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文章 ] [   ]
默克尔访华 中德由蜜月期转平和期
中国网 | 时间:2006 年5 月23 日 | 文章来源:中国网

2006年5月21-23日,德国联邦总理安格拉·默克尔在上任半年之后,对中国进行了首次国事访问。随行的是一个由四十人组成的代表团,成员包括联邦经济部长格罗斯、联邦交通部长蒂芬泽、联邦议院各党代表以及经济界代表。行程涉及京沪两地,逗留时间为38小时。对于默克尔来说,此次对华访问是一次学习之旅、经济政治之旅,也是一次展现她个人风格、为德国对华政策设置一些新重点的默氏特色之旅。

19份合同为经济合作再添动力

目前,中德双边贸易的规模超过中国与英、法、意三国贸易的总和,约占中国与欧盟25国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2005年的双边贸易额突破600亿美元,约占中国与欧盟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两国互为对方在亚洲和欧洲的最大贸易伙伴国,经贸合作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加强经贸合作是历任德国总理访华的主要议题,此次默克尔来访也不例外。在两国总理共同出席之下,双方在北京签署了19份双边合作文件,其中包括中国铁道部与德国铁路股份公司促进欧亚铁路货运合作及构建中国时速200公里以上轨道快速运输运营系统谅解备忘录、铁道部与西门子公司的六轴客货电力机车技术合作框架协议、中德纺织业知识产权保护谅解备忘录,还有技术、通信、财政金融、能源、文化、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等诸多领域的一系列合作协议。

德方最大的赢家当属西门子公司和能源供应商STEAG。西门子与中国伙伴达成了关于共同设计制造500辆机车的基本协定,合同总额超过3亿欧元。此外,它还与中国移动公司达成了提供手机网络技术的协议。STEAG公司向中国提供煤矿矿井安全技术,帮助解决中国的矿难问题。另外,软件供货商SAP签订了向中型企业提供软件的协议,汉莎航空公司与中国国航达成一致,将中国的航线纳入航空同盟“Star Alliance”。

与以前德国总理来访时不同的是,这一次,一些高层次的生意尽管在最后时刻进行了密集的谈判,仍然没能在访问期间得以敲定。由于中国方面还有许多测试工作要做,因而,默克尔访问期间,双方尚未达成将上海磁悬浮铁路延长至杭州的协定。预计延长以后,磁悬浮铁路的长度将达到200千米。对此,默克尔微笑着说,“对于如此美妙的一项技术来说,200千米也不算长啊。”她表达了在这个领域的迫切合作意愿,希望几年后再来的时候,能乘坐磁浮列车从上海去杭州。不过,尽管合同没签下来,双方还是签署了一项“意愿声明”,表示愿意实施这项耗资几十亿的铁轨延长工程。另外,世界最大的化工企业BASF公司尚未与中国伙伴就扩建南京化工厂达成一致。这表明,双方在贸易关系上更注重从利益和实际情况出发,更趋客观和务实了。与以前的另一个不同是,此次德国企业签订的实惠合同少于以前,协议的内容更加注重伙伴间的合作。

“两权”保护是默克尔的心头事

在德国的对华政策中,有一老一新两个极具刺激性的词汇:老的是人权,新的则是知识产权。而这两权恰恰是首度访华的默克尔最为关注和强调的两件事。

默克尔继续把德中经济关系置于首要地位,但与前任施罗德不同的是,她不想放弃其它领域的话题。她所在的联盟党也认为,她应当把德国的外交和经济利益与中国有待改进的内政联系起来。她渴望了解中国的社会问题和公民参政情况,同时也更加强调价值观和人权。在人权问题上,她倾向于坦率直言,不拐弯抹角,不像施罗德喜欢在背后搞悄悄外交。访问之初她就明确表示,人权问题不可分割出去,是两国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她在与温家宝总理会晤后表示,两人十分坦诚地谈论了人权问题。她说,德国和中国都列席新一届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因而都对第三国负有责任;值得欣慰的是,在中国可以越来越坦诚地谈论人权了,当然两国在这方面存在不同的观点,但重要的是,不能把这个话题从桌面上清除下去,未来她也将一再地谈论人权。

同时她强调,必须扩大两国交流与合作的广度,尤其是在青年交流、文化和民间社会领域。出于这一目的,她在德国使馆举行的招待会上会见了民间社会的代表,在上海还会见了宗教界人士。她宣布,人权话题在她与中国的对话中占有高度地位,其中包括宗教自由。德国政界普遍认为,迄今为止的德中人权对话自然重要,但还不够。改善劳动条件是改进人权的一个重要体现,随着德国企业界大举进驻中国,德国各党呼吁企业界努力改善德企的劳动条件。联邦政府人权特使诺克主张,德国企业在国外建厂时,必须为雇员创造比中国本土企业更好的条件,起到保障雇员权利的示范作用。由此,默克尔政府便在人权问题上做出了比施罗德更加清晰的表态。默克尔在美国和俄罗斯访问时,也曾批评美、俄损害人权的一些作法。她在中国就人权问题明确表态,说明她看重人权的态度是一贯的。

