护管理办法》,明确了对已知文物的"避让"政策和对偶然发现文物的"停工"政策,做好沿线的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同时,建设部们还会同当地文物部门对沿线文物古迹进行实地勘察,绘制专门的地图供施工单位参考。对于偶然发现的文物古迹,进行抢救性挖掘,尽量避免损失。

在陕西境内,管道要经过一个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文物的庞大石窟群--建于东晋时期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钟山石窟。为了对石窟文物保护,工程不但将两次穿越地改为距离钟山石窟南300米的秀延河,而且在施工中做到尽量减少放炮开挖管沟,控制爆破药量,个别地段用凿岩机,使"国字号"文物和"国字号"工程做到了"和平共处"。为保护好中华民族瑰宝棗古长城,管道在甘肃、宁夏、陕西等省区的13处穿越,全部采取顶管施工工艺设计,尽管增加了许多人力、财力成本,但有效避免了对古长城的损坏。

为了保护野骆驼自然保护区,施工单位经过反复勘察和论证,将原本取直的管线向北平移200公里,因此增加两亿元人民币投资在所不惜。在宁夏中卫、陕西延水关、河南郑州三次黄河穿越中,建设者会同黄河水利委员会专家,周密研究,精心部署,论证选取穿越黄河的最佳方案,一次性穿越成功,保证黄河和管道这两条"巨龙"的安全、亲密接触,母亲河涛声依旧。

据不完全统计,西气东输管道工程用于管道沿线文物勘探、发掘、补偿的费用达几千万元,沿途应该经过但却绕过的历史文化遗存、遗址达数千处,但都得到了及时处理和妥善保护。(常志鹏、刘书云)

新华网 2004年12月28日


西气东输后天全线运营 助推上海制造业升级
西气东输无法保证供应 上海天然气缺口大
“西气东输”主力气田正式供气
新疆天然气抵上海 能源动脉大贯通
西气东输工程全线投产 新疆天然气今送往上海
西气东输价高 三分之一天然气滞销
西气东输全线贯通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