随着两国经贸领域日益紧密的交织,德国经济界抱怨中国企业盗窃技术和仿冒产品的呼声渐渐高涨,抱怨说德方因为中国的盗版行为蒙受了几十亿的损失。德国联邦经济部长格罗斯强调说,中国领导层必须对侵权行为严正宣战,中国是WTO成员,负有成员义务,现在是履行义务的时候了。默克尔也曾数度点名批评中国不尊重知识产权,此次来访更是把这作为领导人会谈的重点话题。会谈中,温总理坦率承认这一领域还存在问题,表示中国将尽一切努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在默克尔来访的推动下,中国纺织品业与德国行业高层签订了一项保护知识产权协定,规定中国纺织品业有义务制裁盗版,未来会将未经许可而仿冒产品的企业从行业中驱逐出去。

西门子前总裁、德国亚洲-太平洋理事会主席冯必乐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未来充满信心,相信在这一领域会取得进展,因为未来中国人将更加关注产品侵权问题。理由是,中国人自己也在创造技术秘密,也必须保护自己的技术秘密,所以必定会在这方面投入更大精力。不只德国人、中国人自己也会越来越反对侵权。

少做秀,多解决问题

德国媒体形象地表述了中国人对他们总理名字的念法,说中国人在念“默克尔”的时候,就好像嘴里含着个热土豆,“默”这个字即是“沉默”之意,可以解读为“寡言”、“内向”、“克制”乃至“不喜交际”。名如其人,中国人印象中的默克尔应该就是这样吧。

的确,默克尔身上的确带着些许“默”味儿。她与前任施罗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与张扬而感性的施罗德相比,自然科学家出身的她更显理性和内敛,做事客观、务实、冷静,有板有眼,一丝不苟。施罗德充分顾及到德国在中国的经济利益,默克尔跟施罗德一样看到了中国的广大市场,但她同时还认为,中国是一个需要设定新规则的国家,只有这样才能使市场经济取得成就。为此,她不回避争议,更愿意毫不讳言地对中国提出批评和建议。默克尔身边的专家也认为,推动中国遵守贸易规定、反对侵权会令中国进步,增进公民权、加强法治和环保也会给德中关系带来附加值。“附加值”这个词很符合默克尔的理性思维方式。

于是,默克尔首度来华奉行的格言可以说是,“少了些迎合,多了些批评。”德国媒体称,德中关系的不加批评、曲意逢迎的时代已经过去,柔情蜜意转为柴米油盐。默克尔不像施罗德那么善于做秀,而是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她看重国家利益,有意淡化领导人之间的私交色彩,在会谈中与中国领导人保持着一点距离,脸上不像施罗德那样热情洋溢,而是带着友好的微笑。她不怎么使用“战略伙伴关系”这个词,而是改用“良好基础”,因为这是一个留有余地、可以扩展的用词,两国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向前。跟在美、俄一样,她在北京也谈到了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批评中国的一些司法实践,提倡自由使用因特网。她相信,只有坦诚的对话才能带来真正的伙伴关系。默克尔努力在合作与坦诚批评之间达成平衡,她将有望成为一位“平衡和协调的大师”。

在对华政策上更具主动姿态

默克尔没有像来访前人们所担心的那样,在中国刮起一股政治旋风,而是吹来了一股“友谊之风”,这表明,从科尔到施罗德再到默克尔,德国的对华政策将一脉相承,德国的对华政策仍将是对话,而不是对抗。

但是,在延续性之外,默克尔也在对华政策上体现出新的特色。德国政界称,德国未来将在对华政策上采取更为主动进取的姿态,经济上加强交织,政治上也将对中国着力推动。鉴于中国在世界的重要性日益增大,除了经济合作之外,默克尔也十分看重两国在政治领域的合作,着力推动中国承担更大国际责任。她表示,愿意在国际问题、全球事务上与中国进行更为密切的合作,中国应在伊朗核问题的解决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双方谈到了伊朗问题上的下一步举措,一致认为伊朗不能拥有核武器,它必须重新得到国际社会的信任。两国表示要共同加强努力,以达到外交解决的目标。在伊核问题上,默克尔一直担当着协调人的角色,她试图争取缔结尽可能广泛的反伊国家同盟。但是,拥有否决权的中国至今仍抵制对伊实施制裁,从而站在俄罗斯一边。另外三个拥有否决权的国家美、英、法则和德国一样,主张采取更强硬的措施,以阻止伊朗进行铀浓缩。

随着默克尔来中国访问,她就在上台执政半年内完成了对美、俄、中这三个世界大国的首轮访问,她的对华政策也渐露端倪。可以预见,在默克尔领导的大联合政府执政之下,中德发展关系的大方向不会变。经济是德外交政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作为新崛起的经济大国,在德国外交政策中的份量只会加重,扩大与中国的伙伴关系符合德国的经济利益。同时,政治上崛起的中国也日益成为德国的重要合作伙伴,德国极力推动中国在全球事务中承担责任,并积极主张将中国纳入八国集团、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中。德中合作一方面会越来越紧密,另一方面并不一定总是和睦的,也会有磨擦。随着合作面的增大,磨擦还会有增多的趋势。但只要双方建立信任关系,密切协调和磋商,共同着手解决问题,就能有效避免磨擦升级为冲突,保证中德关系平稳顺畅地发展。(王剑南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

编辑信箱 ] [ 打印文章 ] [   ] [ 关闭窗口 ]
国内新闻24小时排行
国际新闻24小时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国
阿里巴巴公司库
商业资讯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刊登广告 | 联系方式 | 本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china.org.cn 电话: 86-10-68326688
京ICP证 04008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